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听道与行道题纲怎样写

梵高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的人雅各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2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 神的义。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雅各书的信息,浅显易明,十分实用。今天分享的题目——听道与行道,也像第一段那样,都是基督徒最常遇到的问题。但我们千万不要轻忽了这篇信息的重要性,而因为信息的性质太普通,就看作是老生常谈。事实上,能否做一个成功的基督徒,就看我们能否在许多日常最普通的灵性问题上成功。多半的人,在还没有信主之前,就开始听道了;直到开始行道以后就成了基督徒;在这之后,还是需要经常的听道和行道。如果我们每次听道都能受益,且能靠主实行所听的道。那我们不论在真理知识方面,或是在灵性生命方面,都必定会有极大的进步。所以雅各在这几节经文中所讨论的信息,正是生活在这厌烦纯正真道的世代的基督徒,所应应该特别留意的。

一、听道(1:19-21)

1、听道是不分资格的(1:19) 19“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既然已经知道,为什么还要听呢?既然已经信了主,又是雅各所亲爱的弟兄,为什么还要听呢?雅各既明知受书人已经知道,却还是要提醒他们。这样做已经含有一种暗示,告诉我们听道要存谦虚的心,不要自满自足。不但未得救的人要听,已经得救成为雅各所亲爱弟兄的人也要听;不但不知道的要听,已经知道的也要听,所以听道是不分资格的,不论是未信的、初信的、是“平信徒”、长老、传道人,都要虔诚地听,没有一个人的资格老到可以不必听道。

使徒彼得在书信中也是这样提醒信徒:“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题醒你们”(彼后1:12)。可惜现在的信徒常有这种错误,以为听过的就不必再听,厌烦类似的道理,却不问自己,所听的道理是否已经“消化”了。他们只会怪责传道的人没有新鲜的信息讲给他们听,却不认真省察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所听的道,将它应用在生活上了,就好象一个没有心读书的懒学生,却怪老师为什么一直不教他更高深的课程;一般这种态度是不合圣经的。其实,不但知道了的人要再听,讲道的人,如果他有圣灵的感动,虽然讲过了也还要再讲。

来2:1: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人是容易遗忘的,因此需要人常常提醒我们。有时因人的遭遇和环境不断变迁,有些道第一次听不觉得需要,第二次听的时候却觉得非常适合;对这一群的人不需要,对别一群人却非常适合。主在世时也常是这样,在不同的场跋,重复已经讲过的信息,如:太7:17,18──太12:33;太6:24──路16:13;太5:29,30──太18:8,9;太18:12,14──路15:3-7;太5:14-16──路38:16-17。

总而言之,能虚心听道必然受益,如果存心傲慢自是,就算亲自听见基督的讲道,还是得不到什么。

2、要“各人”听自己的(1:19下) 19下“但你们各人要……”听道是各人的事,必须各听各的,不是为别人听,是为自己听。不要以为所听的道正合某人的需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有许多属灵的事,既不能替别人做,也不能请别人替你做,必须自己来的。听道也是这样,就像吃饭喝水,一定要自己吃、自己喝,不能由别人替的。

3、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1:19下) 19下“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说话可以快点说,听话怎能快点听呢?这意思就是,要存一种饥渴慕义的心来听,不要存心批评反驳;就算所听的道不合我们口味,也不要急于反驳,消灭圣灵的感动。帖前5:20-22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21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许多信徒的听道像法利赛人的听法──身子在听道,心里却在议论(可2:6;路5:22);这样听道,必定得不着什么。人们常喜欢多说而不喜欢多听,但我们若以喜欢说的来听,就必能得到更多益处。

4、不要动怒(1:19下-20) 19下-20 “慢慢的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有解经者以为,这两节圣经并没有指明是论听道的事而说;乃是指信徒在一般事上彼此辩论而说。已按下文21节“所以要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可见这两节是论及听道的话,但无论是听道或普通的争论,信徒实在都该有这种快听、慢说、慢动怒的态度。无论什么时候,神借着他的仆人所说的话,说中了我们心中的毛病时;我们绝不可因此迁怒于人,而应当谦卑地接受神的光照,才能叫我们的心灵常在神的光明中。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本节是这一小段中比较难解的经文,因为它的意思不太明显。这里的“成就”,原文与1:3的“生”是同一个字,ergazetai英译本K.J.V.与R.S.V.译作worketh,即作工,N.A.S.B.译作achieve,即完成或实现,Williams译作produce,即产生。本节可以有三方面的解释:

