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范姜姓的姓氏渊源

小肉包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秦国楚国

单一渊源:源于祁姓与姜姓,出自范氏与姜氏合姻,属于合姓为氏,即二合一复姓为氏。据史籍《姓纂》的记载:“范氏,为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而姜氏,据史籍《姓纂》上记载说:“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生太公,封齐,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后为姜氏,因天水上廛县,汉初以豪族徙关中,遂居天水。”根据史籍《水经渭水注》的解释,是“岐水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也就是岐水的一部分称为姜水。至于岐水,则在今陕西省的岐山县西面,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炎帝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又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而以姜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者,也有姓姜者。姜氏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按台湾省范姜氏宗祠定牌,范姜氏源于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系出黄帝轩辕氏玄孙帝尧。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至第五十七世杜柏公,事周为上卿大夫,挂右将军帅,灭唐有功,封唐杜柏,顶陶唐氏。陶唐氏后改为唐,食邑于杜,是为唐、杜二氏始祖。杜伯之后有士氏,传至第六十四世士会,在西周宣王姬静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夏,周室发生内乱,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两家争夺周室执政的位子,王孙苏派王子捷杀死召戴公与毛伯(名卫),立召戴公之子姬召(晋襄公)为召氏宗子,王孙苏执掌朝政。

周定王姬瑜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召氏、毛氏反击,王孙苏逃奔晋国,晋国大力支持他回国复位,但周室依然陷于动荡之中。到了冬季,晋国新任执政上卿士会亲自到周王城解决纠纷,安定周室。周定王设“享礼”招待,原晋襄公担任相礼,以肴烝款待士会。根据周朝礼仪,天子待客有“享礼”和“宴会”两种仪式,“享礼”上用“体荐”(即房蒸,以半只牲畜不煮熟放于俎内),“宴会”上用“肴烝”(又叫折俎,肢解牲畜,连肉带骨盛放于俎中)待客。现在周天子在“享礼”上用“肴烝”,士会觉得诧异,问其故,随后周定王召见士会并答复他:“季氏(士会)呀,难道你没听说过吗?天子设享礼用体荐,设宴会用肴烝。对于诸侯应以享礼招待,对卿应以宴会招待,这是王室的礼仪啊。”原来,西周天子招待卿一级的客人应该用“宴会”的仪式,但考虑到士会的辛劳与功绩,周定王破例以“享礼”招待,但为了不破礼仪,在享礼中依然用肴烝而不用体荐。此次赴周,士会充分领略了周王朝典章制度的绚烂完美,回国之后,他立即着手搜集、整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修缮晋国的典范,此后以“范”为姓氏之称。士会逝世后的谥号即“范武”,其后代以“范”为姓氏。范武子在晋国政坛奋斗四十年,使范氏一族成为春秋时期晋国中几个强大的家族之一。

在典籍《周语》中,对于这段故事的叙述更为详尽但略有差异,周景王不但向士会系统阐释了周礼,并且强调了礼仪的公用,即“顺而德建”——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出席一次宴会时都能想到改革国家的法制,已经足见士会是一位公忠体国的执政大臣了。范氏一族传到北宋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生有四子,长子范纯佑下传第十二世祖范法澄,原籍广东省大埔县,后移居陆丰市仑岭乡,再传至第九世范集景,居海丰县公平墟,娶妻雷氏,生二子范文周、范文质,范集景因病早逝,其妻雷氏无力抚养孤子,于是携二子改嫁姜同英。之后,雷氏在姜家又生二子,在范集景家血脉为范文周、范文质,在姜同英家血脉为姜文能、姜文振。范文质长大成人后,娶妻张氏,生五男昆仲为殿荣、殿高、殿发、殿章、殿爵,范文质深感继父养育之恩,因此对自己五个儿子,一时不知是三个姓姜?两个姓范?还是两个姓姜?三个姓范?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范文质六十六岁而逝,她在临终前决定,五个孩子都附加姜姓成“范姜”复姓,乃成为百家姓以外之姓氏,冠上范姜并非招赘或拖油瓶,乃范姜家训发扬孝道,历代子孙忆念先祖养育之恩,永不忘怀,成百家姓外自创一姓,是为范姜氏的滥觞。至今,范集景、姜同英之“陶渭流芳”、“高平天水”堂下在台湾繁衍裔孙已有一万一千多人,凡属“范姜”姓氏者,皆为新屋之客家人。

