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粉和粿条的区别
粿条是福建闽南地区,台湾省,海南省、广东潮汕等闽南语系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粿条”一名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叫法,同属于闽南语系地区的海南省全省和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份的客家人则将其称为“粄条”。粿条不同于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弹性。另外闽南、潮汕、海南和台湾地区对于凡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或“粄”。所以闽南语系地区的所谓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而用米粉调成浆蒸成薄片切成条状的叫做“粿条”或“粄条”,台湾也有称为“粿仔”或“粿仔条”的。而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可见到粿条,甚至成为当地的小吃,这是由于当时大量闽、粤移民把粿条带出去的。
河粉,又称沙河粉,1860年左右源自广东省广州市沙河,因而得名。但实际上在福建、潮汕地区俗称的粿条历史更悠久,最迟可以追述到明代。
潮州府的《秋八月观神之八》就写到:“箸头尖,箸尾摇,箸头尖尖挟针菜,箸尾摇摇挟粿条。”这首古老的“关神曲”,推断粿条这种食物,至迟应该在明代就已经出现并且成为了潮人祭祀的供品和食物。贵刁(粿条)一般厚实一点,更接近面条的口感,河粉比较薄和滑,更有光泽。都是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常见的汉族传统小吃主料。(福建话和潮州话用法,当地英文按发声写作“GUE TEO”,俗作贵刁、鬼刁,粿条是潮汕人发明的)
粿条应该是很细腻很爽滑的,而不是像河粉,蒸熟后上过油的,有点干牛杂的味道不好,太浓,而且好像放过酱油沙茶酱更是不好吃,不香也不辣。
干炒牛河
原料:牛里脊100克 干河粉200克 中型洋葱半个 韭菜1根 绿豆芽50克 姜1小块 生抽5茶匙(25ml)水淀粉1汤匙(15ml) 老抽1汤匙(15ml) 糖1茶匙(5克) 盐1/4茶匙(1克)
做法:
1)将牛里脊切成2毫米厚的片,放入碗中,调入1茶匙(5ml)生抽和水淀粉,抓匀后腌制10分钟。
2)将干河粉用50度左右的温水浸泡5分钟,待河粉变软后,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3)洋葱切细丝。韭菜洗净后切成5厘米长的段。姜去皮切成细丝。
4)锅中放入油,大火加热,待油7成热时,放入牛里脊片,滑炒半分钟,肉片变色后后捞出。
5)锅洗净后擦干水,烧热后倒入凉油,马上把河粉,洋葱丝,姜丝和绿豆芽放入,用筷子轻轻搅拌着翻炒3分钟(会颠锅最好,以免把河粉搅碎),炒至河粉9成熟。
6)放入牛里脊片,调入剩余的生抽,老抽,糖和盐,继续用筷子轻轻的翻拌着炒匀。
7)出锅前,放入韭菜,再炒10秒钟即可。
超级啰嗦:
**河粉,又称沙河粉,在新加坡称为粿条。河粉,是将大米洗净后磨成粉,再加水调制成糊状,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切成条状的米粉。我们在超市中买到的河粉,基本都是干的,在北京只有少数的批发市场可以买到新鲜的河粉。
**干炒牛河,在很多粤菜餐厅和香港茶餐厅都是一道必备的主食。也是广东很多大排档中的常驻军。记得去年在广州,夜里1点还跟朋友,蹲在路边花4块钱吃了一份。
做这道主食,就这3点最重要:
1)必须用大火快炒。在炒的时候,不能用铲子翻炒,如果会颠锅最好,不会的话,就用筷子轻轻的翻拌吧,一定要轻轻的,否则河粉很容易碎。
2)炒河粉的油,要比平时炒菜多放一些,但不要太多。油少了,河粉会粘锅,炒出来也不香。而如果油太多,吃起来又觉得油腻。
3)最重要的一点,用干河粉做的话,浸泡时间一定不能过长,如果河粉被浸泡的太软,入锅就会散碎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