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东汉末年的三姓家奴吕奉先真有那么不堪吗?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包衣奴才

在三国故事里,吕布以三姓家奴的身份,被污名化。

每一次改换门庭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杀丁建阳投董卓是因为一匹赤兔马(当然还有一些钱财),杀董卓投王允是因为美女貂蝉,这两次杀“老板”更换“工作”,成功把他塑造成一个见利忘义、有力气没脑子的的傻家伙。

其实吕布“换工作”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他本身是边疆地区一个的穷小子,在那个年代,他这样的人,前程只能靠自己一刀一剑在战场上杀出来。正是凭借弓马娴熟和骁勇善战被并州刺史丁原赏识,但这样的前程是很不牢固的,朝廷那些刀笔吏的一句话,就能置他死地。

如果不是十常侍之乱,何进征召丁原到洛阳杀宦官,他这一生最大的可能就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但是这次来到洛阳,他见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吕布杀丁原一向为人所诟病,但是丁原就比董卓正义吗?

丁原是并州刺史,董卓是凉州刺史。

两人都受何进之召前来诛杀宦官。

一个听到何进被杀逗留不前,一个带着三千人马进入洛阳城,到北邙山去营救被宦官劫持的皇帝。

这时候董卓还不是历史上弄权嗜杀的莽汉形象,他是有很高尚的政治情操。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就在这次进洛阳的头一年,朝廷就曾征召过董卓到洛阳来任少府,董卓拒绝了,固然是有不想放弃兵权的想法,更主要的原因当时宦官权势正盛,他不想和这些阉人在一起。等到第二年何进召他来杀宦官,当即就带着三千人马赶来了。

何进被杀的时候,他率军日夜兼程赶到洛阳城,当面斥责贪官崔烈,又呵斥百官:“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这时候的他俨然是凛凛正气,邪气不侵。再后来他任用名士,为受党锢之害的人平反,这时候的还是众望所归。

反观丁原行动上也就进行外围骚扰,派出小股部队装成盗匪,烧杀掳掠,为了让何进在朝廷内为诛杀宦官多一个砝码。他在对下属统领上也不如董卓,他的并州刺史在中平五年刚接任的,跟董卓这种西凉土著成长起来的将帅不一样,士兵对他的忠诚度肯定不高。《三国志·吕布传》上说:“吕布虽骁勇……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也就是说吕布尽管骁勇,但其手下派系林立,各自猜忌。吕布这个土著在并州军中做统领尚且如此,丁原这个空降的领导在当时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并州刺史这个位置董卓早就在汉桓帝的时候担任了,后来因为带兵去征讨边章韩遂在凉州的叛乱,丁原这才有机会接任。也就是说董卓很可能是吕布的老领导,所以董卓才有机会拉拢吕布,吕布对董卓也就更多一份亲近之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吕布反水。

后来的演义故事把董卓从一开始就定位成擅兴废立,企图篡位的奸臣,吕布的这次投靠就显得那么不堪,用自己主人的头去换取荣华富贵。为了凸显吕布“三姓家奴”的身份,还把吕布定为丁原的干儿子,然后到董卓那里还是干儿子,不但以下犯上,还以子弑父,不但不忠,而且不孝。

实际上他在丁原那里的职务是主簿,这是一个文职,说明吕布是有文化的,并非只是赳赳武夫。他到董卓那里,肯定是基于形势的判断做出的抉择,如果说得高尚一点,他是为了在诛杀宦官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选择了董卓,这叫弃暗投明。

但可惜董卓这里并不是“明”,董卓利用他就是为了兼并丁原的军队,势力壮大之后,他肆无忌惮废立皇帝,玩弄朝政,企图代汉自立,作恶比宦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表面上对吕布似乎很尊重,以父子相称,但董卓一旦喝醉了酒,就对吕布痛骂,甚至刀剑相加,最可怕的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拿起手戟就扔了过去。不光董卓,手下也轻视吕布,董卓派吕布跟随大将胡轸与孙坚作战,胡轸扬言要杀掉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布竟然管不住下半身,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这事一旦暴露,董卓不知道怎么惩罚他,于是惶惶不可终日,于公于私,吕布只能铤而走险,和王允结盟,诛杀董卓。吕布这次叛变往小了说是为自己的安全和尊严,往大了说是为了诛杀国贼,忠君爱汉。

