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江淮的江淮方言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又称下江官话、淮语等,曾经是明朝及清朝前期中国的官方语言 (1368—1752)。为吴语区北方化的产物。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江淮的江淮方言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裏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以这些都表明吴越俩国语言与其他华夏诸国古时可以互相沟通。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辞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著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後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如扬州、仪征、六合等地皆为吴之范围。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後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於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後,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後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著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於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土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後,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後,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於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後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後(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後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准,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强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我们知道四声是汉语的重要特徵,北方官话大区的再分区就是以入声调的分派为分水岭的。方言缺少一个声调,传统上被认为是个缺陷,不宜作为正统的全民共同语,只能算是一种方言。南京话拥有作为通语的重要条件: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话;保全汉语传统的四声。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於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著《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後,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三)江淮官话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淮河以北的怀远县(县城周边),江淮之间的合肥市(除长丰县西北部)、滁州市(除凤阳县、明光市部分地区)、六安市(除霍邱、寿县北部、金寨西北部)、淮南市(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安庆市(限市区,桐城市与枞阳县)等县市。 1.除怀远、定远、淮南市之外,各地话n与l声母不分。例如:脑=老、年=连、怒=路、女=旅。

2.古全浊声母字今皖中话也读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声母的字,也是平声为送气音,仄声为不送气音。

3.不会区分部分前鼻音与后鼻音,各地话都有en与eng、in与ing韵母不分的现象。例如:根=庚、深身=升声、金民=京明。

4.各地话基本都是分平翘舌音的。即基本能区分zh与z,ch与c,sh与s。

5.各地话都是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古全浊上声字今音归去声。例如:高低天三(阴平)、平唐龙人(阳平)、古走老米(上声)、坐父放菜大帽(去声)、说笔竹墨拔白(入声)。

6.入声在江淮话中的应用非常广。除上述六个以外,还有踢,憋,撇,木等等。入声属于平仄中的仄调,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7.江淮话不分尖团音。但是却把ji或发成zi,qi发成ci,xi发成si:如,洗→死,机器→兹刺,对不起→对不此(“不”发入声,buh),老母鸡→老(音同牢)母(音同“么”)音同“击”或“孜”

8.江淮话中遇到bi音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发成快速读“bz发出类似电的音,二是发成短促的入声,拼音bie。此二法不共存,也就是说有固定按法一读的词,也有固定按法二读的词。另外,应对bi音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pi,ti,di音。

举例:国骂-“××”(”bz”或“bize”),笔(bih);纰(ps),劈(pih);题目(ts),踢人(tih);堤坝(dz),打的(dih)。

9.江淮话中遇到部分张大口型的音时会有把口型缩小的趋势,比如,谢谢你→戏戏你,姐姐→几几(也有地区保留“姊姊,zǐzǐ”的读音),哥哥→锅锅(阴平阳平皆可),点→diěn),剑→jièn(音似字“进”),鸭子→椰子(入声,短促),嫌贱→行进(“嫌贱”是江淮话中的用词,形容人惹人厌)。

10.另外,江淮话中单独的变化的音有:别→“拜”;吃→“切”;去→“气”;下→“哈”;车按地区有的说成“chii”,有的说成“chei”;蛇同“车”,shii或shei;脚→“觉”(或jueh,发入声。脚字,从月却声,不仅是江淮话,南方很多地区的方言都把“脚”发此音。) 1.有特点的称谓词:祖父大都称“爹爹”,祖母呼“奶奶”(奶读阴平)。“奶奶”说成上声调时,多指“老太婆”,在含山、桐城、庐江、贵池等地也可以指称“妻子”。外祖父、外祖母大都呼成家公(或“家公爹·爹”)、家婆(或“家婆奶奶”)。姑母称“姥姥”(或“阿姥”)、曾祖母称“太太”或他人可称“老太太”、曾祖父称“太公爹爹”“太公”“老太公”。

2.人体生理方面的特殊说法:舌头叫做“舌条”,左手和右手说成“反手”、“顺手”,腿俗说“胯子”。“生病”大都说成“不好过”、“不快活”、“不自在”,“逝世”婉词说成“走了”,老人逝世说“老之”或“走着”。

