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也要轮回吗
十法界有情,分为“六凡四圣”。“六凡”者: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六凡轮回生死,故名凡夫、此岸;四圣解脱生死,故名圣贤、彼岸。
故知菩萨是已经解脱生死的圣贤而非轮回生死的凡夫。
但是,菩萨因发过四宏愿(诸佛通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而,必须尽未来在世间成就以上四宏愿。若取无余涅盘,不再来世间受生,就没有可能再完成四宏愿,也就不可能究竟圆满而成佛。因此,菩萨出现世间,看上去是“轮回生死”,其实是“乘愿再来”。与未证真心的凡夫相比,有本质的区别。
自己念佛、劝人念佛之人。绝大多数是因往昔无量劫所积善根福德在今生显发,故有此善念、净念。极少数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教化学人修习此深广法门。前者是未脱生死轮回的凡夫,后者是已得解脱的菩萨。
菩萨是大乘胜义僧,实义菩萨最起码是触证真心的悟者(开悟明心);其深利智慧,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不能测度。这样的菩萨,起码是“位不退”(第七住位),在成佛的道路上永不转退。但是,初地通达位菩萨,在成佛的道路上仅是走完了三分之一,更何况初次破参的七住位菩萨。
菩萨悟后起修,需要逐渐除去真心之中所含法种的污染性。需要消除性障。因而,来到人间往往不现声闻比丘相(出家相)。因出家人当受在家人礼敬供养,易生慢心,不利于修除性障。故菩萨往往现在家相。大乘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维摩诘。仅有弥勒、地藏现出家相,其余均现在家相。《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仅有区区数人现出家相。
故知菩萨乘愿再来,一般不会出家。
往生净土之后,即使是“下品下生”,也能永不坠三恶道。虽然时劫长久,却已经搭上了成佛的大船,而且没有“掉下去”的可能。这就是净土法门深厚广大之处,也是弥陀世尊无量慈悲之处。
一旦往生,即无可能成为小乘人;当然不会成阿罗汉(阿罗汉若取无余涅盘,就永远失去了成佛的机缘)。故净土法门是真正的大乘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阿弥陀佛知道末法众生慧浅福少,很难集中精神,制心一处,所以在通途法门之外开示特别法门---念佛法门,六字洪名,简单易持,三根普被,闲忙皆可。
临济宗第四十四代祖师本焕老和尚开示:念佛好,还是参禅好?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我们众生的病的。就象药房里的药,你有什么病,他就下什么药。你觉得哪一个法门好、能治自己的习气毛病,能与自己相应,就选哪一个法门好了。
念佛法门,是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摩耶夫人看到娑婆世界很苦,所以佛最后开一个方便,将西方极乐世界示现给大家看,叫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永明延寿禅师有一个《四料简》:“有禅有净,如带角虎。”就是说我们坐禅的人,如果再念佛修净土,就如本已威猛的老虎又带了角,那岂不是更厉害嘛!我是三六年出家的,算来出家已经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年来一直习禅,但我自己的回向还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没有把握说将来一定做什么,所以要念佛,要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摄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每个人的心、思想都如大海的水,一天到晚不停。可是你想过没有,你成天地想东想西、想好想坏、想来想去,有什么好处呢?有那个时间念念佛不是很好吗?我自己平生没有事的时候,就念佛或参禅,或看经诵经,把功夫扑在佛上,我不喜欢把思想放在其它不好的地方上。不知道在座的众位是怎样用功的?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好好发心精进,希望我们能在西方极乐世界再见。
禅门临济正宗三十六世祖彻悟大师:“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成佛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大师例举修禅行人,诸如泰首座,纸衣道人等坐脱立亡,却未明大法,未脱生死,果能回此一段精神, 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必稳得上品上生。永明大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乃真语、实语、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其他九法界。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庄严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庄严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容互照,即是横遍十方之相。若从竖穷三际来说,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全体顿现。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众生见惑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众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
大乘通途佛法,须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而见道殊为不易。教下必大开圆解,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而净土一门,无须见道,只要深信圣言量,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进修无路。而修净业,乃带业往生,不须忏 业。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一生 彼土,则生死根株永断。证知,净土一门,最初省去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果德,又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大师透辟剖析般若与净土两门大义。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空有二门互不相碍,且复相辅相成。缘起性空,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可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般若与净土二门,悉皆指归本源心性。昔有人请教莲池大师: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用得融通著。莲池大师答语深刻透辟,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何用融通?
一句佛号,不杂异缘,十念功成,顿超多劫。 于此不信,真同木石,舍此别修,非狂即痴,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民国三大高僧之一天台宗第44代祖师倓虚大师
人生最要紧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无论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环境,忙里偷闲来静坐一会儿,念一个时间的佛。在工作时间也可以心里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杀、盗、妄,作奸犯科,造种种业,难免要堕落三途,轮回六道,将是受苦无尽了。。。奉劝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曹洞宗四十八代、临济宗四十二代祖位慧律法师论净土宗
《金刚经》或者是禅学,都叫我们[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既然离一切相,我们为什么又要念佛呢?念佛就是音声相啰!诸位,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个是站在究竟本体角度讲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一直在念佛?念佛的重点在哪里?就是叫你离一切相,心中只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知道吗?这个就是一体两面,当你专心念佛的时候,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你就不会在意这些钻石、名牌、这些玩乐,你统统不会在意这个。所以,用这一句念佛,执着这一句佛号,记得!其他什么统统不要执着,这个就等同不执着,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吗?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执着这一句佛号,就等于其他的东西都不执着。因此念这一句佛号,也是会归心性。因此净土宗跟禅宗,其实是一不是二,禅是佛的心,念佛也是佛的心,我们用心性在念佛。
要了解,即心即佛,就是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在念佛,嘴巴把这个音声念出来,心再想回来,再摄受回来,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诸位!现在的心中全部是阿弥陀佛,难道不是即心即佛吗?所以,就是佛的心性。因为我们净土宗有善巧、有方便,众生坚固的执着,佛就知道让你执着,你执着这一句佛号,其他什么统统不要执着。
死心悟新禅师: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正好念佛。或根机利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真歇清了禅师:洞下一宗(曹洞宗),皆务密修,其故何也?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
中国禅宗大革命家百丈怀海禅师虽然建立丛林,他也讲: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万修万人去。
净土宗六祖 、也是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