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请问:从人物发型、人物面部表情、沁色等等来看,请问是什么时期的,另外价值如何?谢谢 !
很多人看玉,习惯从玉的颜色出发,所谓“白璧无瑕”说的便是这个道理,越白越纯净通透的玉在新玉中往往被认定是最好的,不过对于古玉来说,我们更为注重的,则应该是它的玉质。玉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也是最为天然的一个特质。
古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世玉,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传家宝,它是我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老东西;一种是出土玉,从“出土”二字就已经可以得出它的来历,它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东西。而不管是传世玉还是出土玉,它的玉质都因岁月的流逝而受到了水土的侵染,留下了相应的印记,因此,古玉之中,必有沁色。而这个沁色,也成为古玉鉴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玉是一种“海纳百川”的物质,它的自身结构会在千百年来的酸化中发生变化,同时,它也会不断的吸收邻近的物质,如地下的水银、相邻的松香、石灰等,而这些有色物质侵入到玉器之中,自然是会留下印记的,这便是沁色的来历。
不过我们看到的很多传世玉在色彩上会稍微有些与众不同,它们的色彩会相对更为丰富,实际上,这是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们的把玩发生的一种变化。人体的盘玩会导致玉性再次苏醒,古玉中的沁色也会在玉性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原本呈现的色彩也会随之改变。
玉器出土地域的不同会造成土质的不同,土质不同,其土壤中所含的物质也就不同,因此,即便同样是出土玉,也会因为出土地域的不同、埋藏时间的不同等因素造成其玉器上的沁色所有区别。套用清代学者陈原心在《玉纪》中的描述: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虽然这里使用了“十三”这个数字,但是用的却是修饰的手法,以十三指代丰富多样的颜色。
虽然沁色缤纷多彩,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则玉器之中的沁色多为**土沁,而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则玉器中的沁色多为白色水沁。
传统古玉的沁色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黑色、白色。行里人常常称它们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虽然沁色导致玉器本身颜色发生变化,但是对于古玉的价值却不会造成影响,甚至大部分的沁色会让古玉变得更有价值,其中,只有白色水沁因引发玉器硬度发生变化而不受到玩家的欢迎。
沁色是判断古玉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也有人滥竽充数、以次充好,而在玉器的众多特点中,又以“玉皮色”与沁色比较接近,不易区别。
实际上,玉皮色是玉器在大自然中受到风化而产生的一种颜色变化,最为常见的有暗**、赭褐色、白色,玉皮色会呈现出递进的状态,这种风化的现象因多出现在籽料的表面,因而称为玉皮色。
虽然玉皮色与沁色同样是玉器发生的一种变色现象,但是却还是可以区别的。一般来说,玉皮色分布比较均匀,也较为纯正,而相比之下,沁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分布不够均匀,侵入的颜色也不会单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