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要全的)~ 谢谢~
红楼梦林黛玉的诗如下:
一、《秋窗风雨夕》
作者:清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二、《咏白海棠.林黛玉》
作者:清 曹雪芹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译文:
湘竹帘子半卷着,门也半开半掩,把冰雪碾碎做花土,用玉盆作为花盆。
海棠花的白净犹如梨花花蕊,风韵优雅,可比梅花的花魂。
又似月上仙境中仙人缝制白色衣衫,秋日深闺里哀怨女子在擦拭泪痕。
妩媚含羞,默默的姿态,向谁倾诉?倦了累了依靠着西风,夜已经深了。
《咏菊》
作者:清 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
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早到晚把我纠缠,或绕着篱笆漫步或停下来倚着石头独自沉思吟诵。
笔尖上积聚着灵秀,面对着霜寒把秋菊描写,口齿闯含着菊花的芳香,仰对明月把菊花吟咏。
满纸上写的都是平日自我怜惜的哀怨,谁又能透过片言只语了解我的愁思。
菊花自从经过陶i渊明的品评后,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问菊》
作者:清 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译文:
想要打问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
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4]?
《菊梦》
作者:清 曹雪芹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文:
东篱的菊花下,酣梦一觉方醒,只觉得天上的云与月混在一起,还看不分明。
如此花下飘飘欲仙的酣眠,不是为了追寻庄子梦蝶的感觉,只是为回忆陶渊明爱菊、赏菊的风雅。
睡去以后,心思随着南归的大雁远去,美梦却被蟋蟀的鸣叫声每每惊醒。
醒来以后,我的幽怨还能找谁去诉说?只有把无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烟
《世外仙源》
作者:清 曹雪芹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译文:
这名园建在了什么样宝地啊!如此美丽的园子,就像是隔绝人间烟火的仙境一样。
这里虽然没有天然的秀色,但我们贾府受到皇恩浩荡,人力穿凿出的山川景物更具一种优雅脱俗。
富丽堂皇!香气融进了那金灿灿的美酒,鲜花为皇妃增添了几分妩媚的神韵。
我们贾府多么荣幸邀到皇家的恩宠!频繁来往的宫车使我们贾府门楣生辉!
《杏帘在望》
作者:清 曹雪芹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黛玉《题宝玉参禅》
作者:清 曹雪芹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黛玉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作者:清 曹雪芹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题帕三绝》林黛玉
作者:清 曹雪芹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林黛玉
作者:清 曹雪芹
其一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其二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其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其四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葬花辞》
作者:清 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凋谢了,落了一地,被风吹得满天飞舞;红颜褪尽了,芳香断绝了,可是有谁来怜惜?
有的落花飘到了亭台上,被藤丝系住凭风儿吹摆;有的被飞扬的柳絮粘住,一起扑向闺房的窗帘上、门窗上。
闺中的女儿惋惜春景已残暮,满腹愁情无处诉说,
一手拿起花锄、一手提了花篮步出闺房,忍痛在铺满落花的地上反复来回踏着,把落花收集起来埋葬到花冢。
杨柳青青、榆树的果实结得饱满,它们只顾自己生长、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开放,明年闺中不知道还有谁来居住?
暮春三月燕子在屋粱上把香巢筑成了,面对闺中满怀愁情的女儿,双双对对飞进飞出,真是太没有同情心了!
到了明年花开的季节,燕子会回来衔泥涿花再把香巢修缮,却没有想到这里人已亡故,燕巢倾毁,唯剩空空屋梁。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恨那些风如刀、霜似剑的恶劣天气严加相逼;
明媚春光、艳丽花儿能够维持多少日子,花儿一旦凋落就难以寻觅。
这真是花开的时候容易看见,花落的时间不易见,台阶前愁坏了葬花女:
独自一人手把花锄暗暗地伤心落泪,泪珠洒上空荡荡的枝头化成点点血痕。
听那杜鹃啼叫忽地停了下来,想必血已滴尽而无声,黄昏降临,还是收拾起花锄、花篮回家吧,将闺房的里外门都关上;
把青纱灯笼点上,让四壁生亮,早点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转舒畅,只是担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着门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请不要惊讶我为什么竟会这样地悲愁伤神,我是一半为爱春,一半为恨春;
爱春忽来报到,恨春忽然离去,来到时含情无语,离去时也悄然无声。
昨夜庭院外奏响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魂归去留音,还是鸟魂送别歌吟?
花魂归去,鸟魂毕竟难以把她挽留,然而鸟儿再无言语表示,花儿也含羞难启齿;
我愿意今日生出一双翅膀,随花魂飞到天的尽头。
但是,天的尽头啊!哪儿有美丽芬芳的花冢?