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范文质的第二子范姜殿高只身先赴台湾岛,到桃源县新屋乡上庄子筑屋暂居,之后再领其余四个兄弟到台湾岛垦拓,并向岛内推进开垦,以后家口繁多,范姜氏于东势一带(今台湾桃源东明村)居住。后因番人出草,惨遭杀身多人,又因不敷居住,乃于现今新屋地方新建屋宇,分而居之。后来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建立了“新屋范姜古厝”。如今,新屋范姜氏族人约有四千余口。台湾当局于“民国七十四年”(公元1985年)8月19日,公告其“新屋范姜古厝”的古迹类别为三级。

范姜家族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合建祖堂,并从福建的厦门运来上等杉木及砖瓦等建材,宛如庙宇的宏伟气派轰动整个乡里,乡民闲谈之间每每欣羡地说“来去看新厝”,久而久之,竟成“新屋”地名的由来,沿用至今。

日占明治三十九年(公元1906年),范姜氏族人到广东省陆丰市请回祖先牌位来台奉祀,并于日占时的1911年增筑后堂,翌年完成后,将祖先牌位供奉于后堂。范姜氏祖堂位于台湾省桃园县新屋乡新生村中正路110巷9号,是一栋具有客家朴实特色的建筑,占地八千一百六十一平方米、房屋建地面积为五百坪(一千六百五十三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口字形。“范姜古厝”共有五间,有围墙环绕四方,每幢都是红色砖瓦的平房建筑,为避免互相干扰,其方位都不同,格局则都是三合院的格式,皆保有很强烈的广东和客家人的色彩。其中第三座最为华丽,庭、厢房、走廊都用青石来铺设,而门额上挂着用交趾烧成的”陶渭流芳”之匾额等都极具特色,而第五座为其祖堂,也最大,至今维护的很好,是一个思古或是摄影的好地方。范姜氏祖先牌位奉于后堂的中央,其内摆设庄严肃穆,前堂与后堂中间的内天井,是族人祭祖的空间,两侧开放式的横屋供奉观世音菩萨与伯公,是宗祠中少见的案例。祖堂中尚存有两百余年前从中国大陆携来的香炉及陶缸,是十分珍贵的古物。范姜氏的家族祠堂仍维持原有祭祀功能,并做为范姜氏宗亲会开会场所。范姜祖堂于每年农历4月5日、8月1日举行春秋两祭,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会祭祀活动。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在管理维护的方面,有专职管理人,负责每日清扫与上香,环境维护良好。范氏与姜氏联姻,产生了复姓范姜氏。范姜氏是台湾省特有的复姓之一,在中国大陆未发现有范姜氏。目前,除了台湾省桃园县的新屋乡以外,岛内其他各地乃至于海外地区,凡有复姓为范姜氏者,必定是从新屋乡范姜家分衍出去的。

实际上,范姜氏一族仍主要奉春秋时期著名的晋国执政上卿范武子(士会)、北宋王朝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为得姓始祖。

春秋的主要诸侯国有秦国 齐国 晋国 楚国 吴国 越国

秦国

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奚,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西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秦的进一步的西扩,巩固其西部大国的地位,但其实力仍在中原强国之下,所以得以发展,免受战争烦恼

齐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厘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重用管仲,在加上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能够称霸,其实齐国一直是没什么太大的作为,所以不解释

晋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楚国

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的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熊渠时初露峥嵘。熊渠是熊绎第四代孙,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 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熊渠离经叛道,分封3个儿子为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虽然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熊渠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楚国仍然在江汉平原扎稳了根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的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06年,楚国攻打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敢于自己称王的国君。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的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

成王两传至庄王。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行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鼎盛局面。

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的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00年,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楚悼王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

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幅员空前广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吴国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越国

越国是以绍兴为核心地域建立的浙江大地上第一个古朝,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后,越国的势力范围曾北抵山东,南入闽台,东濒于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公元前三一二年正当秦、韩、魏与楚齐对峙、楚调发大军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於的时候,越王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水经·河水注》引《纪年》),支援魏国。这样运送大批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到魏都大梁,必须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知当时越的国力仍能控制邗沟和淮水的航行。这时越王原要伐齐,经齐王使人游说越王,越不攻齐而攻楚,被楚打败。因此楚图谋灭亡越国,消除后顾之忧,并扩展领土到江东一带。公元前三○七年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国有争立君位的内乱,一时无暇对外兼并,楚就趁这个时机图谋攻灭越国。楚国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活动了五年,到公元前三○六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把越国灭亡了,把江东建设为郡。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

