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是丫丫呀12个月前 (12-03)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雨中暴风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8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9、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3)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三、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课外延伸:

2.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请你先来看段录象,待会儿,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这场暴风雨。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

 2.交流

 随机解释“泛滥”:出示:泛滥泛滥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

 3.引说:

 出示:罕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出示词卡理解:“罕见”的意思就是“少见”。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给出的词自己来连贯地说说这场暴风雨吗。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出示:第1节板书:罕见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自己读读,注意读出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来势汹汹?(指名读)

 6.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7.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完整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23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学习质疑,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反馈预习

 (1)请大家来自由读读课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词的读音。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词。

 字形辨析、分析结构:蓬、篷出示:蓬松

 (3)指名分节读课文,

 2.引读第1—3节,感受弟弟、妹妹们的惊慌。出示: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当特大暴风雨来临时,大家都会躲在家里。的确,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起来……(指导读出担心、惊慌的语气)

 3.默读5—8节,整体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师:那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5-8节。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

 交流:板书:跳、乱跳、像个疯子般不停地、了解风力

 4.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交流:板书:问题

 5.重点学习第7节,通过释疑,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在这样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请你好好读读第7节,将这一小节一字不差地读清楚。

 (1)指名读第7节,谁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

 交流:板书:向着风向上跳、背着风向上跳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

 ③播放:光盘中的媒体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人们躲都来不及,可牛顿却不停地跳着。让我们来看看媒体,感受当时的场景。

 ④风呼啦拉地刮着,牛顿不停地跳着。让我们再来看一遍。这回请你在看的同时,注意听我的配音。待会儿,要请你学我的样子来说说。播放:光盘中的媒体

 你看,在暴风雨中,牛顿有时候身子背着风跳,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时候身子向着风跳,每跳一次,也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撑开斗篷,样子像只蝙蝠。

 ⑤播放:光盘中的媒体配合录像,自己来说说。特别注意看清牛顿跳的方向。

 ⑥播放:光盘中的媒体谁能借助媒体,也来介绍一下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样跳的?

 (2)从中不难发现,牛顿在这罕见的暴风雨中并不是在乱跳,而是为了……(了解风力)加箭头

 6.引读第8节:出示:第8节

 牛顿当时看似像疯子般地不停地乱跳。然而,实际上,他每跳一次,都做着认真的记录。他真的疯了吗?……

 是呀,牛顿这样跳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风力,请你用更加肯定的语气回答我。牛顿真的疯了吗?……

 7.引读第9、10节:

 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这情景,也让正在焦急寻找牛顿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当时,牛顿的妈妈……风一阵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她……她想……

 8.引读5-7节,体会牛顿的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师:的确,表面看,牛顿是被风刮跑了,然而这是他……(心甘情愿)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出示:“心甘情愿”解释条选择“甘”的字意

 原来,牛顿只是对于这么罕见的狂风充满了好奇,即使头发……出示:第6节(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他还是在自觉自愿地有时候……出示:第7节他并不是真的被风刮跑了,所以在“刮跑”上加上了……(引号)。他为了了解风力,在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显然也不是乱跳。所以,在这也要加上……(引号)。加引号

 9.交流读文感受。

 师:如今,我们已拥有了精密的仪器来测量风力,然而在当时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风力到底有多大充满了好奇的牛顿即使冒着危险,也心甘情愿地在实践中探究。你能结合牛顿在暴风雨中的举动说说牛顿给你的印象吗?

 (暴风雨这么危险,牛顿却不害怕,我觉得他很勇敢。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次次地跳,认真记录,说明牛顿对自己地爱好很执着。)

 三、总结课文

3.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篷、撑、脖、旷、扰”,积累“罕见、袭击、泛滥”等词语,区分“像”“向。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是为了测量风力。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到牛顿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会提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介绍牛顿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

 2、教师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牛顿小时候)

 学生齐读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一想: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呢?他为什么这么做?

 用“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用“_______”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直入重点,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七节、第八节,交流反馈: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1。交流出示第七节、第八节的相关内容,理解“风力”。板书:了解风力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2、“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测试风力呢?指名读,注意牛顿的动作。

 交流出示第七节

 跳

 板书: 向着风

 背着风   测量  刻

 撑开斗篷

 4、读到这儿,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交流谈感受

 5、指导朗读第七节,读出牛顿的浑然忘我。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二)学习第一节体会暴风雨迅猛,深入感受牛顿执着精神

 (1)文中写道,他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狂风,那么当时的风到底有多大呢?认真读课文第一节,找一找词语。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2)随机交流理解“袭击、泛滥、罕见”(感悟暴风雨的罕见和特大)

 罕见  特大  袭击

 河水泛滥  树木连根拔起  咯吱咯吱

 呼啦啦

 (3)指导朗读,读出风雨肆虐的感觉

 (4)这么大的风,牛顿竟然在做研究,你觉得牛顿——

 交流谈感受。

 (5)是啊,牛顿为了做实验毫不畏惧,他——

 再读第七节

 (三)学习家人表现的有关内容

 (1)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他的家人全然不知,所以牛顿的弟弟很——,妹妹很————-,妈妈很——-。

 出示有关小节

 “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

 “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等着,千万别出去。”妈妈说。

 (2)指名朗读,在这一段“对话描写”中体会牛顿家人当时的紧张心理,从中进一步了解这是一场罕见的特大的暴风雨,由此感受牛顿镇定自若做实验感人场景。

 (3)于是,妈妈去寻找牛顿了。在狂风暴雨中,她看到了这样一幅感人的情景:(教师指板书引读第七节)

 一阵风刮来,牛顿身子——(向着风),他跳了起来,每跳一次,他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又一阵风刮来,牛顿身子————(背着风),他又跳了起来,每跳一次,他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为了接受更多的风力,他索性——(撑开斗篷,像一只蝙蝠一样)跳,每跳一次,他还是要————(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4)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牛顿了解风力。

 牛顿在那么大的风中不停地向着风跳、背着风跳,每跳一次都要测量数据并用石块刻在墙上,以此来了解风力,难度真大呀!

 出示例句比较: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小结:(圈画动词)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四)交流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找到矛盾之处,并解决问题。

 同学们,你们写的就是妈妈看到的,妈妈怎么做的?(她没有打扰牛顿。)可是,妈妈出来是找他回家的呀!妈妈的寻找目的和之后的行为不是矛盾吗?你应该怎样提问呢?谁能解决呢?

 (1)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索)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2)读妈妈想的内容。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