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中国古人的海洋观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海洋观有什么不同

一语惊醒梦中人11个月前 (12-03)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海洋文化

一、中国古代海洋观的特点 海洋观是人类通过海洋实践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交通等在内的实践活动所获 得的对海洋本质属性的认识。由于中国负陆面海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的先民早在远古

时代就开始与海洋打上了交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认识海洋的本质属性,包括它的社会 经济属性,其所形成的古代海洋观念也颇具自己的特点。

1.文化机制上的对外辐射和交流性 也就是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这也是由海洋文化的本质所决定 的。海洋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洋在中华文明强盛时起到了文明辐射 层的作用,中国人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航海活动,传播了大陆文明,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世 界的发展。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航海史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史。

早在原始社会,古代人群在兴渔盐之利的同时又通舟楫之便,创造了带有海上活动特

色的龙山文化和百越文化。这样的联动与互动的过程,就是异域异质文化相互辐射与交 流的过程;也是海洋文化得以发展、变迁的过程。

2.价值取向上的商业性和趋利性 有人说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是海洋农业文化,西方的海洋文化是海洋商业文化,这种看 法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商业性的特点。

我国古代海洋观念的萌芽首先表现在对海洋具有“行舟楫之便”与“兴渔盐之利”经

济属性的基本认识之上,并且这种认识随着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深化。

随着木板船的出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行舟楫之便”的航海之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商品交

换活动的意义,将航海活动与商品交换活动联系起来,因而也就大大加深了对海洋所具有 的社会商品经济属性的认识。 3.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性和拓展性

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必然产生出“天然”的开放性的文化历史。面向海洋的开 〔1作者为国家海洋局机关服务中心,北京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

398第二篇 专题篇 放,必然带来拓展,并以拓展为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它的拓展性,包括经济范围的拓展,

生活资料来源的拓展,商贸市场的拓展,人文精神影响力的拓展和人居空间环境的拓展, 也就是国土疆域的拓展。

这体现在我国古代的对外开放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上。就基本层面而言,中华民族

在宋元以前是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与海洋打交道的,只是到了元末明初之后,随着国家 海洋方面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而成为统治政权隐患时,原本日渐开放的海洋观念意识才 开始转向。这就致使海洋观的开放趋向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由中国封 建社会的根本特性所决定的。 4.社会体制上的从属性和依附性中国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是东、南临海洋,拥有1.8万余千米绵长曲折的海岸带,

成长为富有活力的海洋文化的传统基因。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的水平还十分

低下,从事内陆农耕文明的实践活动较之从事海洋渔猎文明的实践活动,显然要容易得

多,也要安全得多。远古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肥

沃的土地和丰饶的资源,使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以农立

国的文化大传统和社会发展体系。而沿海地区虽然拥有自己的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传

统,但毕竟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而在与农业文明的竞争中常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以农 立国为宗旨的大陆王朝的统治下,“历心山海而国家富”的海洋文化传统只能作为沿海地 区的特有现象而加以延续和保留,相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只能属于边缘从属的地位,由 此形成的海洋观念,必然就具有从属性的特点。 二、对中国古代海洋观的反思 15—17世纪,是世界范围内海洋国家崛起的世纪,也是世界进入海洋时代的开端,中 国恰在此时丧失了海上强国的地位,恰在此时形成了封闭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海洋政 策,因此其后几个世纪的衰落与屈辱也是我们意料之中的了。明清时期,世界航海业的发 展,近代海洋文明的兴起,反衬出中国航海的急剧衰落。如果说这一衰落是一种外在的衰 落,那么值得深层次思考的就是导致这种急剧衰落的内在原因:即中国高度集权的封建社

会与航海业的充分发展是存在冲突的,明清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

是其根本因素。恩格斯在论述“远洋航海”时曾说过,它“最初是在封建和半封建的形式

中进行的,然而它毕竟在根本上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航海事业是一种毫无疑问的资

产阶级企业,这种企业的反封建特点也在一切现代舰队上打上了烙印”。15世纪,世界已 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在中国这个老牌的封建国家出现,但封建

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水火不容的。所以当封建统治阶级感觉到资本主义这种异己力量的潜