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战国中秦国

商鞅在秦国掌权二十余年,他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为彻底的推行。惠王即位后,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未变,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

1.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富强国家。由于新法鼓励农耕,使秦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局面。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给民众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兵。

2.天下人才汇集于秦。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济世之才广集到秦。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比如武王、昭王两代先后为相者13人,其中12人非秦人。秦国还形成了一套吸收、使用外国人才的制度即客卿制度,造就了清明吏治。著名思想家荀况对此描写说,“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 ”,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怡然如无治者”。

3.军事胜利,领土扩张,国力增强。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对外战争也取得了重大胜利,领土扩张,国力进一步增加,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落后被动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长期“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的局面,提高了秦国在诸侯国之间的地位。

总之,商鞅变法在秦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一个“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秦国,出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上。

秦国变成最强大的国家

480 楚伐吴,至桐内。

478 楚灭陈。越伐吴,在笠泽败吴师。

476 智瑶伐郑,齐救郑。

楚伐东夷。

襄子灭代。

475 越围吴。

473 越灭吴,勾践为伯。

472 智瑶伐齐,败齐师于犁丘。

469 越迁治琅邪。

范姜姓的姓氏渊源

三桓攻鲁哀公。

464 智瑶伐郑。

462 智瑶筑高粱城。

461 秦夺大荔王城。

458 四卿分范中行氏地。

智瑶灭仇由。

457 智瑶伐中山,取穷鱼。

秦战绵诸。

456 秦设频阳县。

韩庞得卢氏城。

韩魏共灭伊洛阴戎。

455 智瑶合韩魏围赵于晋阳。

453 赵韩魏灭智瑶,三分其地。

451 秦筑南郑城。

447 楚灭蔡。

445 楚灭杞。

444 秦伐义渠。

441 南郑叛秦。

440 周考王封弟揭于河南,为西周桓公。

434 晋君仅剩绛,曲沃两地。

431 楚灭莒。

430 义渠伐秦,至渭水北岸。

424 赵迁都中牟。

423 韩伐郑。

419 魏筑少梁城。

415 秦修庞城,筑籍姑城。

韩迁都平阳。

414 越灭滕。

中山武公初立。

413 齐伐魏,毁黄城,围阳狐。

越灭剡。

魏败秦于郑。

楚伐魏至上洛。

412 魏伐秦繁庞城。

齐伐鲁,取莒,安阳。

409 魏伐秦,筑临晋,元里城。

408 魏伐秦,完全占领河西地,筑洛阴,颌阳城。

秦退守洛水,筑重泉城。

魏伐中山。

韩伐郑,取雍丘。

齐伐鲁,取成。

407 郑伐韩,战于负黍。

齐伐卫,取贯丘。

