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伴奏乐器、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不知道童鞋们有没有看过黄梅戏呢?在 黄梅戏文化 中吸引我们的是舞台上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他们仿佛置身其境中,用他们那出色的演技吸引我们,但是光有好的表演如果没有好的伴奏也是枉然,下面我就带大家去认识一下黄梅戏都有哪些乐器吧。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大锣、小锣、扁形圆鼓,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战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
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起初,黄梅戏无伴奏曲牌,抗战前后因与徽调、京戏同台演出,才吸收了京剧中的《三枪》、《大开门》、《小开门》、《枯皇天》等曲牌。建国初期,艺人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吹打及道教音乐中的《游春》、《琵琶词》等曲牌,使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丰富起来。
大锣
大锣圆形,铜制,锣面较大,通常直径为一尺左右。大锣种类较多,各地流行的形制不尽相同,其中京锣,苏锣等是较常用的两种。大锣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大锣余音长,不宜演奏密集的音型。
小锣
小锣身为一圆型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棰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宏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通常,锣声用于表现一种紧张的气氛和不祥的预兆,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锣又称“中国锣”,来自中国的民族乐队,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锣是现代交响乐队、管弦乐队中重要的打击乐器,改变锣棰棰头的结构或质地可有效地改变锣身的音色。另外,一些较小的锣有确定的音高。
扁形圆鼓
打击乐器。又被称作战鼓,旧时用于宗教音乐和民间婚礼一时,现用于民间乐器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群众性锣鼓队中。扁鼓圆形,鼓框木制,两面蒙羊皮或牛皮,用绳索绷紧。鼓面直径37~45厘米。
演奏扁鼓时,将鼓置于地上或斜挂于胸前,右手执木制鼓棰敲击,左手直接拍击鼓面,也可置于鼓架架上演奏。演奏风格与长鼓近似,节奏变化较多。
大体而言,扁鼓声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扁鼓用于歌舞伴奏或器乐合奏,有时在乐队中还居于主导地位。以上说的都是我们常见的乐曲下面我给大家准备了点不一样。
“筹”是黄梅戏早期的伴奏文场,但在20世纪50年代中却被黄梅戏文场所丢弃。
筹乐器出土于中原地区,是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或者说中华音乐文化的一件瑰宝,筹在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被民间传承,展现了这一古老乐器顽强的生命力和人们的喜爱程度,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筹蕴含有一种音乐文化的密码和力量,因而能够被历代不断传承。筹作为一种起源甚古,带有膜孔竹制单管斜吹之乐器,多用于中原一带的佛乐、道乐之中。
目前河南许昌的筹乐器从演奏技巧上看和竹笛非常近似,但筹的音色与笛子相比较,其音色更为柔和,比较契合了人的内心感受,这种筹能够为演奏者自然地调节整体的音高,并且改变吹奏的角度后也能够奏出颇具特色的圆滑的大二度气滑音,很有艺术情调。过去,筹是寺庙音乐中的一种主奏乐器,在民间一般由一些还俗的乐僧和道士进行演奏。
在中原大地上,佛教和道教之间互相排斥争斗又吸收整合,相互影响、成长和发展,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也是借鉴吸纳。筹形状类似于笛,两端通透,有七个音节。但是却又不同于笛的横奏或者萧的竖奏,而是斜置于嘴角演奏。国内演奏筹的老乐师不超过三位,故有音乐活化石之称。
龠(yuè)是中国的汉族管乐器。
