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大臣称奴才和臣有什么区别?这里头有什么玄机?
清朝的大臣称奴才和臣有什么区别?这里头有什么玄机?清朝是建立包衣制度,也是区别近臣(奴才)与远臣(臣)的唯一朝代,直接地造成大臣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或人员流动控制程度较高的时代,间接地解决了官僚系统之间的“勾连性”,使得朝廷的远方影响力也不会下降,也是洋务运动中顽固派形成强大的干扰势力,最终导致甲午中日海战失败的原因之一。清朝的大臣来源较为复杂,划分的有贰臣(前朝的遗民遗老)、前朝的遗孤、皇族皇室、民族联姻等群体结构,使得大臣的亲疏关系有别较为明显与古代家族的宗法制度或家长制度相关,能够清楚地管理用人制度的系统工程。
清朝的大臣待遇处理也有关系,奴才具有天然的免罪功效,臣只能硬抗命运的转向,使得“奴才相”成为整个家族荣耀的代名词,也造成清末“愚忠事件”现象频发,证明了清朝用人制度的恐怖性。在清朝,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资格自称“奴才”,只有旗人才有资格,汉臣即便是想称奴才都没有资格,而旗人的地位肯定是高于汉人的,所以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那么,既然旗人的地位比汉人高,还要自称“奴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仔细查阅资料发现,其实“奴才”为满语“阿哈”(aha)的音译,阿哈即奴才、奴仆之意。我们知道,清朝在入关之前还是奴隶社会,其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主仆关系,即阿哈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满清最著名的就是八旗制度,所谓的八旗制度,其实质就是一种主奴体制。无论是旗奴还是包衣,在自己的主人面前都自称“奴才”。在这里,“奴才”是一种私人领域的人身依附关系。
“奴才”和“臣”区别:
1、“奴才”和“臣”使用标准不同。
“奴才”这两个字只有是满族的大臣,或者是加入满籍的汉人大臣才能够使用,汉人大臣是不能使用奴才这两个字。汉人大臣在奏折里面就要自称为“臣”,如果在奏折里面书写错误,便是要受到惩罚的。
2、“奴才”和“臣”疏密关系不同。
“奴才”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有点差,实际上要比臣高贵无比。因为这种称谓只有自家人才能够称呼,汉人官职做的再大,也无法使用奴才这两个字,他们始终无法融入到统治阶层中。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
3、“奴才”和“臣”使用环境不同。
乾隆时期,奴才和臣的称呼才正式形成定例,满人文臣朝见皇帝时,如果是公事要自称“臣”,如果是私事,则称“奴才”;汉人文臣朝见皇帝时,不论公事还是私事,一律自称“臣”;如果是武将,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都要自称“奴才”,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