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宇宙可能是一个黑洞,人类生活在黑洞中吗?科学家给出答案

乐乐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黑洞宇宙

宇宙可能是一个黑洞,如果人类不小心掉进去,很有可能被“挤成面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黑洞具有强大的引力,会将所有物体进行挤压和抻拉,塑成一串亚原子粒子,看上去就像又细又长的面条。

如果你掉进黑洞时,刚好是醒着,压面条的过程会让你没什么感觉,很快就会过去。既然黑洞这么危险,那么它们也就不大可能存在生命。

说到底,有什么能在其中存活下来呢?不过,有一个流行的理论违背了这一逻辑。它声称,尽管看似不可能,但生命不仅可以存在于黑洞中,而且我们就是证据,因为我们生活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黑洞是一种引力大到没有什么能逃离它的天体,就连光也做不到。关于这种天体可能存在的猜想,可以追溯到数个世纪之前,尽管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时间里,科学家们并不愿意接受“如此古怪的现象有可能是真的这样的”想法。

预言黑洞存在的第一人是英国的牧师约翰·米歇尔。1783年,他给英国皇家学院递交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猜测:如果一颗恒星比我们的太阳大五百倍,其引力场的强度会大到使光无法逃离。

科学界把这一假说斥为胡思乱想,似乎不大可能有任何恒星会如此巨大,而且无论如何,当时主流的信念是:光不受引力的影响。

于是,关于黑洞的奇怪想法就这样被束之高阁了,直到1915年,它才被重新捡起,恢复生机。

宇宙可能是一个黑洞,人类生活在黑洞中吗?科学家给出答案

爱因斯坦当时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从而说服了科学家相信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代表着空间与时间的弯曲。这样的话,光就会受引力的影响,因为它会沿着时空的曲线运动。广义相对论还意味着,具有足够大的质量和密度的天体,可能会强烈地扭曲时空,以至于形成一个“井”,任何东西都不能逃离它,就连光也不能从中逃脱。

在这个“井”的中心将形成一个奇点—在这个点上,引力场的强度将无限放大。尽管广义相对论本身隐含此点,大多数科学家,就连爱因斯坦本人,都仍然认为黑洞是一个疯狂的想法。问题在于,物理法则会在奇点失效,而物理学家会出于本能,避不接受这件事可能会发生。

物质可能会被无限压缩的想法似乎也是错的,因为有限的事物怎么能拥有无限的值呢?科学家们认为,到了某个点上,构成物质的亚原子粒子会找到一种办法,抗拒进一步被压缩。

直到20世纪60年代,科学界才接受了黑洞的存在。事实上,黑洞这个词也是在这十年间才被创造出来的。

另外,射电和X射线天文学的新技术展现出宇宙拥有一些非常奇怪、高能且极为致密的天体,如类星体和脉冲星。相比来看,黑洞似乎也没那么离奇了。

黑洞刚被接受为可能的现象没多久,人们就开始怀疑,我们会不会生活在一个黑洞中呢?黑洞宇宙假说并不是某个理论家的发明,并没有哪个人物站出来,成为它的捍卫者。

相反,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黑洞宇宙假说就像一个“梗”一样在科学界流传着,随后在大众中风靡起来。

许多人各自独立地想到了这个假说,因为在天体物理学的框架里,它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很明显易得的想法。在自然界只有两个位置与奇点相关:黑洞中心和创造我们宇宙的大爆炸的起点。

因此,想象两者会不会相关也确实自然合理。一旦你开始把宇宙与黑洞做比较,那么其他相似之处自然就会浮现出来。有一个事实是,黑洞存在一个事件视界,这是一个无法回头的地方。

就像一条围绕在黑洞周围看不见的线,无论什么东西越过这条线,都会彻底被黑洞的引力攫住,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而且从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它会彻底从宇宙中消失,不复存在。

我们无法跨越这个宇宙级视界的原因在于:宇宙的持续膨胀造成该视界远离我们的速度要快于我们做星际旅行去追赶它的速度。

事实上,它远离的速度比光速还快,而且尽管它不受光速的限制,但我们受这个限制。这意味着物理法则使我们永远无法跨越这一视界。

这一切可能听起来相互矛盾。为什么宇宙级视界能以高于光速的速度移动,而我们却不能?这是因为宇宙在膨胀,而且无处不在膨胀,这意味着膨胀是累积的。

两个天体之间距离越远,就会有越多单位的空间同时在膨胀,没有极限。累计足够大的空间,膨胀速度就会超越光速—可从来没人说过天体物理学浅显易懂。

任何物体如果被压缩得够小,都会变成一个黑洞,因为随着密度越来越大,其表面受的引力会增强。一个物体引力的强度和你与它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具体来说,和你与其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

因此,如果你压缩整个物体,使它直径更小,由此缩短了其表面到中心的距离,则其引力会相应地增大。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如果疯狂的科学家们能够将整个地球压缩到比高尔夫球稍小的程度,那么地表所承受的引力将变得无法抗拒,地球会变成一个黑洞。