A神并不需要那些凭肉体的热诚的人来为神发“义怒”,替他争辩,使人承认神的义,这种方法完全不能成就神的工作,叫神得着什么荣耀;换句话说,听道的人,如果自认为所听的道,未能说明神的公义,或不合神的公义,就应该慢慢的发怒,不要凭血气争辩什么,应该先细细思想了解所听的,才说话也不迟。

B如果在听道的时候,因为所听的道,正好针对自己的弱点或过失,也绝不可因此发怒,因为神绝不会因我们发怒就算我们为义,不计较我们的过失;同时,我们的怒气,也绝不能生出神所要求的义来。

C人的怒气,基本上是人情绪不正常的表现;所以一个发怒的人,对于事物的判断常可能错误,在怒气下所作的事,也总是过于偏激;所以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事可以在神面前被称为义的。

5、要存温柔的心领受真道(1:21) 21污秽和邪恶是听道的拦阻,基督曾用撒种的比喻,讲论四种听道者的心田;“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这种心都是不能结出粒子的;而温柔的心,却能结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子粒来,不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都是同一原理;所以每一个蒙恩的信徒,都必须存着温柔的心来听神的话。许多人听道不能得益,是因为心中的污秽和邪恶还没有除去,彼得教训信徒,要除去一切恶毒、诡诈、并假善、嫉妒……然后爱慕纯净的灵奶(彼前2:1 ,2),这与雅各的教训很接近。

爱惜罪恶,不肯丢弃罪恶,是使人不肯接受真道,甚至反抗真道的根本原因。

“那栽种的道”雅各显然把神的道看作种子。传讲神的道,就像栽种种子那样;听道的人所听的,就是种子种在心田里。我们应该领受所已经栽种在我们心里的道;“栽种”是过去式,但在这里栽种了,却并不就是已经领受了。雅各既劝信徒“领受”所已经栽种的道,可见栽种了不就是领受了;正像主在撒种的比喻里所讲的那样,只有结出子粒的心田才是领受了的(可4:20)。我们应该让已经听了的道在我们心里运行作工,发出效果在我们身上,改变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这才算是领受所栽种的道;如果听了道之后,并没有让神的道影响你的生活为人,反倒允许世俗的风尚,罪恶的潮流,渐渐窒息了种在心里的道种,使它变成一种死的知识,并不能影响到你的灵命,那就是还没有领受所栽种的道了。

教友,信众,教民,信徒有什么区别

卫斯理派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信经教义,并自认为属于新教改革传统,多数接受阿明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神恩,亦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善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卫斯理派不重思辨,不强求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卫斯理派还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

听道与行道题纲怎样写

英美两国的卫斯理宗在组织制度上有一些差异。美国卫斯理宗采用会督制,会督由教会总议会选举产生,总议会每4年举行一次,下有教区年会议及地区会议。英国卫斯理宗教会多不赞成会督制,而是由选举产生的平教徒和教士组成全国总议会,在教义、圣职和礼仪上指导地区和地方堂会。圣礼由牧师主持,其他礼仪可由没有圣职的平信徒传道人主持,所有圣职人员一律平等。

教友

称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亦泛指教徒。

王西彦 《夜宴》四:“一直到半年前,才带了一本《圣经》,跟随金陵大学的教友,经 上海 到 温州 上岸。” 叶圣陶 《线下·外国旗》:“ 金大爷 看见两串万国旗在布篷里飘动,却是纱的。他是教友,堂而皇之收了下来。”

信众就是指相信的众生。比如佛教的信众就是指正信佛教的众生

教民

清 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 中国 人。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又一转眼,便连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时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与众共弃的大罪了。” 徐特立 《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那时候,不仅外国人在 中国 犯了法可以不受 中国 法律的制裁,就连教民也仗着帝国主义的势力为非作歹,法律不敢过问。”

信徒

信奉某种宗教的人,亦指某学说的信仰者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