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鉴别
紫砂壶鉴别:看颜色、听声音、摸手感、淋水观察、泡养观察。
看颜色:紫砂壶的色泽应均匀自然,不能过于鲜艳,否则可能添加了化工颜料。真正的紫砂壶经过泡养后,会变得更加温润,颜色会逐渐加深。
听声音:紫砂壶的声音应比较清脆,没有瓷器那么清脆,也没有陶土那么厚重。
摸手感:紫砂壶的砂感明显,有些磨手,但不会有扎手的感觉。
淋水观察:用开水淋在紫砂壶上,真正的紫砂壶表面不会出现水珠,水会被慢慢吸收。
泡养观察:真正的紫砂壶经过泡养后,会变得更加温润有光泽,而化工壶则不会有太大变化。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
材质特点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天青泥紫砂壶什么颜色
为什么紫砂壶有紫色 红色 **?这和紫砂壶的原材料有关系。古人描述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富贵土,其色泽细腻,绚丽多彩,其中以红、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料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产于黄龙山一地。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团山泥(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则可制作大件产品。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亦称石黄泥。明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红泥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朱泥的土质成份,氧化铁含量极高,约在14%到18%之间,因此烧成后壶身主要为红色。其胎土是将红泥洗泥沉淀后得到的细孔泥料(约140目到180目)制成的。朱泥烧成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制成小品壶,烧成率仅约七成。
除了三种基色外,紫砂壶色泽还有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
天青泥紫砂壶是墨绿色的。天青泥紫砂壶是颜色变幻多端,天青泥品系众多,争论不已,唯以蓝、绿、灰基本色调为主来识别,色调傲然不群,气质高雅,不玄夸。泡茶特性是亲茶性佳,香气醇滑,甘韵可口,温度时差掌握平实易上手,是很好的泥料之一。
天青泥其原矿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曾在丁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成陶后呈暗肝色泡养后青里透绿,而且越养越绿。天青泥是以紫砂原矿颜色命名的泥料,古时紫砂行业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往往简单直接的根据矿料的颜色来为其命名,且沿用至今。
古籍记载中天青泥紫砂壶的天青泥主要产于黄龙山矿区的蠡墅,此处本有开采紫砂宕口,后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成了一个大水潭,称之为大水潭矿区。大水潭在黄龙山的阳山面,开采最早,矿层最丰富。
天青泥产于青灰紫泥之下,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紫褐微透红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白色云母碎片含量极少,表面呈贝壳纹理状,有白色腊质状(烧成后会形成白点状),断面呈紫黑微透红色。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