与此类似,如果这些科学家能够把你压缩成一个微小的点,比一颗原子的原子核还要小一些,你也会变成一个黑洞。

我们肯定生活在一个黑洞之中。当然,大多数天体物理学家并不打算承认这一点。首先,他们提出,大爆炸的奇点与黑洞的奇点并不具有可比性,因为它所在的位置不对。

如果你即将掉进黑洞,奇点会不可避免地位于你的前面,存在于你的未来,但是在我们的宇宙中,奇点处于我们的过去,处于大爆炸发生的时刻。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别。我们的宇宙看起来是从一个奇点中诞生出来的,但它并没有奔向某个奇点。同时,黑洞的事件视界是太空中一个固定的界限,而宇宙级视界则与观测者所处的位置相关。

一个二百亿光年之外的文明所看到的宇宙级视界会与我们的视界有显著的差别。另外,至于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小于史瓦西半径一事。这确实是真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就身处黑洞中。

实际上它意味着宇宙膨胀的速度已经接近其逃逸速度,而我们应当对此心怀感激。如果宇宙膨胀得再慢一点,它可能已经向自身内部坍缩回来了,而如果它膨胀得再快一点,星系和太阳系这样的天体会无法形成。

然而,它膨胀的速度恰到好处,使我们得以存在。理论物理学家西恩·卡罗尔指出,如果有谁真的热衷于想象我们被困在某种巨大、宇宙级的洞里的话,对于这种想象,一个更好的表述方法或许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白洞”中。

说得更具体点,这是一个时间倒转的黑洞,物质无止境地从中喷薄而出,而不是掉进其内部。但白洞也有一套问题随之而来。

它们从理论上是可能存在的,因为不管事物在时间上是向过去还是向未来移动,物理法则都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但是照这样说,一颗打碎的鸡蛋自然而然地重新变回成一颗完整的鸡蛋,理论上同样可能。物理法则是允许它发生的,但是目击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所以说,或许我们并没生活在黑洞中,而我们的宇宙并没有朝一个奇点向内坍缩的这个事实—其本身就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天体物理学中,事情从来就没有这么简单。黑洞宇宙假说的支持者们坚称有办法绕过所有相反的论证。

它仍然可以说得通的一种方法是,假设确实有一个奇点就处在我们无法逃避的未来。如果从现在起数十亿年之后,宇宙膨胀会暂停,然后反转过来开始一场大收缩,那么可能就满足了黑洞的定义。

所有的黑洞都会形成新的宇宙,而这正是我们的宇宙诞生的方式,它就是从更大宇宙的某个黑洞中诞生出来的。当然,这引出了母宇宙如何形成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谜。除非它也是从黑洞中诞生出来的。也许全宇宙都由一系列黑洞宇宙构成,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层套一层,向外和向内都无限延伸。这可能是个令人困惑的想法,但比起其他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它大概也并没有显得更加离谱吧。

1、黑洞确实存在,第一个被证实的黑洞是天鹅座X-1,银河系中心也被证实拥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的400万倍。

2、太阳不会变成黑洞,它太小了,在其内部的氢消耗殆尽之后,会在重力作用下进一步塌缩,并引发氦聚合成碳的聚变反应,该反应释放的能量会加热太阳外层物质,使其膨胀为红巨星,地球在那时也可能被太阳吞噬。最后,当太阳中间的氦也消耗殆尽时,由于其质量不足以引发进一步的核聚变,太阳的核心部位将变成一颗约只有地球大小的白矮星,并逐渐在宇宙中冷却,直至不再发光,变成一颗冰冷的黑矮星。比太阳大一些的恒星死亡时,其核心在强大重力作用下把电子和质子压在一起,从而变成中子星,中子星的命运有两种,其一是慢慢冷却,或者慢慢吸收周围的宇宙物质而不断增重,当达到临界质量的时候爆炸变成1-A型超新星。比太阳大很多的恒星在死亡时,核心被压缩成一个体积无穷小的点,其重力大到在某一距离之内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程度,即黑洞。黑洞的中心被称为奇点,光线无法逃脱的那个临界距离被称为视界。

3、假如有一颗游荡的黑洞靠近太阳,那么地球人可能看到下面的情景:

a、首先,当黑洞从物质非常稀薄的太空慢慢靠近太阳系的过程中,太阳喷发出的粒子被黑洞的重力捕获,形成吸积盘,吸积盘物质向黑洞掉落过程中逐渐升温并开始发光,黑洞因此变得可见;

b、当黑洞距离太阳足够近的时候(假设地球的运气足够好,还没有被黑洞顺路吃掉),太阳大气被黑洞的重力扯离表面,此时肉眼可见太阳表面一股火流喷向虚空,注入一个炽热的、高速旋转的圆盘。如果用X射线探测,还可能看到吸积盘自转轴方向喷出的高能X射线 (如果地球不幸处在吸积盘轴线上,那么就不用观察了,因为大家都被立刻烤干了)

c、如果黑洞距离太阳太近了,那大家就会看到太阳发生严重变形,被拉伸、扯碎,整个变成吸积盘,直到被黑洞彻底吞噬。

d、如果地球被黑洞吞噬,没有人能看到最终被视界吞噬的那一刻,因为早在那之前,抛开落向黑洞过程中的升温不谈,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强大的重力差和潮汐作用扯碎,唯一的疑问是落入视界时物质会被扯碎到什么程度- 分子?原子?等离子体?还是连原子核都被扯碎?

最后用四个字总结太阳被黑洞吸入的场景:世界末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