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芥子细胞

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分不清出黄芥子和白芥子,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并不经常接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种植物实在是太相似了。那么这两种东西到底有何区别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的知识,欢迎阅读。

 性状鉴别

 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或淡**,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摺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赤舌,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味极辛辣。

 白芥子呈球形

 黄芥子呈球形,直径1~2毫米,表面**至棕**,少数呈暗红棕色,具细网纹,种脐点状。种皮薄而脆,子叶折叠,有油性。气微,研碎后加水湿润,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显微镜鉴别

 白芥子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黏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黏液层;下皮1~2列细胞,壁薄;栅状细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1/2处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黄芥子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下皮细胞1列,细胞近方形或径向延长,宽约20微米,其内壁和侧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紧靠栅状细胞层为色素层。内胚乳为1列长方形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和胚根细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快速鉴别

 1.白芥子

 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呈灰白色至淡**,光滑,放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网纹,一端具圆形淡褐色种脐。去掉种皮可见肥厚子叶2片,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

 2.黄芥子

 种子似上种而较小,直径1.2~1.8mm。表面呈鲜**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气微,味极辛辣。研碎加水浸湿后,有特异辛烈臭气。

 综上,白芥子和黄芥子不论从功效还是从外观多少还是有所不同,使用时注意区别。

;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药名·白芥子 4.1 白芥子的别名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4.3 白芥子的来源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4.5 白芥子的产地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4.8 白芥子的炮制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4.8.1.2 炒芥子 4.8.2 成品性状 4.8.3 炮制作用 4.8.4 炮制研究 4.8.5 贮存方法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4.13.2 来源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4.13.3.2 黄芥子 4.13.4 鉴别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4.13.5.2 总灰分 4.13.6 浸出物 4.13.7 含量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7.4 测定法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4.13.8.1.2 炒芥子 4.13.8.2 性味与归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4.13.8.4 用法与用量 4.13.8.5 贮藏 4.13.9 出处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芥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芥子 1 拼音

bái jiè zǐ

2 英文参考

semen brassicae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semen sinapis albae [朗道汉英字典]

white mustard see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芥子:1.中药名;2.方剂名。

4 中药名·白芥子

白芥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

芥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多用于痰多咳嗽。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 白芥子的别名

芥子,芥菜子[1]、辣菜子[1]。

4.2 白芥子的处方用名

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2]。

4.3 白芥子的来源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2]。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被疏粗毛。茎直立,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具长柄,叶片羽裂,顶裂片广椭圆形,较大,3裂,侧裂片2~3对;上部叶裂片较少。总状花序顶生;萼片4;花瓣4,**,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强;子主心上位。长角果广线形,长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长喙。种子圆球形,淡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4.5 白芥子的产地

各地有栽培。

白介子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1]。

4.6 白芥子的采集与初加工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2]。除去杂质[2]。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变黄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4.7 白芥子生药性状

白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8 白芥子的炮制

唐代有蒸熟捣(《备急千金药方》);微熬(《外台秘要》)[2]。

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2]。

4.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有爆鸣声,断面浅**,有香气逸出时即可[2]。用时捣碎[2]。

4.8.2 成品性状

白芥子为圆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白芥子),或**至棕**(黄芥子)[2]。味辛辣[2]。

炒芥子表面颜色加深,微见裂纹,有香气[2]。

4.8.3 炮制作用

生白芥子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白芥子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8.4 炮制研究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芥子内服后能 *** 黏膜,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2]。此苷本身无 *** 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 *** 性[2]。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胃肠道环境中缓慢分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2]。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炒芥子中芥子苷含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2]。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苷和芥子油[2]。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因炒后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难以奏效[2]。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线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线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苷量高,损耗低,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

4.8.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

4.9 白芥子的性味归经

白芥子味辛,性温[2]。归肺经[2]。

4.10 芥子的功效与主治

白芥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2]。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白芥子具有利气豁痰,温胃散寒,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1]。

1.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反胃吐食,胃寒疼痛,寒湿痹痛,面神经麻痹[1]。煎服:3~9g[1]。

2.治阴疽,痰核,煎服或研末调敷[1]。

3.扭伤、挫伤,各种神经痛,研末醋调敷[1]。外敷皮肤有灼热感时即除去[1]。

白芥子生品辛散力强,善于通络止痛[2]。多用于胸闷胁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2]。如治疗痰饮胸闷胁痛的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疗寒痰凝滞,关节疼痛的白芥子散(《校注妇人良方》)[2]。

炒芥子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可避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2]。多用于痰多咳嗽,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2]。炮制后更利于粉碎和煎出,同时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2]。

4.11 白芥子的化学成分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堿(sinapine)、4羟基笨甲酰胆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羟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白芥子含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堿、芥子酶等[1]。

4.12 白芥子的药理作用

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 *** 作用,可致充血、发泡[1]。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过量可致胃肠炎[1]。其水浸剂在试管中对某些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平喘作用[1]。

4.13 芥子药典标准 4.13.1 品名

芥子

Jiezi

SINAPIS SEMEN

4.13.2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或芥Brassicajuncea(L.)Czern.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4.13.3 性状 4.13.3.1 白芥子

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气微,味辛辣。

4.13.3.2 黄芥子

较小,直径1~2mm。表面**至棕**,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4.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白芥子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和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列菲薄的细胞。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丙种溶液各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丙酮一甲酸水(3.5:5: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13.5 检查 4.13.5.1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ⅨH 第一法)。

4.13.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4.13.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2.0%。

4.13.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4.13.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8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6nm。理论板数按芥子堿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4.13.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芥子堿硫氰酸盐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4.13.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细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甲醇50ml,超声处理20分钟(功率250W,频率20kHz),滤过,滤渣再用甲醇同法提取三次,滤液合并。减压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13.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50%。

4.13.8 芥子饮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白芥子和黄芥子的鉴别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4.13.8.1.2 炒芥子

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至深**(炒白芥子)或深**至棕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芥子,表面淡**至深**(炒白芥子)或深**至棕褐色(炒黄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气。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8.0%。

(总灰分)同药材。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盐(Cl6H24N05·SCN)计,不得少于0.40%。

鉴别

同药材。

浸出物

同药材。

4.13.8.2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经。

4.13.8.3 功能与主治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4.13.8.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

4.13.8.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4.13.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方剂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处方

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细辛各12克。

5.2 功能主治

据报道,治疗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共研细末,每次取1/3药末,加生姜汁调成稠膏(每次用鲜姜60克,浸泡后捣碎,挤汁),分摊在6块边长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药膏直径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无麝香时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共1克)分撒在药膏上,并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在三伏天共贴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从上午11时开时贴药,至下午2~3时为止,如贴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时,可提前取下),连贴3年为1疗程。

5.4 摘录

《外治方》

6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