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地黄是否成熟 地黄有生熟之分怎区别
1、作用功效上的区别:对于地黄来说,实际上是有生熟之分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方法进行区分才行,首先来说生地黄主要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止咳生津,养阴,这样能够对我们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生地黄常常用于治疗因为发热引起的口干舌燥,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等多种症状,对我们清热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对于熟地黄来说,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那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盗汗遗精,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月经不调,耳鸣,眩晕,心悸,须发早白等症状,是非常滋补的一种中药材,对我们保护好肾脏健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大家不能错过。
2、形状上的区别:对地黄来说,实际上生地黄和熟地黄的性状上也是存在去办的,首先来说生地黄是不规律的团块状或者是长圆形的了,而且能够发现这样的地黄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比较细小,呈现的是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的颜色是棕黑色或者是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横曲纹,同时可以发现质较软而韧,是不容易被折断的一种中药材了,而且我们如果去观察横截面,可以发现是棕黑色,或者是乌黑色,有光泽,同时还有一定的粘性,没有臭味,味道有点甜。而对熟地黄来说,这实际上是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了,所以在性状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首先地黄一般是呈不规律的块状或者是碎块,大小和厚度都不统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粘性比较大,质柔软而坚韧,不易折断,横截面是乌黑色,有光泽,是我们进行区分的好方法。
我是学中医的,搜集了一点资料,希望对楼主能有所帮助。 生地和熟地均为地黄的块状根,只是生地经加工蒸制后则称为熟地黄,简称熟地。生地长于凉血、清热、滋阴;熟地则长于补血、滋阴。熟地还可炒炭应用(熟地炭),可用于崩漏等出血症。 黑色的是熟地,土**的是生地熟地黄为生地黄经加黄酒拌蒸至内外色黑、油润,或直接蒸至黑润而成。切厚片用。 中药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10—11月采集,晒干即成生地。将生地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晒至颜色变黑,质地柔软即为熟地。生地与熟地药理作用是不同的,临床医生和消费者切记不可将两药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为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骨蒸痨热、咽喉燥痛、痰中带血等症。由生地为主制成的六味地黄丸,就是著名的补肾良药,临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 生地制成熟地后,药性由寒变微温,其功能也发生变化,成为补血药。熟地配当归、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症。熟地配白芍能养肝,配柏子仁可养心,配龙眼肉能养脾,配麻黄则通血脉。但熟地滋腻滞脾,有碍消化,故脾虚少食、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医常用六味地黄汤随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尿崩等症获得良效。专家研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并具有降低致癌剂诱发肺癌和胃鳞癌的作用。 性味归经: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 如增液汤。 药用时煎服,10~30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与干地黄相似,滋阴之力稍逊,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熟地 性味归经: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具有补血滋阴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可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如六味地黄丸。 补精益髓功效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药用时可煎服,10~30g。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