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背上的“兵”和“勇”字有什么区别?
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好像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不是这么回事。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镇压,故镇压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市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求采纳
大家一定都在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见过清朝那些小兵的衣服胸前都有一个大字,有的是“兵”,有的却是“勇”。要说为什么小兵衣服还有这样的区别呢?而且很多胸前“勇”字的小兵都想尽办法让自己成为“兵”,原因其实很简单。
其实这些“兵”所代表的都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这一类小兵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两者的区别就是民族的不同了,八旗军都是由满族人所组成,而绿营兵的存在是为了弥补满军人数的不足,所以才招募了很多的汉人组成绿营兵。这两类兵都是为了保家卫国所设,但是朝廷的重视程度却不同,军队所驻扎的地方也不同。八旗兵主要都是驻守在京师,保卫都城的安全,是国家的精锐部队;而绿营兵呢则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是保卫国家各处领土的安全,数量也比八旗兵多几倍甚至几十倍。
逐渐地,到了顺治年间,绿营兵开始慢慢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的时候天下太平,以和为贵,军事力量也废了下来,八旗兵的满人血统使他们整日养尊处优,到了三藩起事的时候只是临阵磨了一下枪。最终还是依靠着绿营兵平定了三藩。雍正登基后,开始重整军队,八旗兵作为满洲之根本,开始严整,最终士气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在雍正、乾隆朝后若是有战事,八旗兵和绿营兵人数不够,就会在当地招募一些临时军队,这些军队的小兵所穿的衣服胸前就是一个“勇”字。由于不是国家的正式军队,就算是杀敌有功,等到战事结束之后军队也会解散。所以清朝的时候,很多“勇”想尽办法都想成为“兵”,毕竟“兵”才是国家正式的武装力量,能拿着每个月固定的粮饷,有着固定的工作,不用愁吃穿。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练兵将这些非正式的乡勇改为“勇”军,定兵制,发粮饷,也有了自己的勇营。
从此以后,“勇”也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而这些“勇”们不同于“兵”,因为他们的士兵只忠于自己的长官,长官的话胜于一切,并不直接效忠于皇帝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