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经典培训教材:感冒疏风片、感冒清热片和感冒消炎片的区别
感冒疏风片、感冒清热片和感冒消炎片都能治疗感冒,但治疗的感冒类型和症状不同,下面就从它们各自的对应症状和治疗范围进行解读。 感冒疏风片 感冒疏风片:辛温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组方解读:麻黄绒、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辅以白芍益阴敛营,苦杏仁宣肺平喘,防风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解表祛风。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配生姜用于风寒表症;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桔梗宣肺祛痰,引药上行;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配合生姜、大枣益脾和胃,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辛温解表,宣肺和中之功效。 药品特色:本品内含《伤寒论》中经典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同时改麻黄为麻黄绒,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柔和些。 销售提醒:风热感冒者不适用;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运动员慎用。 介绍话术: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腠理不固,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痛怕冷,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为辩证要点。本品成份中大部分都是辛温的,所以对风寒感冒比较适合。同时成份比较温和,特别是麻黄改成麻黄绒,发汗散寒作用比较弱。该品辛温解表的同时,还能宣肺平喘,发汗力量不强,但能温中和胃,微微出汗的同时,疏风解表,达到治疗外感风寒感冒之目的。药店人介绍的时候以能微微发汗,祛风解表,治疗风寒感冒风和寒之邪兼有的症状。 感冒清热片 感冒清热片: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组方解读:方中荆芥穗香窜,气味轻扬,长于发表散风,为君药;防风、紫苏叶疏风散寒,薄荷、柴胡疏风散热,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为臣药;桔梗、苦杏仁宣肃肺气,化痰止咳,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苦地丁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效。 药品特色:此药由大量疏散风邪的药味组成,寒温各占一半,寒温并用,不同于其他辛温解表剂,彰显出它主治外感风寒,里有蕴热证。 销售提醒: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发热体温超过38.5℃的患者,应去医院就诊;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介绍话术:感冒清热片不仅适用于风寒感冒,而且适用于风寒风热表现不明显或风寒风热症状兼有的一般感冒,但不能用于单独的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以及体虚感冒。 感冒消炎片 感冒消炎片:散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目赤肿痛。 组方解读:臭灵丹清热解毒,消肿拔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千里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三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增强,共同达到散风清热,解毒利咽之功效。 药品特色:臭灵丹、蒲公英和千里光都是寒凉药品,清热解毒力量较强,同时还能散风利咽。 销售提醒:风寒感冒者不适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脾胃虚寒,症见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 介绍话术:感冒消炎片成份药性偏于寒凉,药店人在介绍该品的时候,应该提醒顾客,虽然说明书上写的是用于「 ”感冒”发热等症,未提及是风寒还是风热,但该品治疗的是风热感冒,为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等。药店人应该提醒顾客风寒感冒患者就不适合服用感冒消炎片了。 三者相同点 感冒疏风片、感冒清热片和感冒消炎片都能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都是OTC类药品。 不同点 感冒疏风片:成份中内含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疗的是风寒感冒,腠理不固等症,主要能辛温解表,但用的是麻黄绒,所以作用缓和,配以桂枝,故此可提醒顾客为了达到治疗效果,服用该品后可覆盖薄被以取汗。该品治疗风寒感冒风和寒之邪兼有的症状。 感冒清热片:成份由大量疏散风邪的药味组成,寒温各占一半,寒温并用。不仅适用于风寒感冒,而且适用于风寒风热表现不明显或风寒风热症状兼有的一般感冒,也就是寒包热之感冒症状。 感冒消炎片:成份中三种药物都是寒凉的,均能清热解毒,所以能治疗风热感冒。故此与感冒疏风片相比,一个是治疗风寒感冒的,一个是治疗风热感冒的,同时感冒消炎片没有发汗之作用。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来源:品牌方提供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9@163.(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 在看一下呗!↘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风*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气。印会河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释为:“风邪为六*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诸家对于“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风邪为外感六*之首;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常与他邪兼夹为患;风邪所致病证变化多端。这些认识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中的“风”指的是外感六*之风邪。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似有不妥之处,“百病”应当包括一切外感与内伤杂病,《内经》既然明言“风为百病之长”,那么“风”也理应为“外感病之长”和“内伤杂病之长”,如此“风”就不应该单指外感六*之风邪,还应包括内风。“外风为外感病之长”“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合而言之即“风为百病之长”。
