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_大黄的药用价值
导读: 中草药专区,为您详细介绍、大黄等,要更多大黄的与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大黄简介 大黄 大黄的与 大黄的药用附方 大黄的配伍应用 大黄的大黄简介
大黄,中药名,为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大黄
大黄的功效与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黄具有很强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够调节免疫、抗炎、解热作用、抗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胆、保肝、泻下作用。
2、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3、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
4、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黄能够够泻热通肠,逐瘀通经,凉血解毒。用于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血热吐衄,实热便秘,积滞腹痛,肠痈腹痛,泻痢不爽,目赤,咽肿,痈肿疔疮,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炭凉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药名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入药部分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大黄的药用附方
1、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2、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3、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4、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5、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6、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7、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8、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9、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10、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11、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12、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大黄的配伍应用
1、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2、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3、配厚朴,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4、配附子,取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大黄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二药相伍为用,可治于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王氏医存》:“大黄与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入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闭经经等。
大黄的
1、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2、治疗烫伤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 *** 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著效果,且疗程短,,愈后无。
3、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4、治疗肠胀气
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 *** 排气现象,自觉减轻,有肠鸣音。
大黄的副作用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另外,服用大黄后,其色素会从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现**。此外,哺乳妇女服用后,婴儿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泻,因此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由于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间也必须慎用。
以上就是一些大黄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频道。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的药用价值、、、大黄的副作用
中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大黄,又名将军、川军、生军、锦纹。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牌、胃、大肠、肝、心包经。
作用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人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金葡菌的作用较强。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样作用所含食用大黄素具有雄激素样作用,临床试用也有卵泡激样的功效。
3、利胆
①胆囊炎和胆道感染。②胆道蛔虫
4、急性胰腺炎。大黄,水煎,1~2小时口服1次,直到腹痛减轻,尿淀粉酶、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减量。呕吐或腹痛严重者用大黄水煎剂灌肠。
5、急、慢性肾功能囊竭及尿毒症大黄有明显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的复方,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好效果。如不能口服,则可灌肠。
6、感染性疾病。大黄,芒硝,玄参,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
7、消化系统疾病。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复方,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胃炎、肠梗阻、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等。
8、妇科疾病。大黄及其制剂或与他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失调、淤阻型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导泻及止泻
①导泻:口服大黄后,6~8小时后发生泻下作用,
②止泻:当服用小剂量时,常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收敛成分的作用掩盖了导泻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痉
11、降血压及降血脂
12、皮肤疾病对于烧伤、带状疱疹、湿疹、皮炎、创伤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银屑病、暑疖、酒渣鼻、痱疮等均可用大黄,黄连,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涂敷患处。亦可视病情加减药味,但大黄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症。生大黄,生石膏,生铁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黄芩,黄柏。每剂煎3次,取汁,每2小时服药1次,分6次温服。先服2周,见泻不可加止泻药,可多饮水,4周为1个疗程,
14、急重症肝炎。生川军(后下),丹参,玄明粉(冲),枳实、川厚朴,茵陈、金钱草,水煎服,每周服1~2剂。
肝炎:大黄(酒浸几小时),青皮,二药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疗胆道出血、肺病咯血、外伤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妇女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煮沸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3.大剂量时,可引起大肠痉挛性收缩、肠绞痛,加服巅茄可减轻肠绞痛,而不影响泻下。
温馨提示:本人发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类中药方、验方、诊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治疗处方,请一般读者勿盲目试药,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中药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甘草虽然是一种中药材,但是对于人们来说,并不会觉得陌生。甘草是豆科植物,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别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那么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甘草的食用禁忌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为大家科普中药甘草的功效及作用吧!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娇正异味
据分析甘草中含有甘草酸,味道极甜。置于1:20000的水溶液中,仍具有甜味。故在中药处方中,可扮演矫正其他诸药异味的角色。
解毒作用
甘草酸在体内可水解生成一分子甘草次酸和两分子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能增加肝脏的解毒作用。
缓和药性
甘草酸属有机酸,可与中药中多种生物碱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溶解的沉淀物,既将这些沉淀物在体内缓慢分解而逐渐发挥药效,又可使药性发作较缓,从而降低副作用。同时,甘草酸还具有类似药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能吸咐多种药物中化学成分,在体内逐渐释放出来,缓慢发挥药效。
增强方剂中其它药的功效
这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酸、甘草甙元、异甘草甙元有关。比如甘草酸芍药甙在镇痛、解痉、解热、抗炎、抑制胃液分泌和松弛平滑肌方面均有协同作用。
甘草酸还具有?助溶作用?
与其它药同煎,可增强其它药万分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使药效增强。甘草本身虽无抗菌作用,但它能增强其它清热解毒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
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抑制胃酸分泌过多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镇咳祛痰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
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甘草的食用禁忌是什么
1、湿病忌用甘草
《汤液本草》明确指出:?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症皆不用甘草,例如攻逐水饮的五苓散等。总之,张仲景等医家虽未明言,但湿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2、急证少用甘草
历代医家公认,甘味药性缓而善守,而甘草为甘味药之代表,其甘缓柔润之性,决定了它在急证运用中的局限性。以《伤寒论》为例,阳明急下三证、少阴急下三证,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气汤,意在避其甘缓,急下以存阴。又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为治少阳兼腑实证的名方,现应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等病的治疗,但其证显然比小柴胡汤证更为重急,故去小柴胡汤中的甘草之类,增加大黄、枳实等防其甘缓。
3、肾病慎用甘草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灵枢?五味》篇提出:?肾病禁甘。?仲景宗此训,创制温补肾阳的?肾气丸?即不含甘草,后世医家据此而衍化的肾病诸方,如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都未用甘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促进水、钠潴溜和排钾增加,长期大量应用甘草,会出现水肿、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说明?肾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