406 魏灭中山。

405 齐公孙会以廪丘判入赵,三晋败齐。

越灭缯。

404 三晋伐齐,入齐长城。

401 秦伐魏至阳狐。

400 三晋伐楚至桑丘。

郑围韩阳翟。

399 楚还郑榆关。

398 楚围郑。

395 秦伐绵诸。

394 负黍归韩。

齐伐鲁取最,韩救鲁。

393 楚伐韩,取负黍。

魏伐郑,筑酸枣城。

魏败秦于汪。

391 三晋伐楚,败楚于大梁榆关。

秦伐韩宜阳,取六邑。

390 秦魏战于武城。

秦建陕县。

齐取魏襄陵。

389 秦攻魏阴晋。

387 秦伐蜀,取南郑。

386 赵迁治邯郸。

385 韩伐郑,取阳城。伐宋,入彭城,虏宋悼公。

384 齐攻魏禀丘,赵救魏,败齐。

383 秦迁治铄阳。

赵筑刚平城以侵卫。

魏救卫败赵于兔台。

382 齐魏助卫攻赵,卫取赵刚平,攻至中牟。

381 楚救赵伐魏,战于州西,梁门,至黄河。

赵反攻魏,取棘蒲,黄城。

楚西攻百越,取洞庭,苍梧。吴起死。

380 齐伐燕取桑丘,三晋救燕。

中山复国。

379 秦建蒲,蓝田,善,明氏县。

378 翟败魏于浍。

三晋伐齐到灵丘。

越迁都于吴。

377 蜀伐楚取兹方,楚筑扞关防御。

赵伐中山,战于房子。

376 赵伐中山,战于中人。

375 魏取楚榆关。

韩灭郑,迁治新郑。

373 燕败齐于林孤。

魏伐齐到博陵。

鲁伐齐入阳关。

372 卫伐齐取薛陵。

赵伐卫,取邑七十三个。

魏败赵于蔺。

371 魏伐楚取鲁阳。

370 赵攻齐甄。

公仲缓与莹争立。

369 韩赵助缓围莹于浊泽。

韩赵不合,韩退兵。莹胜赵与公仲。

中山筑长城。

368 赵伐齐至长城。

赵韩攻周。

齐伐魏取观。

367 西周分裂为东周西周两小国。

366 魏筑武都城,秦败之。

秦又败韩魏于洛阴。

365 魏伐取宋仪台。

赵取魏甄。

364 秦胜魏于石门,斩六万,赵救魏。

363 秦攻魏少梁,赵救魏。

362 魏胜赵韩联军于浍北,取赵皮牢,又取列人,肥。

秦伐魏少梁。

361 魏迁治大梁。

秦伐豲,灭之。

358 魏筑城防秦。

秦败韩于西山。

楚攻韩长峘。

357 韩魏换地,魏得长峘,郑鹿等。

宋取韩黄池,魏取韩朱。

魏围韩宅阳,韩魏结盟,解宅阳围。

355 韩筑亥谷以南长城。

宋司城子罕杀宋桓侯夺取政权。

354 赵伐卫,取漆,富后。魏救卫,围赵邯郸。

秦取魏少梁。

353 齐救赵攻魏,败魏于桂陵,连宋卫围魏襄陵。

魏攻入邯郸。

352 魏安邑降秦。

351 秦筑商塞。魏固阳降秦。

魏归赵邯郸。

350 齐扩建长城。

秦治咸阳。

343 赵攻魏长峘。

342 魏攻韩胜于梁,赫。齐救韩伐魏。

341 齐败魏于马陵。

340 齐秦赵攻魏,秦大败魏,卫鞅封于商号商君。

338 卫鞅死,秦败魏于岸门。

335 秦取韩宜阳。

333 赵围魏黄不取。赵在漳水釜水筑长城。

楚围齐徐州。

332 魏献阴晋给秦。齐魏伐赵,赵掘河灌之。

330 秦败魏于雕阴,魏献河西地给秦。

329 秦取魏河东汾阴,皮氏,焦。

魏取楚陉山。

328 魏献上郡十五县与少梁给秦。

327 秦还魏焦,曲沃。

325 齐胜赵于平邑。

324 秦张仪取魏陕,筑上郡塞。

323 楚攻魏,破襄陵得八邑。

322 秦取魏曲沃,平周。

320 秦借道韩魏攻齐,秦伐义渠,取郁郅。

319 秦取韩鄢。

318 宋偃自立为王。三晋楚燕赫纵攻秦不胜。

燕哙禅让。

317 秦败三晋于修鱼。

齐连宋攻魏,败魏于观泽。

316 秦灭蜀。

秦取赵中都,西阳。

315 秦攻韩战于浊泽。

314 秦败韩于岸门。

齐伐燕,五旬而下。

秦攻义渠,得二十五城。

313 秦攻赵取蔺。

312 楚围韩雍氏,秦助韩攻楚。

秦胜楚于丹阳,取汉中地。

齐宋围魏煮枣。

秦魏韩攻齐到濮水。

秦胜楚于蓝田。

韩魏攻楚到邓。

311 秦助魏伐卫。

秦伐楚取召陵。

310 秦伐义渠,丹犁。

308 秦取韩宜阳。

307 赵胡服,攻中山到房子。

306 赵攻中山到宁葭,略胡地到榆中。

楚灭越,设江东郡。

305 赵攻中山取丹邱,华阳,邸之塞,藁,石邑,封龙。东恒,中山 献四邑请和。

304 秦还楚上庸。

303 秦取韩武遂,取魏蒲坂,晋阳,封陵。齐魏韩攻楚,秦救之。

302 赵取河宗氏,休獂诸洛地,设九原,云中两郡。

301 秦取韩欀。

齐魏韩共攻楚,韩魏取得楚宛,叶以北地。

300 秦攻楚,拔新城。

