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话有啥特点
山东话虽然属于北方话,但在发音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以北京话和东北话为代表的
北部方言差异较大,山东话,是我们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
在现今普通话一统天下的时代,保持方言的纯洁性显得更为重要。也许有的人会说:"
山东话,各地差异很大,根本就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山东方言自鲁
西到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发音习惯以郯城,临沂,蒙阴,沂源(或莱芜)向北,以东的
所有地区(包括东部临沂,整个潍坊地区,青岛地区,烟台地区,威海地区的各县市)在发"r"
这个音时,均为"y",例如:"人,日头,热"发音为"银,易头,耶",以西,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枣
庄济宁,菏泽聊城,泰安,临沂市的费县,平邑县)"s"音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树
"等发音为"非""费觉''佛话"富".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但淄博博山,东营的广饶,潍坊的寿
光,青州,临朐北部,济南的章丘有个特例,"人""热"等发音为"len""le "。这在山东是
最为奇特的。
另外,最具有山东发音特色的地方有"脚""药"等都作"爵""约",东部地区"还""渴""喝"
均作"含""卡""哈",例如:害渴了,喝水"就说:"害卡了,哈水",北部地区"给"发音为"ji"。
全山东通用的最广泛的一个词就是"拉呱",全省任何地方都说.这各词耶是最具山东特
色的了 。另外再补充一句,在山东各地级市的市区,发音都基本上被普通话同化了,用的还
是山东话的语调,但词汇及字音都有被普通话同化的趋势。
举例说明山西话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的不同
一、广东双方言区的分布
广东有三类双方言区:第一类是北方方言和本地方言同时通行的双方言区,这种双方言区在全省各城镇普遍存在;第二类是本地两种方言同时通行的双方言区,包括客粤双方言区、闽粤双方言区和客闽双方言区;第三类是在一种大方言区内,两种次方言同时通行的双方言区,例如阳江市区,属粤语区,既通行阳江话,又通行广州话,内部交际使用阳江话,对外交际使用广州话。本节只描写第二类,分述如下:
(一)客粤双方言区
客粤双方言区是全省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双方言区。其母语为客家话,内部生活交际使用母语,对外交际包括机关公务、广播宣传、生意往来以及教学等多使用粤语。分布于30多个市县,人口约200万。包括以下三类地区:
1.客家话区与粤语区接壤的地带.具体有:
深圳市;沙头角一带,约5万人。
宝安县:东部的南澳、大鹏、癸涌,坪山、坑梓、坪地、龙岗、横岗、平湖、龙华等镇,约7万人。
东莞市;东部的凤岗、清溪、樟木头、大岭山、黄江、塘厦、谢岗等镇,以及莞城、厚街、虎门三个镇的部分村庄,约8万人。
增城县:荔城、宁西、中新等镇,约14万人。
三水县:六和、大塘、芦苞三个镇,约8万人。
罗定县:加益、扶合、泗沦、都门、分界、罗镜、新榕、连州、太平等乡镇,约10万人。
信宜县:大成、白石、怀乡、洪冠、茶山、旺沙、贵子、思贺等乡镇,约20万人。
高州县:根子、云潭、新洞、泗水、谢鸡、马贵等乡镇,约 24万人。
电白县:霞洞、大衙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约2万人。
阳春县:圭岗、永宁、双窖、三甲、八甲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约7万人。
阳西县:塘口、新圩、程村、上洋等乡镇的部分地区,约3万人。
化州县:文楼、平定、合江、宁洞、官桥、新安等乡镇,约 20万人。
2.客家话与粤语交错分布地带。
广东的一些市县,客家话与粤语互相渗杂,交错分布。以清远市为例,除清城和清郊的太和、白湾、回澜、山塘4个乡镇系粤语区外,其余24个乡镇都既有粤语区,又有客家话区,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据全市统计,粤语使用人数为258262人,客家话使用人数为 164619人,可见粤语不仅在地理上占有优势,在人数上亦占有优势。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客家人,出于交际需要,只得逐渐学会并使用粤语,因而都成为客粤双方言区。除清远市外,属于这类情况的还有从化、佛冈、龙门、阳山、连县、广宁等县。
从化县:除县城街口镇一带为粤语区外,其余各乡镇均有一些村落为双方言区,约5万人。
佛冈县:除县城石角镇一带为粤语区外,其余各乡镇均有一些村落为双方言区,约5万人。
龙门县:麻榨,永汉,沙径、龙华、王坪,龙城、蓝田、地派、左潭、铁岗、天堂山、龙江、平陵、路溪等乡镇的部分村落,约10万人。
阳山县:黎埠、大良、新圩、杜步、七拱、东山、太平、白莲、扬梅、小江、黄岔、秤架等乡镇的部分村落,约11万人。
连县:九陂、龙潭、高山、西江、连州、附城、龙坪、朝天、保安、清水、东陂、瑶安等乡镇的部分村落,约9万人。
广宁县:排沙、石洞、潭播、江屯、联和、北市、赤坑、螺岗、上村、东乡、宾亨、五和、横山、木格、石咀、古水、洲仔等乡镇的部分村落,约8万人。
3.粤语区中的客家方言岛。由于它们长期处于粤语区的包围之中,遂逐步发展成客粤双方言区。具体如下,
珠海市:湾仔沙、夏美的部分村庄,约2万人。
