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湿热还是湿寒?
一个是脉
另一个是舌
你可以看一下自己舌苔的颜色
如果是白的 那么可以考虑是寒湿
如果偏黄 那么应该是湿热
如果舌苔不易辨别 看舌质
舌质红 则热
舌质淡或胖大 则寒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症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脾阳虚寒症。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淆数或滑数
湿气分内湿和外湿,还分湿寒和湿热,怎么区别?
湿热和湿寒说明体内都有湿气,主要就是看除了湿外是有热还是寒,而这个其实也很好区分,一般怕热舌苔发黄的为湿热,怕冷舌苔发白的则为湿寒。 除此之外,这类患者都伴有身体沉重、关节沉重、大便黏滞不爽或者大便溏等湿邪症状。
湿热怎么调理
(1)、油腻则湿重,辛辣则容易助热,导致湿热更盛,因此湿热者日常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2)、日常可适当的多吃茯苓、陈皮、赤小豆、薏苡仁、绿豆、鸭肉等食物,可清热祛湿。
(3)、每周应有适当的运动量,可做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锻炼,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4)、保证睡眠充足,不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也有助于身体好转。
湿寒怎么调理
(1)、多吃葱,姜,蒜等辛辣的食物,或喝一些辛辣的酒,可以去除湿寒,防止湿气聚集在体内。
(2)、多吃些属性温热及祛湿的食物,也可以帮助身体补虚、驱寒。
(3)、应少吃或不吃西瓜、螃蟹、草莓等寒凉食物以免加重湿寒情况。
(4)、注意身体保暖,避免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可预防湿寒。
(5)、每天适当的运动,通过排汗也能帮助排出寒湿。
所谓湿气,它是中医里面的一个理论概念。从发病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将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另外湿气还可能与其他的邪气组合成寒湿和热湿。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外湿与内湿的区别
所谓外湿是因为人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居住,或者经常淋雨而造成的一种外感湿邪。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经常从事一些与水接触的工作也会导致人体产生外湿的症状。它是与人所处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而内湿则是由于人的机体内的水液运化不正常而导致的。如果一个人工作中经常久坐,脑力劳动过度,加上饮食和作息不规律,都会引起内湿。它是与人体的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
二、寒湿与热湿的区别当人体内存在湿气,同时还遭遇寒邪入侵,这时,湿气就会演变成寒湿。寒湿一般都以下症状。人的脸色发青,发黑,有口臭,流凉汗,而且还常常会有腹痛的症状,脚踝浮肿等。而当人体内存有湿气,与此同时人体遭受热邪,这时,湿气就会变成热湿。这种现象在南方的夏天是非常常见的。当人体有热湿,会让人有一种很热并且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同时湿热的产生也可能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来说经常处于湿热环境下,并且饮食喜好辛辣者,容易患湿热。
三、湿气的判断方法要想看看自己身体是否有湿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判断:
(1)从一个人起床的状态来看,如果一个人到了该起床的时候,仍然觉得很困,起不来,小腿发酸发沉。(2)从舌苔上看,如果舌苔是薄白的,不干不湿,不滑不燥则身体没有湿气;如果舌苔过白过厚,看起来十分湿润并且是很滑,那就说明人体内有寒湿。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