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概之为四,即:横,直,竖,斜。“横吹”者,笛,篪一类乐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类唢呐,管子诸器属之。“竖吹”者,则为洞箫,尺八诸管。此三种持势吹法皆寻常习见,为大众所熟知。而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识,更不知何器属之。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结束语我认为认为“筹”乃是古南龠在民间的一种变体孑遗,属中国吹管的祖型乐器。该乐管质朴的斜吹之法,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可考,蕴涵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黄梅戏应该恢复“筹”乐器在伴奏文场中的使用,可为自己年轻的剧种输入古老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能为“筹”这一濒临灭绝的吹器提供一个生生不息的传承载体。
武汉特产有哪些
常见的有: 大鼓,小鼓,铃鼓,响木 ,三角铁,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音大提琴,钢琴,电钢琴,电子琴,萨克斯, 贝丝,电贝司,吉他,法国号,小号,长号,低音号,长笛,单簧管(竖笛),双簧管,低音管,定音鼓,木琴,铁琴,管钟,排箫,竖琴,风笛,二胡,京胡,板胡,古筝,箜篌, 另外不常见的还有: 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铜鼓, 互击体鸣乐器:棒棒、铜镜、竹梆、竹杠、钹、布哉、乳钹、头钹、二钹、小钹、铙、大铙、司涅、镲、小镲、碰盅、碰铃、腰铃、阔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 落击体鸣乐器:乐杵、竹捣筒、竹筒、瑶族竹筒、阿嘎、 摇击体鸣乐器:连厢棍、萨巴依、热巴铃、盘铃、金刚铃、瑶铃、萨满铃、晃铃、串铃、 铜铃、八宝铜铃、师刀 综合奏体鸣乐器:竹簧、蹈到、铁簧、锡伯族铁簧, 弓拉弦鸣乐器:琤尼、牙筝、塔吉克艾捷克、胡琴、萨它尔、胡西它尔、椰胡、葫芦胡、土胡、根卡、多朗艾捷克、艾捷克、高音艾捷克、低音艾捷克、独弦胡琴、适争、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铁琴、藏京胡、马骨胡、竹筒胡、纳西胡琴、二簧、朗多依、西玎、多洛、扎尼、彝族三胡、四胡、蒙古族四胡、四弦胡、彝族四胡、布依四胡、马头琴、克亚克、呃吱、牛腿琴、库布孜、朝尔 弹拨弦鸣乐器: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独弦琴、五弦琵琶、纳西琵琶、火不思、忽雷、考姆兹、苏古笃、扎木年、弹布尔、赛依吐尔、碧约牛腿琴、独它尔、喀什热瓦普、多朗热瓦普、热瓦普、巴朗孜库木、库木日依、阿肯东布拉、乐队东布拉、月琴、贵州咸宁彝族布依族月琴、彝族四弦、苗族四弦、侗族大琵琶、侗族中琵琶、侗族小琵琶、其布厄、大三弦、龙头三弦、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僳僳三弦、赛玎、壮族三弦、垤施三弦、彝族大三弦、彝族中三弦、苗族三弦、天琴、竖箜篌、凤首箜篌、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卡龙、弓琴、达比亚、傣玎、托甫秀尔、东布尔、菲特克呐、三线琴 打击弦鸣乐器:竹筒琴、竹琴、锵, 双簧气鸣乐器:巴拉曼、波伯、细筚篥、小闷笛、苏尔奈、长唢呐、嘉令、波列、苗族唢呐、白族唢呐、彝族唢呐、拜、勒尤·勒浪、洞巴、阔诗乃依、双筚篥、长积、双管闷笛、咪咪、双勒浪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他们心目中在全国的小吃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汉食物代表。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2.黄陂马蹄
黄陂马蹄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特产。黄陂荸荠,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味甜。
3.蔡甸莲藕
蔡甸莲藕,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特产,具有独特品质,不仅莲藕外观通长肥硕、质细白嫩、藕丝绵长,而且口味香甜、生脆少渣、极富营养,药用食补两宜。
4.法泗大米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桂子山、金水河流域一带,土地肥沃,雨量适宜。 由于地理环境独特,这里出产的大米粒型均匀,色泽鲜明,油质透明、清晰,呈玻璃状,无白肚,在同类大米中首屈一指,占有得天独厚之优,被称为“法泗大米”。
5.舒安藠头
舒安藠头,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特产,2010年,经国家质检局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据元《农桑辑要》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从来未间断,其产量以舒安、徐和、燎原为最丰,是湖北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头产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