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表征和结果上区分「疗效」和「安慰剂效应?
一般情况下:安慰剂效应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对比时间可以比较,也与药物的毒性有关系,处方药和禁药几乎没有所谓安慰剂效应,还有一些经典药物也效果显著。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中的“ 安慰剂”包括心理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咨询者的形象、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咨询环境的建构,咨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暗示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和发展。
总结如下:
心理咨询与临床医学“ 安慰剂”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咨询者本身的形象、对来访者的引导和心理咨询环境的建设,他们对个体认知改变、心理适应和发展甚至比药物“安慰剂”的作用更大。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地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有以下形式:
1、空白对照:指临床试验中选定的对照组并未加以任何对照药物。
2、安慰剂对照:指给予安慰剂的对照。安慰剂的大小、颜色、形状与试药相近,但不含任何有效成分。在临床试验中,两方分别食用安慰剂以及试药,对试药的药用价值进行检测。
3、实验对照:在临床试验中,实验双方的因素相同,对实验中一组的一个因素进行改变,另一组的因素均不变,将两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4、标准对照:指将已知的经典药物在标准条件下与实验药物进行比较。
5、自身对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