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散文诗作家的才胆识力和文化机遇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散文诗文化

 散文诗作家的才胆识力和文化机遇

 紫藤山

 才胆识力,是中国清代诗人、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创作主体论理念,《原诗》是中国继《文心雕龙》之后另一部独具体系完整性的诗学著作,在中国诗学史上具有独立不移的学术价值。我们认为以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四要素来观察历史上的散文诗大家,可谓互为圆照,因果明晰,以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四要素评论当代诸家,则判断不致失衡,以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四要素提醒、警示青年散文诗作家,则可以呼唤人才,开启未来。

 叶燮认为创作是主客观因素的相与融合、生发和创化,创作主体不外四要素,也就是每个诗人内在的才、胆、识、力,创作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三者,曰理、曰事、曰情理、事、情。

 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这与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篇中所说的?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章生成方式同一旨趣,刘勰认为天地人(三才)统一于道之文,人类群体中的圣人(才胆识力超出众人之上的圣贤豪杰),辨察天文、人文,傍及万品,?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27]从创作主体这方面来讲,诗人人品、学问、见识、意志力形共同构成诗品诗格,《原诗》: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看起来好像?才?(天生才能,才情,文学艺术的顿悟能力和表现能力)最为重要,居第一,可是紧接着叶燮又明确指出?识?最为紧要要在先之以识。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鲁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

 所谓?四者无缓急?,是说四者都很紧要,而且交相为济,不可缺一,否则不能登作者之坛。叶燮在创作主体论方面拈出?才、胆、识、力?四者,将?才?置第一,是从生命发生学和诗歌教育学视角来看待诗歌创作的,人之初,不可能识见超迈,有的人天生颖悟,胆气过人,可是高超的见识必待后天的读书学习和阅历积累,才可以有所成就,所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文心雕龙 神思》),?力?突破前人的想象力、大胆冲破禁区的颠覆力、别开生面的创化能力,必须以前三力为基础,没有前三力为奠基,则这个力可能就是区区体能而已。就诗歌本体论而言,?理、事、情?与刘勰?道之文?统一旨趣,?理?对应于?道?,?事、情?对应于?文?,文章诗歌暗含?道?、?理?,可是绝不是几条光杆道理而已,?道?、?理?要在?事貌?、?情状文章?里面至虚而实、至渺而近,冥漠恍惚而又真切如在眼前。[28]就创作主体而言,?识?固然经纬?才、识、力?三者,可是?识?有所经纬的前提是能写出来有心思,能表达出来,否则仅有其?识?,几条光杆道理罗列出来,就变成了哲学教条,而绝不是诗文(近年格言警句散文诗遭到质疑原因即在于此),对照文坛大家、名家包括散文诗大家、名家的创作情形,此言不虚,大作家大诗人才情超人,可是成熟之作大都成就于中年、壮年或晚年,中年、壮年或晚年,思想见识已然升华,可以对天生才情进行必要的平衡冲和,达到刘勰所说的 ?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文心雕龙 体性》)的情理互济并茂的理想境界,叶燮将这种境界描述为?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理至、事至、情至?。莎士比亚重要作品成就于中、晚年(1590~1612),曹雪芹晚年著《红楼梦》卓绝寰宇,泰戈尔《园丁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成就于中年之后,纪伯伦的《先知》、《先知园》成就于中年之后,鲁迅壮年写作《野草》成为中国散文诗一座丰碑。被韩作荣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用榔头一样古老的汉字,敲击未曾泯灭的诗心?的昌耀(王昌耀)[29],晚年创作了一批掷地有声的散文诗,在他晚年出版的《昌耀的诗》的后记中,谈及诗的分行与否,他写道:

 我并不贬斥分行,只是想留予分行以更多珍惜与真实感。就是说,务使压缩的文字更具情韵与诗的张力。随着岁月的递增,对世事道德洞明、了悟,激情每会呈沉潜趋势,写作也会变得理由不足固然内质涵容并不一定变得更单薄。在这种情况下,写作?不分行?的文字会是诗人更为方便、乐意的选择。但我仍要说,无论以诗的形式写作,我还是渴望激情永不衰竭的激情,此于诗人不只意味着色彩、线条、旋律与主动投入,亦是精力、活力、青春健美的象征,而?了悟?或?世事洞明?既可能是智性成熟的果实,也有可能是意志蜕变的前因,导向冷漠、惰性、无可无不可。我希望自己尚未走到这样一个岔路口。[30]

