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蒙古族习俗有哪些?

梵高1年前 (2023-12-03)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蒙古族蒙古

1、艺术习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会想起烤全羊之外,还会对马头琴悠扬的琴声情有独钟。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这是公认的事实,.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蒙古人用勤劳勇敢的人生态度,以及独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创造出了极其丰富而又宝贵的草原音乐。

每当马头琴响起之时,都会让蒙古人精神振奋,而其他民族也会从马头琴的琴声中,听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复杂情感。在蒙古族中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皆会跳舞唱歌,作为蒙古族最为独特的艺术习俗,也为我国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2、建筑习俗

现在很多人在去内蒙古旅游的时候,都能够看到极具蒙古族风情的蒙古包。《史记》和《汉书》分别对蒙古包有所记载,在古代历史中蒙古包又被称作“毡帐”或“穹庐”。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的诗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书中记载,蒙古包又可以称为“斡鲁格台格儿”,按照汉语翻译可以得知就是没有窗户的房子。这种房子具有安装方便、可拆卸等特点,一般都是由质地比较坚固的毛毡、木栅撑杆、等构成。

据历史记载,这种特别具有蒙古族风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先在突降、东胡等部族中流行。蒙古部落也延续了这种住房特色。作为一种冬暖夏凉、具有防风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现在社会在蒙古地区依然比较盛行。

3、祭火习俗

对于古代社会中的游牧民族来说,“火”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蒙古牧民、猎户来说,他们对“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实与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祭火”习俗分为年祭、月祭两种,农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汉族小年,蒙古人会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祭火”仪式。简单说就是将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获得火神爷的庇佑,并且还可以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月祭”则在每个月的初一、初二举行,祭祀仪式基本上与年祭差不多。事实上在蒙古族聚居区有很多关于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泼水或人杂物,同时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笔者认为这种习俗就是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由于并未形成婚礼制度,所以他们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抢婚”。但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以及礼仪形成,蒙古人抛弃了最原始的“抢婚”习俗。而是汲取了汉族人的婚俗礼制开始实行“聘婚”。

“聘婚”其实与汉族人所说的“三书六礼”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聘婚”在蒙古族中开始流行。这其实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十三世纪之前蒙古族一直都处于奴隶制社会。

但是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之后,蒙古族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大家都知道封建制虽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礼俗方面却做得比较完善。所以,当蒙古族人开始实行“聘婚”习俗之后,其实也预示着向文明社会迈进了一大步。

5、蒙古族服饰习俗

相信很多去过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过身着蒙古传统服饰的蒙古人。蒙古族作为一个有本民族文字和语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后服饰文化就已经开始萌芽,并逐渐向更加具有文化素养的方向发展。

但是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蒙古族服饰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但是笔者却认为一旦服饰与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就预示着已经拥有了文化特征。很显然蒙古族服饰文化应该是在,东胡时期才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蒙古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袍、长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长袍都特别肥大。但是从颜色上来讲多以红、黄、深蓝色为主,这说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掌握的染布技术。或是与汉族手工业者学习之后,进而形成了独具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染布技术。

一般情况下蒙古族长袍无论男女下摆均不开衩,而在穿长袍的时候腰部还会系着一条红、绿绸缎腰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将肥大的腰身固定住,这样在穿长袍之后才更有利于日常生活。

祭奠的仪式叫什么,有区别吗?

1、献哈达。

献哈达是过去蒙古族在晋见王公贵族、向亲友祝寿、会见尊贵客人时进行的一种传统礼节。后来,哈达广泛应用于喜庆、祭祀、宾宴、交往等场合,表示庄重、诚挚、友好和吉祥。哈达相当于礼巾,大约长3至5尺,幅面1尺左右,多用白、兰、黄、银灰等各色绢绸制作。这些年,肇源蒙古族献哈达仪式,多在县及蒙古乡那达慕盛会。或蒙古族乡村迎贵宾时进行。

2、敬酒。

蒙古族习俗有哪些?