3.用具、物品的特殊叫法:自行车叫“钢丝车”(或“脚踏车”),哨子叫“叫子”或“叫居子”,糨糊叫“面糊”,提水桶叫做“提?子”,围裙称为“围腰子”,衣袋儿叫“荷(音hú)包”,铝勺儿叫做“挑子”,鞋叫“孩”。

4.有些食品名称叫法较特殊:大米饭说成“饭”,面粉叫做“灰面”或“干面”,面条儿大都说成“面”,“馄饨”和“饺子”分不清,各地大都叫“饺子”。名为香油实指菜子油,把禽畜凝结了的血叫“血?”或“?子”(?读晃)。

5.动物、植物的特殊名称:鸭子叫鸭,阉鸡叫“镟鸡”或“?鸡”(钅散音线),蝙蝠叫“野老鼠”或“檐老鼠”,乌鸦叫“老哇子”,辣椒叫“大椒”,高粱叫“芦秫”或“芦稷”。

6.人称代词中包括对方在内的说法通常是“我两个”或“我们两个”,而不用“咱”或“咱们”的说法。

7.时间上的特殊称谓:前天:前朝(音qié;zao);昨天:昨朝(音có/cuó/cáo;zao);今天:今个(音gēn;zao);明天:明朝(明音三种,一为má,二为méi,三为méng,朝音同上);后天:后朝(后,音hò/hòu/hào)当代:丈,丈子(丈,应该是“这样”的省音,即zhèyàng→zhàng),如“~几点啦?”

8.方言特色较浓的常用动词:拧毛巾说成“扭手巾”(扭音”肘“),但也有地区说成“整手巾”,另外洗脸的毛巾也常说成“洗脸手”。堵塞说“阻”或“则”(则发入声),~住老鼠洞。向上爬说成“猴”,~到树上去了。“候”(三声),等的意思,~我一会可好?鸡禽产卵说成“生”,如鸡~蛋。开玩笑说成“逗猴”。用刀具切开瓜果之类的动作,常用”杀“,如把这西瓜~两半。扇(耳光)这样的动作常用“刷”或“刮”代替。敲常说成“考”(一声)。踢这个动作,合肥地区也说成“补”或“耸”。另外,“愣”这个字也是非常具有江淮特色的骂人词。

9.方言特色较浓的常用形容词:厚(hou,可发作四声或一声),具有稠、浓度大的意思。如,粥太~之。涝(lao,一声),也是“厚”的意思。如,粥太~人了。赞(zan,二声),夸誉时用到的词,为美好,中意的意思。搡(sang,四声),夸人或物厉害的意思。

形容小孩顽皮淘气说成“害”或“皮”,带贬义。如,这孩子真~!形容人臭美,自恋用“sao”,“sao包”或常用”niao“也带指人装嫩很女人味的样子就跟妖精似得的贬义。如,你真是~哎!形容人惹人厌烦用“讨人嫌”或“嫌贱”。表示量很少或一点的词,”一滴滴““一毫”或“一毫毫”,例如催促人快点会说“搞毫扫”(扫音sao,四声)。形容人吝啬,小气用“抠”或”啬“(读作英文字母 “C”第二声)。如,这个人太~!形容人惫懒拖沓,磨洋工,说成“模”(mu,一声);说人无用、无能,常用“不顶笼”或”不弄子“;形容人愚笨,不用脑子为“木骨”(骨发似“刮”(gue)音,入声);形容心情郁闷烦躁,常说“恶心烦躁”(恶音“务”)。“烧”或“烧包”大多形容男子“骄傲”的表现,“颠狂”通常用来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乌漆麻黑”或“黑漆麻乌”都是形容暗的常用词。 1.小王在家看电视在。

2.小王看电视在。 小王在看电视在。

3.电视开之在。 电灯亮之在。

4.小英子把婆家了。

5.把报纸递把我。 把五块钱把他。

6.小华家去了。 小华赵家了。

7.小王讲他饭一吃就赵路。

8.笋子老很之。 要想之讲,不要抢之讲。 懒之要死。 痒之要命。

9.快去把墙上那苍蝇拍死大。 去把饭煮好大。 把作业写好大。

10.你搞(音“港”)什么东的哎?

11.你干么事啊? 你搞么事啊?

12.你可能别(音“拜”)这么搞?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