赵再攻中山。

298 秦取楚析等十余城。

齐韩魏攻秦到函谷关。

297 赵收编楼烦兵。

齐韩魏继续攻秦。

296 齐韩魏攻入函谷关,秦求和。

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归还魏河外及封陵。

齐伐燕。

赵灭中山。

293 秦大胜韩魏于伊阙。

292 秦取魏恒。

291 秦攻韩取宛,攻魏取轵,攻韩取邓。

290 魏献秦河东地方四百里。

韩献秦武遂地二百里。

289 秦取魏六十一城。

288 魏献阴城,葛孽于赵。把河阳,姑密封给赵国李兑的儿子。

287 三晋齐楚攻秦,罢于成皋。秦还部分赵魏地求和。

秦取魏新恒,曲阳。

286 秦攻魏河内,魏献安邑求和。

赵攻齐。

秦败韩于夏山。

齐灭宋。

285 秦攻齐,得九城。

284 五国合纵攻齐,燕入齐都,魏取宋地,楚收复淮北。

283 赵取齐阳晋。

秦攻魏到大梁,燕赵救魏。

282 秦攻赵,取蔺,祁两城。

赵攻魏伯阳。

281 秦封魏冉于定陶。

赵掘河水攻魏。

280 秦攻赵,取光狼。

秦取楚黔中,楚献汉北,上庸给秦。

赵取齐麦邱。

279 齐收复失地七十余城。

秦攻楚,取鄢,邓,西陵,黔中郡。

278 秦攻下楚都郢,烧夷陵,攻到竟陵,安陆,建南郡,向南取洞庭 ,五渚,江南。楚迁都到陈。

277 秦取楚巫郡,黔中郡。

276 楚收复黔中十五邑。

赵取魏几。秦取魏二城。

275 赵取魏防陵,安阳。秦攻魏到大梁,魏献温求和。

274 赵攻齐昌城,高唐。

秦取魏蔡,中阳四城。

273 赵魏攻韩至华阳,秦救之,取魏卷,蔡阳,魏献南阳求和。

272 秦灭义渠。

秦楚助韩魏攻燕。

271 赵攻齐至平邑。

270 秦取齐刚,寿。

269 秦攻赵阈与,赵大败之。

268 秦取魏怀。

266 秦取魏邢丘。

265 秦取赵三城。

秦取韩少曲,高平。

264 秦取韩陉城。

263 秦取韩太行山南的南阳。

262 秦取韩野王,韩上党归赵。

261 秦赵战于长平。

秦取韩堠氏,纶。

楚取鲁徐州。

260 秦大败赵于长平。

259 秦取赵武安,太原。围邯郸。

257 魏楚救赵。大败秦于河东。

256 楚灭鲁。

秦灭西周,取韩阳城,负黍。

254 秦攻魏河东取吴。

魏取秦陶郡,灭卫。

253 楚迁巨阳。

251 燕攻赵,赵反攻燕围燕都。

250 赵再围燕。

249 赵再围燕都。

秦灭东周,取韩成皋,全阳,建三川郡。

247 秦取魏高都,波。

取赵榆次,新城,狼孟三十七城。

魏合纵攻秦败于河外。

246 秦全部占领韩上党郡。

秦平定晋阳,重建太原郡。

245 赵取魏繁阳。

秦取魏卷。

244 秦取韩十三城。

取魏场,有诡。

243 赵取燕武遂,方城。

242 秦取魏酸枣,燕,虚,桃人二十城,建东郡。

241 楚迁寿春。

秦拔魏朝歌。

五国攻秦至最。

240 秦取赵龙,孤,庆都。

取魏级。

238 秦取魏长恒,蒲,衍氏。

236 赵取燕狸,阳城。

秦取赵阈与,了阳,邺,安阳九城。

235 秦助魏攻楚。

234 秦取赵平阳,武城。

233 秦取赵赤丽,宣安,被赵败于肥。

232 秦一军攻到邺,一军由太原攻番吾,李牧败之。

231 韩南阳降秦。

230 秦灭韩,建颖川郡。

229 秦一军下井陉,一军攻邯郸。

228 秦虏赵迁。赵嘉自立代王。

227 秦攻代,燕。

226 秦取燕都,燕迁辽东。

秦取楚十余城。

225 秦灭魏。秦攻楚败。

224 秦大破楚。

223 秦灭楚。

222 秦平定江南,灭燕,代。

221 秦灭齐

就是他们之间打打杀杀的,到后面秦国直接收拾了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主要变化

变化可以用两点概括:1、小国和弱国多被大国兼并。2、大国中也有变化:晋国一分为三---赵国,魏国,韩国。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是在春秋后期称霸的,但是现在。。。齐国发生田氏代齐,即国君换成姓田的,不是原来姜家的天下了。

最后余下最强的就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剩下的效果微不足道

就这些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