在力量的威胁时,毫无疑问地要对航海及其他工商业活动予以禁止。这是由于明朝晚期

封建主义在政治与经济上的顽固与没落,再加上西方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需要,不断从海 上扩张而造成的破坏,使中国航海业处于内外交困的致命境地,中国封建王朝终于走向落 后挨打的可悲局面。封建的生产关系已成为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它尚未失去所 有血色时还可以用高压手段压制生产力的发展,但它的末日已不远。 399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与官方从海洋退缩的情况相反,明代中叶之后,社会经济向商品经济倾斜发展,东南 沿海地区私人海上贸易在“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的利益驱动下,日益活跃,并由此带来 了明代海洋观在民间与地方官府的深刻变化。东南沿海地区以海为田,贩海兴利观念的

形成,虽然主要还集中在民间的层次,但已对固有的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的传统意识产生 局部的冲击。

历史证明,中华古文明中包含着向海洋发展的传统。在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大

陆王朝体系形成之后,不仅沿海地区仍然继承了海洋发展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民间社会以

海为田、经商异域的观念模式,而且明清以前的中央统治阶级对海上航运、贸易的发展也 采取宽容和扶持的态度。在当时封建主义的体系下,中国古代海洋观还是具有很大的开 放性与商业性的。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所 以不能超越所处时代把中国古代传统海洋观盲目地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的所产生 的海洋观比较优劣。

15世纪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虽然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终归是有局

限性的,仍然处于粗浅与局部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制。在这一历

史过程中,人类社会的主流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较缓慢,商

品的生产特别是交换的范围都很有限,使得海洋上的交往需求也有限,大规模的远洋航海

以至开辟全球性的航路都缺乏社会经济的原动力,因而人类的海洋实践也十分有限,对海

洋的认识都只是粗浅的,到达的海域也都只是局部的。人们对于海洋的全貌缺乏了解,并

不知道世界上的海洋究竟有多大,也不知道海洋与陆地究竟是怎样分布和存在什么关系。

当人类社会从古代发展到中世纪时,封建社会的母胎内逐渐形成和发展出了资本主

义的生产关系。西欧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前提。商品货币

经济日益瓦解着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条件,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萌发。正如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指出的:“葡

中国古人的海洋观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海洋观有什么不同

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怼平馋”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

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寻

求黄金以积累资本就成了发展世界性大航海的一个主观条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是发展世界性大航海的又一个主观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的萌发要求扩大海外市场,

需要加强与东方的贸易。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急切需要发展对东 方的直接贸易,迫切要求开辟一条从西欧直达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以“地理大发现”为

标志的世界大航海时代终于到来了。 欧洲的航海者适应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催唤,从15世纪到18世纪掀起了海上远航

探险的热潮,开展了一系列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了一个引起世界历史进程巨变的大航

海时代。对于这一系列的远洋航海活动,西方的历史学界称之为“地理大发现”。世界大

航海时代的到来,一系列进行“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活动,结果是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

航路,进行了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市场,增加了商品流通的范围,促进了商业的革命性变

化,助长了资产阶级的发展,开始了近代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

个资本主义时代很快就随之来到。马克思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美洲的发现, .400. 第二篇专题篇

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

殖民地、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人类在惊异地感受到世界性大

航海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深深感到对海洋的认识已经从局部走向

全局。人类海洋观念主流的这一次新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海洋不仅关系到沿海人们的一

般生活需要,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停滞——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这是 人类海洋观念的第一次本质性的飞跃。

近代以来,虽然人类海洋观念出现了第一次本质性的飞跃,但是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

与实践还主要限于海洋的表面,对于海洋的利用还主要限于点与线,着重于海洋上的交通

运输,而和对海洋进行总体探索、开发利用和征服还差距很大,所以这种新的海洋观念仍

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步深化,海洋呈现在

人们眼前的形象不仅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而且越发显示出其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与作

为广阔活动场所的重要性,这在客观上为人类进一步走向海洋创造了条件;当人们感到陆

地资源与活动场所日趋不足之时,又产生了寻找新的资源与活动场所的主观愿望。客观 条件与主观愿望的结合,促使了人类海洋观念的又一次飞跃。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的技术也日渐提高,人

们认识到海洋里有着比陆地丰富得多的各种资源,同时又拥有远比陆地广阔得多的活动

场所。以陆地为主要活动场所和主要资源源地的人类,为陆上人口的日益拥挤与陆地资

源的日趋枯竭和全球环境的日趋恶化而发愁,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活动场所与新的资源源

地,来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海洋正好适应了当代人类这一新的需求。 人们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这是人类海洋观念的又一次本质性