 昌耀认为他晚年创作不分行的文字(散文诗),完全是见识增长,情感沉潜之后的自然选择,虽然晚年理性力量有压倒感情活力的趋势,但是?永不衰竭的激情?相对于?了悟?或?世事洞明?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昌耀这儿所说的?永不衰竭的激情?实际上相当于叶燮所说的才胆识力之?才?(才情、天分),昌耀晚年的散文诗境界高远,存在主义式的悲剧意识笼天罩地,沉潜着诗人历经苦难、洞明世事之后的一番?了悟?,但是,他的这些不分行的文字,绝不徒为说理,文本里涨溢着情感的激流,生动的意象和依然鲜活的想象触角,试看《划过欲海的夜鸟》:

 我被憨厚的一声鸟鸣唤醒。这是高远的夜天中一只独飞的夜鸟。我为这发现喜悦之极。如果描摹那声息,似可写作?嚯尔,嚯尔?有一种低音铜管乐器发出的亮丽。同时,让我不无感觉滑稽的是在听到的每一声啼鸣之后,必有地面某处棚户煞有介事地两声朝天的狗吠附丽,像是从善如流的对答。我品味着这鸟兽的歌吟。说实话,我一向敏于捕捉这纯然的天籁。在听腻了歇斯底里的人声喧嚣之后,这样充溢着天趣的音响,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但是,我已隐隐感觉到凌晨早班车的胶轮正碾压过附近的街市,城市的局部正在重新启动。我同时惊异地发现凌飞于这片欲海之上的大鸟已正确感受到这种信息,悄然噤声,小心地远去了。而那狗吠也随之哑然。我闭拢双眼,追思划过欲海的夜鸟如此神异通灵好生奇怪。复又感受到袭来的倦意并意识到自己雷霆大作的鼾声,最终也未明白自己是否有过昏睡中的短暂苏醒。

 这篇散文诗中的中心意象?夜鸟?具备多重象征寓意,首先它飞过现代都市的上空,让读者直接联想到夜航班机,但是它是憨厚的,所以这个裹夹着现代意识的夜航班机,在广大的时空背景之下,超越了现代都市感受尖锐、焦虑、烦躁,这是一个安静下来的老人对于现实的超越性感受,经过了人生多重磨难,连苦难以及连接着苦难的现实,都显得不怎么清晰和尖锐了。这只夜鸟当然可以看做是诗人昌耀的化身,庄生梦蝶,昌耀梦见自己化为夜航机,庄生向往自由梦蝶翩飞,昌耀品味孤独梦见夜航机独飞夜空。这只飞鸟当然也让人联想到鲁迅散文诗《秋夜》里面?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那只恶鸟,狗吠附丽,从善如流的对答,都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看出诗人对于他们以及其关系的判断完全超越了二分式思维模式,如认为恶鸟叫声和狗吠附丽充溢天趣,犹如天籁,最后充满激情的想象落实为意识清醒过来的昏睡酣眠,鼾声大作,复又沉入宇宙混沌般得潜意识深处,整个?事件?的经过(叶燮所说的理、事、情三者之中的事)涵容着宇宙?闭?合?闭?的自然逻辑,整篇诗章表达作者经过人生的忧患之后对于生命、历史、宇宙和个体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洞察?和?省悟?。

 可是我们丝毫不觉得它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高深的见解,它的感情自始至终回旋激荡在散文语句的节奏、语气、音韵和旋律之中,使我们读者欲罢不能,必须读至最后一个音节,方才如释重负,因此?理、事、情?三者混融为一,所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所谓?理至、事至、情至?,唤叶燮于地下评读一番,亦当会心认同,引为知音,叶燮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不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原诗》)准之以昌耀的这篇散文诗,并无不妥。另外,隐含在这篇散文诗中诗人主体的?才?(天生才情,对于语言的直觉感受捕捉能力)、?胆?(破坏俗谛,树立正见的勇气)、?识?(对于本体性存在铁律的洞见和了悟)、?力?(雷霆大作的鼾声所体现出来的身体力量和意志力量)四善并举,相与周济圆活。耿林莽评昌耀的散文诗指出:?我觉得,他的经验,值得某些忽视内容,忽视生活体验与思想追索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的散文诗作者借鉴。他的经验,对于过分拘泥于散文诗的文体模式,固有规范的束缚,诸如抒情精品、轻型美文、空灵纤巧之类的?优势?等等,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作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很有启发的。[31]也是在说在为数众多的当代散文诗作家之中,缺少有胆有力的作手。

