古代太医和御医到底什么关系
“太医”和“御医”是古代给皇宫大内或朝廷大员及其家眷看病的医生统称。
这些称呼产生于什么时候,“太医”和“御医”是否存在区别?中国古代有供
病人住院和治疗的“医院”吗?
“太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秦代,当时设有“太医令”一职。西汉时已有
太医的官职设置。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
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并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
有了分科。
“御医”的级别比太医要高,一般只给皇帝或其姻亲眷属看病。从明清两
代的太医院官职设置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
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26人,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
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
“御医”只有第一等大夫13人,连院使(正五品)和左、右二判(两位副院长)
在内才16人。“太医”则包括整个太医院的医生,共有92人。其中御医、吏目、
医士这三级的59位大夫可以独立看病,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只能当助手。
医院在中国产生得也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已见其萌芽。据《诸子集成?管子卷》
记载:“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暗哑,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
养之疾,官而食衣之,殊身而后止。”齐国管仲当
时在首都临淄创建“养病院”,收容各种残疾人进
行集中疗养,但还不是“医院”。
“医院”的产生与疫病流行有很大关系,这时
候需要把大批病人集中起来进行治疗。如西汉元始
二年,黄河旱灾,疫病流行,皇帝专门安排地方和
屋子,选派医生免费为百姓看病。延熹五年(公元162
年),皇甫规任中郎将,军中疫病流行,死亡率很高。
他专门租用民房,集中病员进行治疗,叫“庵庐”,很像现在部队的野战医院。
北魏孝文帝时在洛阳设有“别坊”,免费提供诊疗和药物,贫穷无力出钱者均 可前往治疗,这是公立慈善医院的雏形。
唐朝时医院叫“病坊”,全国各州县均有设立。宋朝时改名为“安乐坊”、
“安济坊”,并开始开设门诊部,称“和剂局”,和剂局的药方叫“和剂局方”, 算是当时通行的一种处方手册。这些机构均为官办,民间则以游医和药房为主。
太医和御医在今天老百姓的话语系统中大概是一回事,太医就是御医,御医就是太医。而考究这两个词的原本意义,或许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点细微的差别的。
首先,御医是指真正为皇族诊治疾病的大夫,一般而言,这部分医疗人员属于皇家的私人医生,不给外人服务,除非皇帝派遣他们去给某个皇帝指定的对象诊病。在历史文献中,宫廷医官在给皇室诊病时被称为御医,平时则称其官职名——太医。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e2af80100e50k.html) - 太医与御医_易心庄_新浪博客
太医,应该说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一个职官系统,这个系统有两个主要功能,为皇室及其附属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管理皇室下辖的医疗保健系统;一是指由“太医”这一职官系统中供职的工作人员所构成的特殊群体,比如说太医职官系统内,分管药物的,分管处方的,分管植物园的,等等,都可以泛称之为太医。
有鉴于斯,“太医”算是“衙门”,好比美国白宫的办事员也光彩照人,时下有一些自称是太医后人的,不知道他们的先祖究竟在太医院任什么职务;御医大概是有真本事的,像孙思邈、陶弘景,都是不愿被豢养在太医院的人物,结果皇帝老爷得了疑难杂症真还得八抬大轿去请他出山。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