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汽车真知识(变速箱篇):双离合!

百变鹏仔11个月前 (12-03)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离合离合器

CVT、AT、双离合三种自动变速箱中争议最大的是双离合,双离合中争议最大的是干式双离合,很多车友认为干式双离合散热不好容易坏,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双离合的换挡原理!

干式双离合比湿式双离合更好?

市区用车选哪种?

双离合换挡原理

大家都看过田径比赛中的4x100米接力跑,接棒队员不会站在原地等着接棒,而是当前一棒队员接近时就开始起跑,在奔跑过程中完成接棒,这样才不会损失速度。双离合也是这个原理,有两根传动轴,一根轴控制1、3、5、7挡,另一根轴控制2、4、6挡,两根轴通过两个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

当车以1挡行驶时,另一根轴已经提前挂上2挡,换挡时只需将2挡离合器结合,同时释放1挡离合器即可。所以双离合的优点就是不间断输出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赛车都采用双离合的原因。缺点是结构较为复杂,另外每换一次挡离合器就开合一次,对离合器是一种考验。

湿式双离合比干式更好?

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干式,什么是湿式。湿式双离合的离合器是浸泡在油液中的,离合器摩擦产生的热量通过油液冷却,也就是“油冷”;干式双离合的离合器并没有浸泡在油液中,只能依靠空气进行散热,也就是“风冷”。油冷的特点是“热得慢,凉得也慢”;风冷的特点是“热得快,但凉的也快”。

湿式双离合中的油液除了起冷却作用外也会有一定润滑作用,而离合器是靠摩擦力进行结合的,所以湿式双离合的传动效率不如干式双离合。但湿式双离合因为有油液的缓冲可以承受更大的扭矩。

单从发热问题上来说,湿式双离合理论上的使用寿命会更久一些,但不论是干式还是湿式的设计使用寿命都能达到几十万公里甚至上百万公里。而且使用寿命和故障率并不是一回事,目前也没有数据证明干式双离合更容易坏。

城市用车,选哪种?

其实不论是CVT、AT还是双离合,对于普通车友来说是察觉不出太大差距的。比如双离合动力连续性更好,但日常用车又不是赛车场,零点几秒的换挡间隙也并没有太大意义。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选一款适合城市使用的变速箱,那么我建议选CVT或者AT。CVT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更好,AT在走走停停的市区道路上可靠性更高。而双离合是处于CVT和AT之间,比较均衡。

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CT有别于一般的自动变速器系统,它基于手动变速器而又不是自动变速器,除了拥有手动变速器的灵活性及自动变速器的舒适性外,还能提供无间断的动力输出。而传统的手动变速器使用一台离合器,当换挡时,驾驶员须踩下离合器踏板,使不同挡的齿轮做出啮合动作,而动力就在换挡期间出现间断,令输出表现有所断续。

应该说双离合变速器的设计理念很好,解决了MT和AT之间的矛盾,即有MT的性能,又有AT的方便。

对自动变速箱(DCT可以看成是自动变速箱的一种)的要求,无非是平顺性,加速性和油耗三方面。

平顺就不多说了,DCT和CVT(无级变速器)一定比普通AT和MT强

加速性也是DCT的优势,以前认为MT一定比AT有优势,但DCT可以在0.2秒内完成换挡,这是任何优秀的车手也做不到的,很多高性能跑车:GTI

R36

EVO

X

BMW

M3

NISSAN

GT-R都采用了双离合变速器。

油耗一直是争论比较多的一点,进口大众论坛上大家的感觉也是,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省油,看来和CVT一样,虽然理论上会比AT省油,但实际上油耗还是和很多因素有关,日常正常驾驶的话还是MT更省油些。

但DCT也不是十全十美,首先是众所周知的温度问题。前段时间大众召回DSG进口迈腾,说是温度传感器有问题,可能会使变速箱行驶中跳入空档保护。但有人分析并不是传感器有问题,而是因为DSG基于MT基础,在市区内长时间低速行驶,处于半联动状态,很容易引起温度过高。

新的DSG是干式7速的,相对于原来的6速湿式,体积更小,效率更高,但耐高温和承受扭矩都较低,只适合小型车。

所以,性能优势:DCT>MT>AT>CVT

舒适性:CVT>DCT>AT>MT

经济性:MT>CVT>DCT>AT(个人感觉理论上讲,CVT还是比DSG省油的)

驾驶乐趣:MT>DCT>AT>CVT

维护保养:MT>AT>CVT>DCT(虽然日产的CVT都是免维护的,但个人认为可靠性还是低于普通AT)

如果换算成分数的话,最高4分,最低1分,得分应该是:

汽车真知识(变速箱篇):双离合!

DCT

13分

MT

16分

CVT

11分

普通AT

10分

看来DCT还是比较值得购买的

个人感觉,CVT和DCT只是变速箱发展的两个方向,但就像**无法代替摄影一样,MT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相信是不会被代替的。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