散文诗作家的才胆识力和文化机遇

 外国散文诗大家名家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纪德、雅可布、佩斯、彭热、米修、夏尔、阿佐林、希梅内斯、黑塞、尼采、里尔克、米沃什、博格扎、西曼佗、梅特林克、基兰德、屠格涅夫、梭罗古勃、柯罗连柯、斯米尔林斯基、高尔基、普里什文、邦达列夫、梭罗、惠特曼、杜波依斯、桑德堡、比肖普、布莱、金斯堡、玛丽?格里娜、斯苔茵、威廉姆斯、阿舍贝利、布洛克、王尔德、史密斯、毛姆、伍尔芙、博尔赫斯、米斯特拉尔、帕斯、卢本?达里奥、塞萨?瓦叶霍、泰戈尔、纪伯伦、东山魁夷、德富芦花、大冈信等,衡之以?才、胆、识、力?创作主体四要素,约之以?理、事、情?文本三要素,个个不堪示弱,典范文本篇篇周全,各呈其能,因而可以巍然独立于世界散文诗诗坛。

 各民族文化在长期衍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露丝?本尼迪克特),因此,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2]但是文化又是一个广义上的生命实体,文化是一棵根茎叶脉俱全,含苞带蕾花果飘香的?通天树?,文化自产生之日起,便不断地依照自身的逻辑吸收阳光雨露,成长发育,每个民族的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森林中的一颗树,常言独木不成林,人类文化森林因为林木众多,品类繁富,从而使得人类文化彼此不断竞争、互补、完善、完美,在人类的文化森林中,有些文化生命力强大持久,有些文化短命夭折,汤因比将人类文化(文明)的演化历史概括为挑战应战过程,凡在异质文化的挑战之下,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结构肌理,以应对变动、变局、变化,并适时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的弱势文化,则可绝处逢生,处弱化强,反之,或死亡或夭折,四大文明古国,四存其二,巴比仑、埃及早已沦亡,中国、印度由强而弱,复由弱而强,印度文化以宇宙论淡化人生论、国族论,因此印度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之下,其自身的对接应变能力较为孱弱,中国文化立足人生论、国族论推而至于宇宙论,面对实用主义、人生主义的西方文化的强力挑战,以儒家积极入世,用世的一面容而纳之,以道、释超越自在的一面大而化之,因此,它由积弱积贫迅速崛起,发展速度总的来说超过印度,如此国际态势则早于文化胎迹中埋下了伏笔。

 民族文化必须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人类文化大环境,文化(文明)内部每

 遇改朝换代、战争动乱、天灾人祸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新旧文化激烈交锋,文化必发生强烈震荡,文化(文明)与异质文化(文明)相遇,通常会引发生文化的强烈震荡,表现为由于外来影响所引发的新旧文化激烈交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交锋,异质文化相与震荡的结果为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文化变迁的涵化途径为:1、直接征服;2、间接威胁。两种涵化过程产生各种可能的结果文化的结构性的变化,其中如果两种文化丧失了它们各自的认同而形成一种单一的文化,就发生了合并或融合。[33]不管是文化自身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如春秋战国、文艺复兴),还是文化因外来因素的影响产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如魏晋南北朝、晚晴五四),对于文学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文化机遇,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动乱频仍,出现诸子散文高峰,文艺复兴时代欧洲文化发生革命性的观念更新,出现?文坛三杰?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和?艺术三杰?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魏晋南北朝因佛教传入中国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引发中国文化的观念变革,出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王羲之、顾恺之等文学艺术巨人,晚清五四西学国学相与激荡,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胡适、苏曼殊等文艺精英应运而生,引领一代风骚。