外风为外感病之长
外风主要指外感六*之风邪,是由四时气候变化失常,风气太过或者不及而成。风本为春季之主气,但四时皆可见之,四时风气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皆可侵入机体而成外感病证。外风致病极为广泛,外可伤及肌表经络,内可损及肠腑筋节,临床常见以下病证。
风邪袭表 肌表为人体一身之藩篱,风邪入侵,首犯肌表,导致卫气失和,玄府启闭失常,营卫失调。若单纯风邪为患,可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症,方选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若兼夹寒邪,则可见恶寒无汗,肢节疼痛等症,方选麻黄汤,发汗解表,祛风散寒;若兼夹热邪,则可见微恶风寒,咳嗽,身热不甚等症,宜用桑菊饮,辛凉祛风解表;若兼夹湿邪,则常见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症,宜用九味羌活汤,发汗散风祛湿。
风邪犯肺 风邪入里,侵袭肺系,肺气失宣,咽喉鼻窍不利。若风寒偏甚,常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稀,鼻塞流涕等症,可用止嗽散,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若风热偏甚,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等症,方用银翘散,疏风透表,清热解毒;若风燥偏甚,可依据燥邪的温凉之性,分别选用桑杏汤或杏苏散,疏风润燥。
风客肌腠 风邪侵袭肌腠,邪气与卫气搏击于肤表,则可见到风疹,瘾疹,时发时止,皮肤瘙痒,或者斑疹呈点片状、团块状,甚者可见湿疹等症,方用《外科正宗》之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邪中络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肌肤,经气阻滞,筋脉肌肤失养,则常见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肌肤麻木,时有恶寒发热等症,方取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治之。
风胜行痹 风邪与寒、湿或热邪相合,侵袭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故可见到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等症,可以选用防风汤或蠲痹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风水相搏 风邪袭表,肺气闭塞,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不能下归肾与膀胱气化而出,聚于头面四肢,所以可见眼睑浮肿,甚则四肢全身皆肿,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治宜《金匮要略》越婢加术汤,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风窜肠腑 素体湿热之人,外感风邪,与湿热相混,壅遏大肠,损伤阴络,阴络伤则血内溢,故而临床可见“肠风”,便前出血,色鲜势急等症,可以选用槐花散或槐角丸,疏风理气,清肠止血。
内风为内伤杂病之长
内风与外风不同,它不属于六*的范畴。内风的含义有二:一是内风即风气内动,属于“内生五邪”,是病机概念,主要指体内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逆变动的病理状态。通常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种。此外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积聚日久,亦可阻滞气机,导致阳气运行不畅,亢逆变动而生内风。二是指具体病证的名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人身之中,五脏六腑皆有阳气生化运行不息,五脏六腑之阳气亢逆变动皆能化生内风,故而《素问·风论》有心风、肝风、脾风、肺风、肾风、胃风等病名的记载。
肝阳化风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浮阳不潜,肝阳上亢,甚则阳亢化风,风动而气血逆乱,故临床可见头目眩晕,肢麻震颤,甚者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治宜镇肝熄风汤,滋阴潜阳。
热极生风 外感温热病邪,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常可见到高热,神昏躁扰,手足抽搐,发为惊厥等症,可用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阴虚风动 邪热久耗,真阴渐亏,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起,而见手足蠕动,神倦脉弱,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方选大定风珠或者复脉汤,滋阴熄风。
血虚生风 久病血虚,或者急、慢性失血,营血亏虚,筋脉失养,血络不荣,常见眩晕面白,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皮肤瘙痒,爪甲不荣等症,治取四物汤,养血祛风。
血瘀、痰浊生风 血瘀生风,痰浊生风临床提得比较少,但是确实存在。王清任《医林改错》言:“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气虚血瘀而成”其言血瘀而致中风,杨仁斋指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血瘀亦可导致眩晕,此外朱丹溪有言“无痰不作眩”,而中风,眩晕皆为内风之象,此处内风乃为血瘀、痰浊久积而化。临床上应该根据具体病证遣方选药,如血瘀生风可用血府逐瘀汤化裁,痰浊生风可用温胆汤加减,随证施治。
五脏六腑风病 五脏六腑风病主要见于《素问·风论》,另外也散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大奇论》等篇中。《内经》虽然没有给出每种风病的具体治疗方药,但是却将每个风病的具体症状详尽记载,如论及脾风的症状为“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欲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此症与《伤寒论》中太阴中风病所述之症极为相似,可以应用桂枝汤治疗,其他脏腑风病皆可变通而治。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