不如让我用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干净的泥土筑起一个花冢,掩埋了这一世美貌杰出的落;
她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她陷进污浊的烂泥巴沟里。
生前美貌杰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为你来收葬,我不能预料到哪一天我身亡?
我今日葬花被人们嘲笑为愚痴,以后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谁呢?
看着春景残暮、花儿渐渐凋谢飘落,也就是闺中女儿红颜衰老死亡之时,
一旦春光殆尽,花儿凋谢完了,闺中女儿也死了,那时闺中女儿、花儿两不知,再也不会相互怜惜了!
扩展资料:
《葬花吟》作品鉴赏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
百度百科:《葬花吟》
古诗和古词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 葬花吟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般而言,现代人总爱把诗词放在一起说,比如,小苹果、小月、依蝶、乘风、花蝴蝶等诸位才子佳人,见着高山,总爱扁着小嘴说放酸水的来了.这里的“酸”,意指胡诌些诗词,似把诗词当成一回事了.其实,诗与词是有大分别的.这分别既表现在音律方面,又表现在意境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意境方面的分别,因为音律是手段,意境是目的.还是就苏轼以前来例举,也为了与豪放对举,大家公认词的风格是“婉约”.什么是婉约?就是指是感情纤细入微,借用弗罗伊德学派的诛心法,可以说是大多来于男女之间,所以常常带有闺房粉黛气.少数诗也有这种粉黛气息,但放出成为格调,韵味还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其一是,给人的感触印象有别,诗刚,词柔;其二是,表达的手法有别,诗直,词曲;其三是,情意的表露程度有别,诗显,词隐;最后是,来由和归属有别,诗男,词女.总归一句话,诗是诗,词是词,专就意境方面来说,疆界也是很分明的.
但有人却偏偏打破了以上的金城汤池.一般认为,带头选择的就是苏东坡,冲锋陷阵之作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其实,早在五代,就已有人打破了诗词的界限,最突出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不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读仄声)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后主这两首词,语句、情怀都这样慷慨悲凉,显然不能出于歌女之口,也就闯出花间、樽前的范围.如果词作只能分作婉约、豪放两类,像这样的当然就得归入豪放一类.王国维有见于此,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士大夫有士大夫的情意,有士大夫的手法,一旦强拉词体来为自己服务,词就几乎是欲不变而不可得了.这样来说,词的婉约传统,旁边忽然杀出个豪放东坡来,也是情理中事.
向来有争议的是,用作诗之法作词,能否成为词.一派认为,由“鬓云欲度香腮雪”发展为“大江东去”,是扩大词的表现范围.由长在闺房刺绣变为上山下乡,或同一场地,既容纳闺房刺绣的佳人,又容纳上山下乡的干部,有什么不好?各得其所是来于各有所好.清官难断家务事,文学史家也许更难断文论的争执.力最大的是事实,不管保守派怎样恋旧,甚至因之而大声疾呼,反正“大江东去”一流作品早已在刻本上流传,近年来更在铅印本上大量流传.有人也许会想,惟其都流传,就更应该评定是非高下,装作视而不见是不对的.但这很难.另一派则认为,诗与词是有严格分别的,绝对不能以诗代词.两派相争,并无结果.其实,应该兼容并包,承认词有表现娇柔委曲的本领,但也无妨豪放一下.
词,就意境说,确是有正有变: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正,关西大汉持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变.这是情势使然.诗的意境千差万别,其中一大类,上面称为娇柔委曲的,重要性也许不低于慨当以慷吧.这就需要表现,即用语言抓住,成为诗境,以供无数的痴男怨女神游.而事实证明,词的表达形式最适于担当这个责任,或者说,常常比我们希望的还要好.论功行赏,词在这方面当然应该受上赏.王国维曾言: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如此说来,词所受之赏也许应该上上.试举数例: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晏几道《蝶恋花》)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纳兰成德《清平乐》)
像这两首所表现的意境及兼韵味,五七言律绝就难于为力,因为与词相比,显得太敞太硬;古体更不成,因为太朴太厚.如果这样的领会不错,那词就堪称为只此一家,并无分号.也就是说,如果有此情意想表达,就最好填词,不要作诗;同理,想找这类的意境来神游一下,就要找词集来读,暂把那些个诗集放在一边.
诗词之别,要细说来,还是有些复杂的.简单而言,诗境阔、词言长,两者各有所长.像苏东坡、辛弃疾那样,放开情怀,不要太受陈规陋习的限制,顺着“大江东去”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也无不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