斗门县:白蕉、六乡、斗门等镇的部分村庄,约3千人。
中山市:五桂山、南朗、三乡、神湾、坦洲、翠亨村等镇的部分村庄,约3万人。
台山县:赤溪镇的部分村庄,约2千人。
新会县:大泽、杜阮两镇的部分村庄,约2千人。
鹤山县:鹤城、共和、祉山、宅梧、龙口、合成等镇的部分村庄,约3万人。
新兴县:河头、勒竹两镇,约3万人。
云浮县:托洞、镇安、白石等乡镇,约6万人。
德庆县:悦城、播植、武垄等乡镇的部分村庄,约2千人。
郁南县:宋桂、东坝、河口、平台等乡镇的部分村庄,约1万人。
封开县:平凤、江川、渔涝、七星等镇的部分村庄,约4千人。
怀集县:闸岗、蓝针两乡的部分村庄,约3千人。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 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 b方)
二、这
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
(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 b方)
三、数 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
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
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
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
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
五、给
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
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
六、能(善于)
“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
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
a、他不会不来。(一定会来)
b、他不能不来。(一定要来)
(选择a≠b* a=b方)
七、能(可以)
“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 d方)
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 a=b方 c方)
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 a=b方 c方)
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选对a* b方)
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 a=c方 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 b方)
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 a=b方)
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
八、来、去
“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 b* c方)
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 b* c方)
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 b* c方)
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
a、我们一起去看**好吗?
b、我们一起来去看**好吗?
(选对a* b方)
十七、结构助词:的、地
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的、地”,在有些方言里说成“葛、子”。另外,在测试中有的人普通话发音很好,但往往知某些助词上露出方言词来。比如吴方言有一个用在句末的助词“葛”,出现频率很高,它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不自学地把它变为“的”。例如“很好的。”“他会来的。”这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有时普通话里也这么说,但有时这种表达相对而言在交际中不够规范。
a、这是你的字典。
b、这是你葛字典。
(选对a* b方)
a、我们慢慢地走。
b、我们慢慢子走。
(选对a* b方)
a、慢慢地吃。
b、慢慢儿吃。
c、慢慢子吃。
(选对a* b* c方)
十八、语气词
普通话里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依据所表示的语气不同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普通话里表陈述语气的“嘛”湖北话中经常用“唦”“着”“子”等;表陈述语气的“呢”,内蒙古等地用“的嘞”。疑问语气词“吧”,内蒙古方言中常用“哇”。有时不需要句末语气词,有的地方却加上语气词“的”。有时应该用语气词“了”,有的地方却用了“的”。
a、先坐下,你别慌嘛。
b、先坐下,你别慌唦。
c、先坐下,你不慌着。
(选对a* b c方)
a、你忙什么呀?
b、你忙什么子?
(选对a* b方)
a、姐姐看孩子呢。
b、姐姐看孩子的嘞。
c、姐姐看孩子的哩。
(选对a* b c方)
a、这是上次看的**吧?
b、这是上次看的**哇?