敬酒是蒙古人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礼仪。当客人入座进餐,主人首先要向客人敬酒。古时,蒙古人向客人敬酒,要当着客人的面将酒到入杯中自己先喝,再斟满杯敬给客人。这是延传了古代“试毒”之俗。而现在逐渐演化为先敬客人。蒙古人以三为吉数,一般都是敬三杯。主人敬酒,必须右手递给客人,客人也要用右手来接。在向客人敬酒时,往往伴随着祝酒歌,酒兴高潮时,还要起舞,表达主人对客人由衷的祝愿。

3、祭火。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

最隆重的祭火是在腊月,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家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举香在火撑子左右各绕三圈,把香插在火盆内,祭仪便算开始。

火撑子,蒙古语叫突力嘎,是一种腰缠三箍,上有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火撑子架在火盆上,里边放干柴。有的不用火撑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边形干柴架。把蓝、白、黄、红、绿五彩布条,挂在火撑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

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用炒米撒上图案,蒙古语称哈斯塔吗嘎,译意即玉玺。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装盘的次序是用颈骨、肋骨垫底,灌肠居中,再上是胸脯,最上是肥腴的大绵羊尾,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断。有的保持三个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参加祭仪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可以参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赠出嫁姑娘吃。

祭火开始,参加者各端一个盛食品的小木盘或碗,坐地准备招福。

祭辞有的是藏经,有的是蒙语,有的深奥,有的通俗,都是优美的韵文,譬如其中的一篇说:

“燧石为母,镰铁为父,

榆木的生命,仁慈的火神。

奉上满杯的美酒,奉上丰盛的祭品。

祈求人丁兴旺,祈求五畜昌盛……

福来!福来!福来!福来!”

祭火完毕,全家人吃“阿木斯” 一种加进黄油、大枣的米粥 。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农历腊月三十日作为祭天日。午夜在院中燃起一堆篝火,放一张八仙桌,摆上奶酪、奶干、奶油、白粮四碟食品,另放一壶白酒,一只酒杯,一个香炉。全家按老少辈跑在桌前,长者点燃三柱香、插在香炉、杯里倒上白酒,向天空洒祭,致祭天词后,向篝火嗑三个头,把四碟祭品和壶中酒全部倒入火中,燃起鞭炮。祭天仪示结束,回到蒙古包或居室守岁,吃所饭。

5、过大年。之前一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

6、拜年。

大年初一早晨,所有亲戚到最长人家聚集,下辈人向长辈人叩拜,上辈对下辈表示祝愿。然后,依次轮流拜年。拜完年整理茶桌,从年长到年幼依次就座,品尝浓郁、芳香的奶茶。喝过茶,摆上酒席,酒杯里斟满新年酒,也按年长年幼顺序一个个将杯中酒喝完。新年酒又称之为“新年礼”。饮酒期间歌舞相伴,孩子们放鞭炮,尽情玩耍。如有不能同大家一起欢聚的老人或残疾人,派人送去新年酒和新年饭,以祝健康长寿。这样的贺年礼节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7祭敖包。

“敖包”蒙古语音译为土石堆。长期以来,蒙古人一直把敖包当作地方保护种,逐渐形成了通过祭祀敖包来禳灾求吉的观念。现今蒙古人祭敖包的主要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敖包的种类很多,有扎萨克敖包(旗敖包),努图克敖包、埃里敖包。肇源现存的东义顺敖包,是达瓦旗人家族敖包,后成为旗敖包,已历200余年。

祭敖包时,用牛、羊、哈达、奶制品、酒等,首先由祀人到祭词,然后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活动

区别如下:

奠礼,读音diàn lǐ ,汉语词语,意思为犹奠仪。

奠仪,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diàn yí,释义指用于祭奠的金钱和礼品。

奠仪

用于祭奠的金钱和礼品。客人的金钱和礼品由外柜收银员接纳入账,随后由支宾领着去灵棚吊唁。客人根据与死者关系远近,行五叩礼、七叩礼或九叩大礼。

出处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丁讽久居》:“一旦,有妄传讽死者,京师诸公竞致奠仪,纸酒塞门”。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又命使者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母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寳玉去吊祭”。

奠礼

祭祀活动中的仪式,其形式有两种:公奠礼在形式上比较正式,浩大,持续时间也较长;家奠礼比较随便。另外公奠礼的对像,一般是有爵位官职,或立过特殊功勋的人。

出处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送奠礼的,送祭幛的,都纷纷来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