但王允也看不起吕布,杀了董卓,他对吕布的态度是“素轻吕布,以剑客遇之”,根本不把吕布视同盟友,不过是把他当成一名剑客,结果董卓手下反扑,王允被杀——这一次终于怪不得吕布了。

所以吕布的故事完全可以换另一个讲法。他从小就学得文武双全,一心辅佐皇室,但报国无门。先是投靠丁原,丁原这个人鼠目寸光,妒贤嫉能,吕布一怒杀了他,投靠董卓。他以为董卓是国之干城,没想到董卓却想着代汉自立,于是吕布亦然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上演了一出“我爱我爹,但我更爱大汉”的惊心动魄大戏。

故事这样演,那吕布就完全是另一番形象了。

但可惜,演义故事里无端生出个美女貂蝉来,吕布成了王允连环计里的一枚棋子,为了美色出卖自己干爹,成就三姓家奴的名号。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吕布后来在历史上处处受人利用。

东汉末年的三姓家奴吕奉先真有那么不堪吗?

先是被袁绍利用帮自己消灭黑山军,再后来被陈宫利用反曹操,最后占据徐州,又被陈登父子接连忽悠,最终投降曹操被杀。

他这一生贯穿着出卖和被利用,这也就难怪演义故事把他写得如此不堪了。

在一些以清朝历史为背景的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包衣奴才?这个词语,这个词可是清朝的专有名词。

顾名思义,包衣奴才是清朝统治者奴仆中的一种,不过虽为奴才,却也是清朝统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许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当官、为妃,名垂史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宠之后其家族被抬旗,编入内佐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纵横就不再列举了。

本文主要是讨论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着怎样的地位,又履行着怎样的职责。

包衣奴才"即是"家生奴才" ,"家生奴才"是满语"包衣阿哈"的译称。将?阿哈?译为汉文就是"家奴"、或"奴才",因此就出现了?包衣奴才?这个专属称呼。单看?奴才?这个词便知道这些人身份不高,包衣奴才只存在于满洲八旗制度之中,按照清朝的制度,?包衣?不是八旗中独立的组成部分而是依附于他的主人所在的旗。其中上三旗的包衣都是由内务府管辖,专门用于服侍皇室;而下五旗包衣奴才则是分属下五旗的王公贵族。

上三旗包衣家的女子是要参加宫女选秀的,也是清朝宫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被皇帝看中的话,是有机会做嫔妃的。

包衣奴才的来源一般有三种:一是在战争时期,劫掠其他部落的人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而且这些奴隶作为战利品,可以随意买卖、打杀,地位及其低下;第二种就是?家生子?,家生子的父亲或母亲本身就是旗人家中的奴才,生下了孩子之后,孩子也会成为这家的奴才,绵延传承,世代为奴。最后一种就是平民家中贫穷,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孩子被别人买走之后,就成为了包衣奴才。

这些包衣奴才虽然地位很低,任主人差遣,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优势,他们与有权有势的上层圈子的人物距离更近,也更能说得上话,虽然在他们主人这里,他们是地位卑贱的奴才,但是对圈子外的人来说,这些混得好的包衣奴才,是外人争抢巴结的对象,比那些地位普通的人更加容易赚得一身富贵,说起来倒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

清朝建立之后,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固自己的统治,在任命官员的时候更是以满人为中心,与此同时,包衣奴才深受主人的信赖,不仅能够拥有旗人的户口,而且是有机会参与政治的,还可以参加科举,甚至还能成为达官贵人。

而且是包衣奴才出身的贵人其实也并不少见,比如说,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学士和珅、大将军年羹尧,而且就连雍正皇帝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也是正宗的包衣出身。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包衣奴才都有这么好的机遇,大部分的还是在做一些伺候人的或是粗重繁杂的工作,就和普通的下人没什么两样。

由此可见,包衣奴才的地位低只是相对来说的,对于皇室和王公大臣来讲,他们或许只是一些奴才,但是对于普通的汉人老百姓而言,包衣奴才因为有旗人的户口,在身份上可比他们高了不止一点。所以,包衣奴才虽然有个?奴才?名号,可在身份上来说,他们可并不是在最底层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