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是如何划分的呢?
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划分其实并不明确,如果以周朝来说,分为西周和东周;后世还有将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称为先秦时期;东周和先秦其实都把春秋和战国囊括其中了。
当然,东周能够分两段,搞出春秋和战国,就说明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
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至今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75年左右。
实际上,三家分晋在公元前400年前后,直到公元前376年才完成,晋国彻底灭亡,而田氏代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后,田氏才彻底取代齐国。
可以说,将春秋和战国分界定在公元前475年,也是存在争议的。这种说法最早可以来源于《史记》当中,后来郭沫若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即使是现在的教科书中也是这种说法。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毛病,最大的毛病是,他可能把春秋五霸中的吴国和越国斗争时期,划分到了战国中,因为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吴越争霸正处于巅峰时期。
实际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也算是两者的一个区别。
这就是有争议的史学难点,春秋五霸在吴越之地正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已经开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也算是春秋和战国的历史交叉了。
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并不明显,那就是因为,两者是逐渐形成差别的,并非一蹴而就,所有的人为划分,都是以某一事件为标志,并不能彻底划分两段历史时期。
人们执意要将春秋和战国划分开来,说明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别的,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样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来进行区分,实际上都是表象,而并非实际,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实际上,如果让我来划分春秋战国,我比较喜欢《资治通鉴》的说法,资治通鉴认为春秋和战国应该以公元前403年周王承认赵魏韩三家诸侯的地位为划分。
最为重要的是,在三家分晋之后,在公元前400年左右,魏国的魏文侯率先进行变法,引领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变法,正是因为这种变法,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相对春秋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春秋末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已经遭受逐渐的打击,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带动了上层建筑的改变。
牛耕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据统计春秋时期,全国人口在八百万作用,战国巅峰时期人口达到3000万(数据不一定真实,只提供一种参考)。因而,能够支持其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铁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提高了战争的效率,春秋时期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是木头棒子和石头(青铜器贵用不起),所以,看春秋的争霸战争虽然多,但是死的人少,战国时期铁器已经普遍用于战争了,这样的话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死亡人数急剧增加,整个战国时期大概因战争死亡的士兵在200万左右,而长平之战双方大概就死了60多万。
随着铁器牛耕对生产力以及土地制度的破坏,为了提高生产力,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废除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比如商鞅变法中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因此地主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开始提高,从而改变了西周以来按血缘关系来分封的政治传统。
所以,春秋和战国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些列的变化!
只有变法适应了新社会的政权才能存活下去,没有变法的,或者变法失败的,是没有资格在战国时期生存下去的。
在变法的影响下,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只能养活八百万的人口,然而在战事更激烈的战国时期,人口却达到了三千万,说明生产力是突飞猛进的,这才有了,各种表象的春秋与战国的区别,比如军事上,春秋实行的是征发制,打仗的时候才征集部队,而战国时期只要是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比如在政治上,春秋世袭完全是世卿世禄制,到了战国时期,老百姓也可以参政,很多平民通过军功或者学习参与到政治当中。
总结起来,不是东周为什么要分为春秋和战国,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事件来区分春秋和战国,而是在一段时间内社会性质发生了变法,你不得不依照一些标志事件将两个历史阶段划分开来。
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有区别吗?
按照上世纪流行的古史分期理论,官方认可的是夏到春秋为奴隶社会,战国到清为封建社会。这两个概念越来越遭受质疑,但是能认识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这种划分又是非常进步的。晁福林先生提出三代为氏族封建、春秋为宗法封建、战国以后为地主封建,可备一说。目前又有早期国家理论,以西周为典型早期国家,西汉为典型成熟国家,同样看到了春秋和战国是过渡时期。
两种社会性质的不同,具体表现是非常多的,但是能发现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概而言之,主要线索即社会主体从氏族变为个人,这是先秦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治古史者不可不知。这里将春秋和战国的区别分列如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转型时期一定是新社会有旧元素,同时旧社会有新元素的,切勿以局部去否认整体。
1、国家形态。春秋主流是国野—都鄙国家,战国主流是(郡)县制国家。西周典型国野制是一个国都加若干野邑(原始的县),春秋之后又有了县、士大夫封邑,这些县邑都是点状分布的。但是到了战国被郡县取代,呈现面状分布。我们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春秋没有国界线,战国有国界线,就是这个原因。
2、军事制度。西周国和野的对立导致西周春秋的国人、野人权利义务不同,当兵是国人的义务,野人只提供军赋。春秋时期国野对立开始消除,野人也被征发当兵,到了战国就是广泛征兵制,即国内适龄男子都有参军的义务,这就是战国战争动辄杀数万人的原因。不鼓不列的贵族战争也变成兵不厌诈的全民战争。
3、官僚制度。西周、春秋国家不是统一政权,西周诸侯是天子的臣子,春秋大夫是诸侯的臣子,但自己的封地同时是世袭的,自己在封地也是君主,是为世禄;官职一般是氏族固定传承,这特别表现在比较专业性的职务,是为世卿。战国打破世卿世禄制,开始出现上计制度,封地和官职不再世袭,布衣将相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宗法制度。很多西周青铜器多用族徽,春秋开始就少了很多。还有就是姓氏,西周和春秋的姓与氏分明,姓是大宗,氏是小宗,同姓不婚;战国开始姓氏合流,且一般不再变化。这些都证明氏族的概念弱化,个体的作用加强。为什么要“铸刑书”,国家法律公开化,不是过去说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正是血缘氏族正在解体,所以要用国法取代族规。
5、经济制度。西周春秋多为氏族集体生产,井田制描述下的家庭生产只是战国观念,因为战国牛耕技术的普及才可能形成家庭式作业,而牛耕的推广也和春秋广泛作祭品的牛被解放有关,孔子弟子有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证明春秋末期牛才普遍成为生产工具,同时铁器也被广泛使用。所以西周春秋人口难以计算,战国以后有了编户齐民,小农经济兴起。
6、学术制度。西周春秋学在王官,文化水平高的都是贵族。但是随着春秋后期氏族集团解体,开始出现了私学,孔子就是私学第一人,直到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本人思想守旧大于创新,但正是因为占据了春秋末期、鲁国文化、私学祖师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后世的文圣地位。春秋的士多为绑定在血缘族团的武士,战国则广泛存在纵横捭阖的文士。
7、祖先信仰。上古部族万邦林立,从西周以华夏自居以来,形成了所谓的华夷之辨和中国概念,臣服于周并且接受周文化的被称为夏,反之是夷。诸夏追认的始祖并不同。如周祖为弃,商祖为契,都是天帝儿子,当时观念“民不歆非族”,只认自己的祖宗。随着氏族的进一步解体,诸夏以及夷夏的融合,开始把各族祖宗都归于一系的倾向,为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和战国时期是有区别的,春秋战国时期包含战国时期,而且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比战国时期多很多,它们的区别是:
1、春秋战国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而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战国的春秋时期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而在战国经过春秋时期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3、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而在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百度百科——战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