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发生地震后不同地震台报出的地震震级不同,是受监测仪器灵敏程度等影响产生的误差。
发生地震时地面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不同。这种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烈度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的,它的单位是“度”。一次较大的地震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远近,以及当地的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有关。一般说来,发生地震时,震中区的烈度最大。由震中向四周烈度逐渐减小。地震的震级越大,震源越浅,震中区的烈度越大。最大的烈度是12级。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
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弹爆炸威力,烈度就好比是炸弹爆炸后地面的破坏破坏程度。显然,炸弹装的炸药越多,爆炸产生的能量越大,爆炸威力越大;离炸弹爆炸的地点越远,受到的破坏就越小。
震中 [zhèn zhōng]
震中(epicenter):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震中也有一定范围,称为震中区,震中区是地震破坏最强的地区。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离,称震中距。确定震中位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震后调查,将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定为震中,称宏观震中;另一是根据地震仪测定的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称微观震中。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力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地震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则称为远震。随震中距的增大,地震影响越小。根据震中烈度可将地震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