 散文诗历史证实了这样一种现象,每当民族文化内部发生文化变革、革命之时,散文诗大家、散文诗精品应运而生的可能性远比和平年代要大,1901年前后俄国革命所带来的新旧文化、本土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在散文诗诗人高尔基的《海燕》里面找到了观念和情感的突破口,《海燕》一举成功成为散文诗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精品杰作,后人评价《海燕》,认为《海燕》不止是反映了1901年前后俄国革命力量和沙皇专制进行斗争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整整的一个历史时期从1895年开始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为止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动期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金斯伯格幸逢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文化大革命嬉皮士运动,嬉皮士运动以反抗颠覆当时美国主流价值为己任,当时的民主人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运动,奥秘哲学,东方宗教,另类宗教等生活方式,掀起不大不小的文化风潮,嬉皮士运动在才、胆、识、力俱优的金斯伯格以及其散文诗《嚎叫》里面找到了文化的宣泄出口,《嚎叫》一举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代的文化标本和观念能指,所以它经得住历史的淘洗挺立为美国以至世界散文诗中的经典作品。阿舍贝利生活于当代美国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推换转移的文化过渡时代,现代价值与后现代价值的耳鬓厮磨,使得阿舍贝利欲罢不能,结果他用一种高度融合性的诗性文本《诗三篇》(包括《新精神》、《制度》、《诵诗》三个独立散文诗文本)揭示当代美国文化的精神底蕴,《诗三篇》广为传颂并得到批评界的强烈关注,成为当代美国散文诗的代表作。郭风、柯蓝生逢新中国乌托邦主义盛行一时的20世纪50年代,也是中国文化试图弃旧迎新的一个特殊时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激烈的跳动,他们几乎同时挥笔为散文诗,《早霞短笛》、《叶笛集》、《鲜花的早晨》、《早霞短笛》取材生活,社会意识强烈,昂扬向上,欢乐纯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因此它们成为中国散文诗历史上的重要作品。

 当异质文化狭路相遇,强烈的文化震荡同样引发作家思想情感的强烈震荡,

 西方人称泰戈尔诺奖作品《吉檀迦利》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 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实际上泰戈尔生前恰逢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时期,泰戈尔信奉?梵我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同时并不排斥西方的物质主义,他的散文诗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神?的挚爱和膜拜确实有类于基督徒对于上帝的挚爱和膜拜,这当然与泰戈尔本人受到西方文化熏陶有关,但是泰戈尔的神又绝不是基督教的人格神,《吉檀迦利》里面的那个神既是人格神,也是物格神,人格神与物格神平起平坐,皆是诗人永生追慕的心象,因此他的诗是?用西方文学普遍接受的形式对于美丽而清新的东方思想之绝妙表达?。[34]表面上,泰戈尔的诗具有西方式的宗教狂迷情怀,但是内质是东方思想,泰戈尔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是他又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维护印度传统文化,但是又激烈抨击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的散文诗里激荡着一个孟加拉文化精英内在的思想矛盾和现代焦虑,试看《吉檀迦利》第102篇:

 我在人前夸说我认得你。在我的作品中,他们看到了你的画像,他们走来问:?他是谁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说,?真的,我说不出来。?他们斥责我,轻蔑地走开了。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我把你的事迹编成不朽的诗歌。秘密从我心中涌出。他们走来问我:?把所有的意思都告诉我们罢。?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说:?呵,谁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他们哂笑了,鄙夷之极地走开。你却坐在那里微笑。

 这里鄙夷之极地走开了的众人既可能是在殖民环境中丢失了文化之根的印度民众,更有可能是西方殖民者,因为文化的失落和文化的隔膜,泰戈尔向我们表达的是一个业已接受西方现代思想影响的印度文化精英的一份现代焦虑。

 与泰戈尔并列,被称作?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之一的纪伯伦(1833?1931),和泰戈尔一样,因为站在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上,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夹缝间生存感悟,从而产生了观照性的对比思维,运筹于散文诗文本建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业绩。纪伯伦人生轨迹: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天然传承了伊斯兰教的文化道统,12岁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当代专研纪伯伦的青年学者马征在《文化间性视野中的纪伯伦研究》一书中指出,纪伯伦在东西方宗教折冲迂回,最终创立他自己的?新宗教?,纪伯伦早年深受基督教救赎观的影响,创作中期明显的以语言消解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本质差别,后期的成熟作品中,纪伯伦以?无宗教?表达了他的宗教统一性思想,他的?新宗教?即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爱、美与生命?,这个新宗教没有一般宗教统一性的外壳,却包含了每一种宗教的实质终极实在的超越性。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人之歌》中激情表白:[35]