飞跃。因为,人们认识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从海洋能够影响社会进滞,发展为

能够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意识到今天的海洋问题已经是关系到人类本身

生死存亡的大事,这种认识的发展是本质性的发展。再从认识论的规律来看,人类的海洋

观念新发展体现了对海洋由点线到面以及到总体的认识深化规律,体现了对事物由表及 里、由浅人深及到总体的认识深化规律,符合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的海洋观念飞跃为“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 间”。这种新的认识又促进了新的实践,它促使人们纷纷走向海洋,很多国家掀起了海洋 开发热潮。沿海国家都想从海洋取得更多的主权和利益,这就引起了世界海洋权益的斗

争。这种海洋权益的斗争激烈表现在从1973--1982年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上,会议最终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领海、海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等作了一 系列新的规定,把大片海洋圈人了沿海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范围以内,沿海国家从此可以获

得大片海洋作为本国的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

人类是陆栖动物,所以,人类的主要活动只能在陆上——自古以来,人类的文化成就也主要体现在陆上。不管人们怎样鼓吹海洋文化对人类的价值,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

到:陆地才是人类主要文明的载体,海洋永远处在次要地位。在古代,海洋对于人类的主

要价值体现在交通上。由于地球是一个海水占表面积7/10的星体,所以,只要有一个人 401.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海口,人类便能航行到世界大多数地区,从而通过商业获得巨额利润。而这一利润的获

得,对中古以来的人类社会又有极大的价值。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片面夸大海洋对人类

的意义。事实上,我们若分析世界各大海洋文化系列的浮沉,便不难发现,这一切主要取 决于人类陆地文化的发展高度,而不是纯粹取决于海洋。

在人类早期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最终栖息陆地的民族,还是走向海洋的民族,他们最

初以渔业为目的的航海活动都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的。可以说,早期的海洋文明实 际上都结胎、孕育于农业文明之中。在中国封建时代,所谓“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即农耕 文明的精耕细作,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衰的真正内在原因,历史也就如此证明了在农 耕文明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从波利尼亚人所掌握的航海工

具而言,他们的海洋文化也许是最伟大的,但他们的海洋文化并没有使他们跃人人类古文

明发达的民族之列;这是因为:他们所居的小岛使他们无法发展有价值的农业与工业,经 济水平停滞在渔猎采集阶段。而古代地中海的海洋文化之所以能超越独木舟阶段,是因 为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古典文明有发达的手工业,可以造出较大型的船只。至于中国的 海洋文化之所以能领先世界七八百年,也是因为中世纪的中国科技文明程度高于其他国 家;而中国古代工匠文明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将中国海洋文化推上更高的层次。再如西 方的海洋文化之所以成为近代以来人类海洋文明的制高点,也是因为它有发达的工业文 明作为基础。所以从本质来说,是陆地文化决定了海洋文化的层次,而不是相反。 明清以来西方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文化的胜利,也是建立在它雄厚的科技水平与工 业基础上的,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中国明清政府忽略了海洋,所以造成中国海洋文化

的退步。在社会形态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形态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经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螺旋上升的

过程。较高的社会形态总是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代的西欧已经进入资本主义

社会,更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明清政府重视海洋,也是无法与西 方竞争的一——当然,这不是说海禁政策对中国海洋文化成长的影响不重要,这里仅是重

复唯物主义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的。 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在其《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一文中有过这

样的论述:“15世纪、16世纪,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西端,农业以其古老的养活人口的

功能,依然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但在当时和稍后,为近代工业世界作前奏的重商主义,

对这个社会生产的基础,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加重视,把农业冷搁在一旁。

重商主义者以为代表新的时代前景的,是商业和工业,而农业则似乎已经和时代的缓急无

关。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为新时代作鼓吹的思想,往往只看到新时代和旧时代诀别的一

面,忽略甚至不承认它还有植根于旧时代的一面,看不到新旧时代的历史连续。自由主义

的经济思想曾经以此对待重商主义经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也曾经以此对待封建的以农

为本的经济。这种无视历史前后相承的思想,就研究历史而言,可以理解,但是不足为

法。”因此,海洋在现代世界对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论点的基础建立在

海洋是陆地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不是说人类的海洋文明将取代陆地文明。只要

人类还是陆栖动物,这就是不可能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海载着经济文 402第二篇专题篇

化之舟不断冲破地域的壁垒,把各个民族推向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交往之中。从17世纪

起,人类社会进人了“世界历史时代”,也就是说,各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彼此的互

动性。海洋作为连接世界五大洲的桥梁,承担起推进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的重

任。海洋是一个整体,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海洋的世界整体性越来越显现在人类面前。

