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什么标准
小康标准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1.小康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不是我国自己提出来的?
小康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标准是我国自己提出来的。“小康”这个词从古代就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要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后来小康发展到仅仅是低于“大同”社会的以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
到了现代,从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提出来“中国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一个小康之家。到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多美元,已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全面小康,因此,从古代小康到总体小康到现在的全面小康,充分反映了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国情,所以小康的概念是中国自己提出来的。
2.请问如何界定“小康”标准的?
经常有人问:你“小康”了吗?”其实“小康”标准也是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今天的标准是讲全面小康的标准,全面小康是一个社会标准,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和家庭的财富标准。
所以这次开论坛把全面小康的指标提出来,就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全面小康的标准有更好的理解,个人小康跟小康社会的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全面小康实现了,那个人小康肯定能够实现,但是个人小康实现了,不等于小康社会的实现。
全面小康的标准是涵盖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和谐等内容,目前,就这个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都有自己的不同版本,国家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早也有相关的小康版本,各地方,比如浙江和江苏,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康标准,这些标准总体上比原来的总体小康更完善,内容更丰富,社会发展要求更高。
但是,这一标准体系还需要继续地完善和提高。比如,全面小康指标体系随着时代变化内容?在不同地区如何适用?如何去衡量?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小康了吗?城乡是否要有两个小康标准?
我们广大农村地区还远远没有实现小康,有句话叫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农村”,目前我国城乡差别比较大,城乡贫富差距较大,收入比已经达到3.3:1。应该说,全面小康只能有一个标准,但是城乡之间还是有差别,我们的目标就是城乡往一个标准努力。
小康生活是指:应该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正确使用词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准确的描述,才能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它的意思以及内涵。
正确运用词语需要辨析几点 :
(一)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
根据感情色彩的不同可将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
1.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的词语。如:鼓励、成果、抵御、聪明、节俭、呵护。
2.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的词语。如:煽动、后果、抗拒、狡猾、吝啬、庇护。
3.中义词:不表示褒贬的词语。如:鼓动、结果、抵抗。
(二)从词语的语体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称之为语体色彩。
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或公文。
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
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
“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