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子,离子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不同点,各是什么?
原子
英文:atom
构成化学元素的基本单元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不能用化学变化再分的微粒.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非常小,它的体积约为整个原子体积的10-15,但原子质量的 99.95%以上都集中在原子核内.质量很小的电 子在原 子核 外的空间绕核作有规 律的高速运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相互吸引,组成中性的原子.在科学昌盛的20世纪,科学家已经能够利用场发射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原子图像,这是证明原子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
近代原子概念是在1803年由英国J.道尔顿提出的,主要内容有 3点:① 一切化学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毁灭的微粒组成的,这种微粒称为原子.②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 量都不同.③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作用是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结合而形成化合物的各个分子.自从放射性元素发现以后,原子是可以蜕变和分裂的,因此,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说法应该加以修正,只能说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同位素的发现也改变了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重量都相同的说法,因为同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质量是不同的.1913 年英国 H.G.J.莫塞莱提出原子序数概念,指出同一种元素的各原子的质量可能不等( 即各同位素的质量可以不等 ,但它们的核电荷一定相等),由此可见,一种元素所有的原子的基本特征仍是原子序数.
分子
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大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几百万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的分子叫做高分子.
离子
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的稳定结构.这一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变得更为简单,并且单独地或组合地构成一切物质.是化学元素的简称.
原子和离子的区别是什么
1.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还可以被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的同位素,是没有中子的氢分子,称为氕,质量是1.大的分子其相对分子质量可高达几百万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的分子叫做高分子.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小单元,它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原有的一切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按照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按照电性结构可分为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不同物质的分子其微观结构,形状不同,分子的理想模型是把它看作球型,其直径大小为10-10m数量级.分子质量的数量级约为10-26千克
2.1.英文:atom
原子是人类最经典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假设.原子的假设,可用来精确的解释物理学中力学、热力学、光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等几乎物理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同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用物理学家的眼光看,一切生物过程都是原子的运动)、化学(化学可以使用量子力学等解释)等等,在未来,或许会延伸到各个学科.
原子的假设建立时是基于人类直观的感觉-物质的粒子性.但在物质波动性上也可以神奇地找到它的影子.也许就是因为原子的假设,使物理学有现在这样辉煌的成果.
原子可看作地球一样大的体育馆里的一颗乒乓球(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在10的-10次方),研究原子的方法也好比在这个体育馆里放置10的23次方以上的乒乓球,并且让这些球不停地跳动起来.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更外层有电子围着原子核高速转动.
原子是构成自然界各种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轨道电子(又称束缚电子或绕行电子)组成.原子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0的-8次cm,原子的质量也很小,如氢原子的质量为1.673 56*10的-24g,而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他的直径比原子的直径小很多.
原子核带正电荷,束缚电子带负电荷,两者所带电荷相等,符号相反,因此,原子本身呈中性.束缚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原子核运动,当原子吸收外来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原子核的吸引而自由运动时,原子便失去电子而显电性,成为离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元,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原子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物理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这一概念,并把它当作物质的最小单元,但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等人却反对这种物质的原子观,他们认为物质是连续的,这种观点在中世纪占优势,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原子观在16世纪之后又为人们所接受,著名学者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人都支持这种观点.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所发现的周期律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间相互关联的性质是建立原子结构理论时的一个指导原则.从近代物理观点看,原子只不过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之间.
3. ion
基本概念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绕核运动的电子则带相反的负电荷.原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如果原子从外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个壳层电子的结合能,那么这个电子就可脱离原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一般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原子、或半径较大的原子,较易失去电子;反之,则较易获得电子.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达到饱和状态(第一周期元素2个壳层电子、第二第三周期元素8个电子)时,性质最稳定.
分类
当原子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多于核电荷数,从而带负电荷,称为阴离子.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核外电子数少于核电荷数,从而带正电荷,称为阳离子.
(络离子是指由某些分子、原子或阳离子通过配位键与电中性分子或阴离子形成的复杂离子,例如水合离子.络离子本身可以属于阳离子或阴离子.)
发现简史
1887年,28岁的阿仑尼乌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离理论.但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塔伦教授不认同他的观点,严厉抨击了他的论文,结果电离学说在数年后才受到公认.阿仑尼乌斯荣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后来物理学家德拜对离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相关属性
在化合物的原子间进行电子转移而生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电离能越大,意味着原子越难失去电子.
离子化合物,即阴、阳离子间以离子键组成的化合物,如可溶于水的酸、碱、盐,当在水中溶解并电离时,恒定条件下,处于离子状态的比例和处于分子状态的比例达到动态平衡,称为离子平衡.
等离子态与气体放电
在绝对温度不为零的任何气体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原子被电离.在气体放电过程中以及受控聚变装置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中,有大量的工作气体原子和杂质原子被剥离了最外层电子,成为离子.例如氧原子,若失去一个电子记作OⅡ,若失去两电子记作OⅢ,以此类推.
阴离子
半径越小的原子其吸收电子的能力也就越强,就越容易形成阴离子,非金属性就越强. 非金属性最强元素是氟
区别:
1、结构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除外);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大于或小于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大多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2、电性不同。原子的核内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负电荷总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而显电性是离子区别于原子的重要标志。由于阳离子核内正电荷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所以显正电性;阴离子相反,显负电性。
3、性质不同。结构不同,电性不同决定了原子和离子的性质也不同。如钠原子构成的金属钠,可以跟水剧烈反应;而钠离子却不跟水反应,而钠离子却不跟水反应,而能在水中自由移动。
扩展资料:
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负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质子带负电,从而使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带上电荷。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与分子、原子一样,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百度百科——离子
百度百科——原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