今天的海洋不再是限制人类往来的天堑,而是人类文明相互沟通的主要渠道。因此,走向

海洋——其意义还是走向世界。只有汲取世界文化的优秀因素,一个民族才可能真正实 现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人向往海洋的基本原因所在。 事实上,我们今天对海洋的一切认识,依然镌刻着历史的印痕。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海

洋观,不仅是了解我们人类曾经历过的“童年”,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当代的海洋意识有一

个重新审视和把握。例如:我们这个长期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究竟如何看待海洋?古代对

海洋的认识和感悟究竟怎样作用于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正如 台湾学者黄大受先生所说:“探讨真实的历史,不是为了古人,而是为了今人与后人能从 古史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找出今后应走的道路……我们了解自己的先民不只创造了 世界上很早的大陆文明,还有更早的海洋文明,足以振奋民族精神。”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海洋观在我国海洋文化史的研究 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将拓展我国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丰富中 华海洋文明研究的内涵,发掘中华文化的新宝藏,从而确立中华文化中有别于内陆类型文 化的海洋型文化及其光辉成就,并进而确定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应有的地位。 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海洋观,在服务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更有着

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地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危机和挑战的今天,人类的明天和希望在海

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正在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

来。海洋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资源宝库,其中矿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多倍,食物资源超过 陆地1000倍。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拥有I.8万多千米的海岸线,拥有约300万平 方千米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有4亿多人生活在滨海地区,沿海地区GDP占 全国的60%左右,而且其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 于海洋,中国的未来将与海洋息息相关且日趋紧密。 从政治方面看,现代社会各个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资 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民族繁衍生息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强权 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辖权、海峡通道控制权, 已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现实告诉我们,如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海洋强 国;全世界各沿海国家的发达地区,毫无例外地都位于沿海一带。一个濒海民族,一个濒 海国家,必须征服控制和开发利用、保护海洋,通过海洋自身以及凭借海洋进行世界交往, 以获取保障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而自身又缺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才能立于不败之 地。其征服控制和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能力越大,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就 会越高,实力就会越强。 中国要繁荣富强,必须面向海洋,向海洋进军,走经略海洋之路。21世纪是海洋世 纪,经略海洋,事实上已成为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l世纪能否复兴、富强的战略问题。中国 .403 中国海洋文化论文选编 急迫需要整合和梳理“海洋战略”的历史。论衡中国“海洋战略”,以启迪人们的大思维、 大视野,为大国的命运提供更实际的实践和理论。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的中国人,如果以弘扬“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为自豪,就应当站在历史的基础上看未 来的发展。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理所当然就是在海洋世纪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今天的 海洋已经不是最初意义上的天堑、天险,不是人类迈向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障碍,而是未 来的发展资源所在,未来强大中国的空间所在,中国的海洋战略,应是一种具有强烈全球 意识的战略,这就要求,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振兴,必须继承和发掘传统海洋文化和海 洋观中优秀思想,树立全新的海洋观念,“以海为途”,以大开放的胸怀和气魄走向海洋, 走向世界。 从文化方面来讲,中西文化的差别提供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运用这些 背景去映照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国际上发生的种种事情时,便会有所顿悟,有助于我们重 新认识和审视中国海洋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尽管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活动曾 经深刻地影响过西方,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随着西方夹板帆船和飞剪式帆船的东航,特别 是产业革命之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产生,西方的造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 西方冲击影响东方的历史过程由此拉开了序幕。中国不称霸,这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 秉性。但是,应当承认,中国距离海洋强国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起来,中国走向海洋

错失机遇或步伐缓慢的原因,则有着其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历史上,强盛时期曾与西方

有过对话,而在落后时期则转向对抗,是单一的正反模式。这种对话与对抗,主要是通过

海洋发生与发展的,所以具有性质明显而强烈的全球开放性。对话与对抗的本质是一种 文化态度,最终表现为了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对话与对抗。

西方人自己欲望扩张便武断认定异邦也会扩张,这或许有他们的逻辑,而对于我们应

该深深思考的是如何否定这种武断的历史根源,如何在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中读解中华

海洋文明的沉重及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我们确实有必要走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

孰强孰弱的简单化、公式化的理论误区,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

意义上,重新审视长达百年的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过程。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 比曾经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养起来的世界精神”,可以“世界 统一的地理和文化上的主轴”。“中国人无论在国家衰落的时候,还是实际上处于混乱的 时候,都坚持继续发扬这种美德。”他还断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合作,将在将来“人 类统一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