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有什么差异?
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
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
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
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
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
子多动手。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
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
学校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
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
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
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
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
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
新思维。
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
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
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
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
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
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
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
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
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
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
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
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
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
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
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
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
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视“精”和“深”,
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
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
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家庭的教育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
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
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
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
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
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
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
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
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
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
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
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
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
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
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
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
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
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
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
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
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
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
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
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
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
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
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
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
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
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
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
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
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
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
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
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
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
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
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
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
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
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
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
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
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
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
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
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
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are,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东西方的教育形态大相径庭,可谓处于两个极端。东方教育严格然而缺少弹性;西方教育给孩子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过于松散。这不能不归咎于文化上和社会观念上的巨大差异。那东西方教育理念有哪些不同? 1. 职业与平等 千余年的科举制在中华大地培植起尊师重教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这使中华民族得以勤奋向上,整体上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但同时也形成严重的等级观念,形成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在薪金待遇和社会地位上的歧视。华人家长望子成龙,不论子女潜质如何都要读大学,而且要读好大学。 过度的功利考虑,常常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潜能背道而驰,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 这样的社会里,中学教育‘智育至上,升学率第一’很难避免。 各种不同的学生,一律以科技人才为模型来塑造。学习好就是德智体‘三好’,就是好学生。而若学习成绩差,则尽管具有其它优点或特长,在学校里也难以得到展示和发挥,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这对孩子很不公平。 西方社会更能以平常心看待社会上不同的职业。 美加很多行业蓝领工资大大高于白领。西人孩子不读大学,从事体力劳动,家长和孩子都很坦然。加拿大的中学里,学生之间较少竞争,互助友爱蔚为风气。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升学竞争不甚激烈,西裔与其他族裔对教育的要求远远低于华裔;方才使教育体制与方法延续数十上百年而不变,使得两亿人口的美国培养不出足够的科技人才,而要依赖‘进口加工’。 美加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同阶级之间差异很大。由于公立教育质量低下,上层家庭的子女多数入私立学校。 入公立学校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也抓得很紧,使之得以考取大学。 尽管本国中学输送的学生不够合格;然而随着愈来愈多的移民学生与留学生加入竞争,美加著名大学的门槛依然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只是社会底层的后代被抛得远远的,愈来愈难以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在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教育的普及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教育的公平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 智育与全面发展 在中国的中学里,虽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调年年唱,而真正得到重视的是智育。高考竞争激烈,学生日日苦读。文革前男孩子人人喜好的足球,以及后来遍及城乡的乒乓球运动,早已好景不再;中学生每学期两周的下乡劳动,也已成为历史。 而在西方中学,除上述多种多样的选修课、职业教育外,课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各种乐团及演出、运动队与比赛、野营、辩论与演讲,乃至国际学生交流,等等;不胜枚举。 西方人酷爱体育,滑冰与滑雪、各种球类,处处见到青少年在尽情地运动、玩耍。 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的,不仅是学业知识,还有动手能力,生存技能,人际交往,社区与公民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等等;更是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教育的着眼点是社会的‘人’,而中国则着眼于‘职业’。 然而北美中学智育落伍,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已为国际奥数等竞赛,和国际学生评估所证实。高中生不清楚年、月、日以及一年四季的成因,回答不出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首都在哪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非但如此,北美中学里还弥漫着一种‘反智’的气氛与倾向。学生们熟悉与崇拜的是球星、歌星;迷恋的是网络游戏、泡吧,派对;而用功读书则被讥讽为‘书呆子’,常常遭到同学的排斥。 3. 基础与创新 西方教育最令国人关注和赞扬的,是对学生创造力的重视和培养。而中国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缺少创新精神则为人所诟病。 中国教育的模式化,一刀切;意识形态上钳制自由,压抑个性;灌输式,而非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使培养出的学生循规蹈矩,缺少梦想,不敢标新立异;偏才、怪才没有施展空间,更难以产生卓越的大师级人物。 而西方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他们敢于挑战权威,自闯新路。此种观念无处不在,潜移默化。例如艺术类课程,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自由创作;而中国此类课程多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育的西人家长,让孩子补习的不多见;但带孩子去博物馆、科学宫等场所,以开阔眼界,培养兴趣,是经常的。 众所周知,大学录取也不只考察学业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注重创造力。 然而,西方的基础学业教育确实薄弱。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离不开学生在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各方面的素养。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没有坚实的基础,许多情况下,所谓创造力注定流于空想。而学业基础与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靠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的积累。 4. 依赖与独立 前面提到中国中学的管理为‘保姆型’,而西方为‘开放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抵也是如此。 西人孩子其实很羡慕中国孩子,因为中国家长不但出资为孩子补习,而且努力供孩子读书至大学毕业。 而西人的孩子大多中学刚毕业,就必须自食其力。因此美加两国的华裔和其他族裔的移民,尽管第一代的平均收入低于本地人,但后代的教育程度都比较高。 而很多西人子弟由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管教都不够,再加上经济原因,无法升入大学。在子女管教方面,中国家长往往在学业上对子女要求严格,其它却包办代替,溺爱娇惯。学校里,校方与教师为学生安排好了一切。 孩子们的依赖性愈来愈强。与成绩的提高成反比,搜集信息、动手制作、事务处理、以及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却愈来愈差。 而西人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要勇敢、要独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西人一般不溺爱年幼的子女,管教比较严格。但只要是正当的,家长不限制孩子的活动。在他们看来,什麽可以做,什麽不能做,孩子试一试就知道了。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自己闯;中学之实行学分制,课堂上教师要学生自学,积极的方面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读书的同时,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在校外打工。商店、餐馆、医院、体育教练、救生员、登门售货等等,不一而足。工作是学生自己找的;如非义务劳动,薪金多少也是学生自己和雇主商定的。 5. 勤奋与轻松 这也是东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一大分歧。中国人以勤奋著称,学校里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使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另一方面,沉重的课业负担亦令国人的担忧日甚一日,驱使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子女移民海外。 西方则讲究‘轻松学习’、‘寓教于乐’。小学生以玩耍为主,初中生学习的时间也不长,直到高中才紧张起来,也只限于升学类学生。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紧张,是由于西方大学宽进严出,淘汰率高,学生中学基础又不扎实。 西方观念对于小学教育非常正确。童年本是玩耍的时代,从玩耍和其它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吸取知识,增长本领。但同时一定要在语文、数学等方面夯实根基。国内小学过多过难的学习内容,千篇一律的正规课堂教学,过量的家庭作业,课外的奥数、钢琴、补习,等等;剥夺了孩子童年的乐趣,对孩子是一种摧残。 中学时代,两方面需要兼顾。过于复杂深奥的学习内容以及难题偏题;教学不讲究效率,简单机械地重复;等等,有害而无益。但若过分强调‘轻松学习’,如美加中学作业可有可无,公式不须记忆,随学随忘,其后果也已充分凸显,早已到了改变的时候。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