 ?你们的思想称什么 ?犹太教、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我的思想确认为:?只有一个绝对抽象的宗教,它有多种表象,却一直是一种抽象。他的途径虽有分歧,却如同一只手掌伸出的五指。

 ?我受过孔子的教诲;听过梵天的哲理;也曾坐在菩提树下,伴随过佛祖释迦牟尼我曾在西奈山上看到过耶和华面谕摩西;曾在约旦河边见过基督显示的奇迹;还曾在麦地那听到过阿拉伯先知的教义我记得降在印度的哲理、格言;能背诵出自阿拉伯半岛居民心中的诗篇;也懂得那些体现西方人情感的音乐?

 ?人类划分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体,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而我认为自己却既不属于任何一国,又不属于任何一地。因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真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

 纪伯伦所谓的?绝对抽象的宗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感性(性情、性海),不过这个感性本体蕴含着理性逻辑它的多种表象,它(一只手掌),可以称之为 ?情意合一实相?,即以情为根,在情感的敞露过程中自然呈现理性光辉,情理浑融,相洽无间的一种抽象。[36]这个感性本体是活的,又可以称之为?活感性?,当代学者王岳川在《艺术本体论》一书中,提出一个可以包举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现象的新的艺术本体论人的活感性(或人的活感性生成)。其立论的前提是:艺术与人类一样随着历史与文化的演化而演化,实践证明由哲学普遍性逻辑推理去把握艺术内在特性的做法在艺术新现实面前已然失效,因此必须寻绎出一种可以诠释从古典到后现代艺术的?超越性的本体论?,这就是人类的生成性活感性。?活感性?一词是王氏从德语和英语借用来的一个新范畴,(德文Lebende Sensibilitat,英文Live Sensibility),其中Lebende意即生命的,活力的,鲜活的,勃发的,Sensibilitat既有感官、感觉、判断力之意,又有意识,观念、知觉、理性、意指等意思,是感觉和意识、感性和理性的整合。[37]

 王氏所说的?感性?,?感性之根?有类于中国古代哲学里的?性情?,在人类本然的性情(自性)里裹挟着、蕴藏着宇宙的生成法则和自然秩序,谓之真如、法性、道体皆无不可,?感觉,是人的生命本身的能力表达性或表达能力,它比言说更根本、更本源。感觉不是思想,但是比思想更沉实,更混朴,更难以捉摸,因而内在于人的根本生存域,人靠这种此在自身的感受力,使那些根本说不出来的东西仿佛获得了一种自我显示性。?[38]虽然人的感性(自性、性情、感情、情绪)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但是人毕竟要随着文化的演变和环境的变迁自愿或非自愿地领受新的生活经验和新的意象刺激,这样人类的感性就不可能保持在原始自然的状态,人类的感性在不断接受新的意象刺激的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性的系统,这就是王氏所谓的?活感性?,尤其是在现代异化社会里,?活感性使人失落了的生命活动、节律、气韵回到个体,从而避免了物性和神性的异化,使人的感性有普遍必然性的历史社会的超生物素质,并不断生成完美的感觉和感性的反思?。[39]?活感性?又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所谓?离散性?、?飘移性?,?活感性?依然是含蕴着真理和智慧的人类的自性,?因此,活感性与那种否定理性的纯感性本能的后现代艺术判然有别,它是生命总体升华中所达到的理性与感性的整合,是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想像、直觉等意识向度的总体结构。?[40]

 纪伯伦折冲迂回于犹太教、婆罗门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间,最终通过情感直觉将它们统一为一种新宗教情感与爱、美、生命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是理性与感性的整合,是是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想像、直觉等意识向度的总体结构。马征指出,纪伯伦作品中建立在具体感性基础上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生命观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也有根本不同。西方现代生命观强调?身体?与?感性?,纪伯伦的生命观强调的是神圣。西方现代审美是一种剥除了神圣内涵的审美观。而纪伯伦作品中的泛神论思想,却表现出神意统治下的宇宙万物的?普遍的和谐?,他作品中的?美?具有建立在普遍生命存在之上的绝对超越性,蕴涵着?神圣?的审美体验,这使他的作品与西方?语境化?的苏菲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思想,又区别于?语境化?的苏菲主义的审美特质,[41]这是纪伯伦整个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也是纪伯伦散文诗取得成功的原因。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