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赤芍有什么区别呀
白芍性凉,味苦酸,微寒,具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敛阴收汗等功效,适用于治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赤芍性微寒,味辛苦,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等功效,适用于治疗温毒发斑,肠风下血,目赤肿痛,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疝瘕积聚,跌扑损伤等症。
中药鉴定学—白芍、赤芍
赤芍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临床应用1. 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等。配生地、牡丹皮等,2. 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证。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性味归经:酸、苦,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歧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④《本草衍义》:“味涩苦。”入肝、脾经。①《珍珠囊》:“足太阴脾经。”②《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经。”③《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④《药品化义》:“入肝、小肠二经。”⑤《本草经解》:“入心与小肠。” 白芍①《雷公炮炙论》:"凡(白芍药)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②《本草蒙筌》:"(白芍药)酒浸日曝,勿见火。" 性味苦酸,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功用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来源
毛茛科植物 白芍 的干燥根
产地
浙江—杭白芍
安徽—亳白芍
四川—川白芍
湖南—湘白芍
采收加工
透心去皮
性状鉴别
1.呈圆柱形,两端平截
2.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隐约可见皮孔及纵皱纹,有细根痕或残留棕褐色的外皮
3.质坚实,不易折断
4.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
5.气微,味微苦、酸
显微鉴别
横切面:木栓层6—10列木栓细胞。韧皮部筛管群于近形成层处较明显。形成层环微波状弯曲。木质部约占根半径的4/5;木射线较宽,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黄白色
1.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粒
2.含晶细胞
3.木纤维长梭形
4.具缘纹孔、网纹导管
成分
芍药苷,其他
来源毛茛科植物芍药或 川赤芍 的干燥根。 不去外皮
性状鉴别
1.根圆柱形,稍弯曲。
2!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外皮易脱落或皮部与木部脱离。
3.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红色或粉白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4.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