(选对a* b方)
十九、前 缀
在普通话中没有前缀的地方,晋方言区一些地方会加上前缀。
a、开了一朵红花。
b、开了一圪朵红花。
(选对a* b方)
a、他可会哄人呢。
b、他可会日哄人哩。
(选对a* b方)
a、那是个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b、那是个日能人,要一套有一套。
(选对a* b方)
a、溅了一地水。
b、不溅了一地水。
(选对a* b方)
二十、动不动、形不形
“动有动”和“形不形”句式,是普通话的一种选择疑问句式,选择项是一件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常说成“A不A、AB不AB”或“A没A、AB没AB”等形式。烟台(老派)、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牟平等县市,说成“是不A、是不AB”或“是没A、是没AB”的形式。龙口、蓬莱、长岛等地说成“实A、实AB”等的格式。湖北和山东有些地区(招远、长岛等)用动词、形容词重叠的形式来表示反复问的意义,构成“AA、AAB”形式。
山东潍坊、济宁等地常用简略的形式表示疑问,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不”构成“A不”或“AB不”的格式,“不”后面的形容词和动词一般不再出现。
还有些地区(菏泽等地)则直接在动词、形容词后加助词“啵”来表示疑问。淄博、青州、临朐、寿光等地通用的格式是“A啊吧?”或者“A啊不?”“AB啊不?”
a、你看不看**?
b、你是不看**?
(选对a* b方)
a、你家里有没有人?
b、你家里是没有人儿?
(选对a* b方)
a、天黑没黑?
b、天是没黑?
(选对a* b方)
a、菜咸不咸?
b、菜实咸?
c、菜阿咸?
(选对a* b c方)
a、**好看不好看?
b、**儿实好看?
(选对a* b方)
a、你去不去?
b、你实去?
(选对a* b方)
a、这菊花香不香?
b、这菊花香香?
(选对a* b方)
a、他聪明不聪明?
b、他聪聪明?
(选对a* b方)
a、你去不去逛街?
b、你去去逛街?
(选对a* b方)
a、你们来过没来过?
b、你们来来没呐?
(选对a* b方)
a、他们坐不坐?
b、他们坐不?
(选对a* b方)
a、屋里热不热?
b、屋里热啵?
(选对a* b方)
a、行不行?
b、中啊吧?
c、中啊不?
(选对a* b c方)
a、你有没有钱?
b、你有钱啊吧?
c、你不钱啊不?
(选对a* b c方)
a、那东西重不重?
b、那东西重咧不?
c、那东西重啊不?
d、那东西重咧不咧?
(选对a* b c d方)
二十一、会不会、能不能、有没有
普通话里用来表示疑问的句式“会不会”,在四川等一些方言区中用“(动)得来(动)不来”“(动)得来不”(表示没有能力做某事)或“得不得(动)”(表可能)这样的句式。普通话回答是在动词前面加“会、不会”来表示,而四川等方言一般用“(动)得来”或“(动)不来”(表没有能力做某事),或者用“不得(动)、不得会(动)”(表可能)。但像“合得来、合不合来;谈得来、谈不来”等是一些方言和普通话里都有的说法,表达的意思也一样。普通话里表许可或可能的疑问句式“能不能(动)”“能(动)不能(动)”,在有些方言里用“(动)得不”来表示,回答一般用“(动)得”表示肯定或许可,用“(动)不得”表示否定或不许可。普通话中“有没有”的意思,有的方言区用“得不得”来表示。
a、这种舞你会不会跳?
b、你会跳这种舞吗?
c、这种舞你会跳不会跳?
d、这种舞你跳得来跳不来?
e、你跳得来这起舞不?
f、这种舞你跳得来不?
(选对a* b* c* d e f方)
a、我们不会说谎。
b、我们说不来谎。
(选对a* b方)
a、我不喜欢闻烟味儿。
b、我闻不来烟味儿。
(选对a* b方)
a、他不吃辣椒。
b、他吃不来辣椒。
(选对a* b方)
a、——他会不会不理我?
——不会,他不会。
b、——他得不得不理我?
——不得,他不得。
(选对a* b方)
a、——他会不会来?
——他不会来。
b、——他得不得来?
——他不得来。
(选对a* b方)
a、他不会强迫我们走。
b、他不得会强迫我们走。
(选对a* b方)
a、——他行不行?
——不行,真的不行。
b、——他得不得行?
——不得行,真的不得行。
(选对a* b方)
a、——你能不能走?
——我能走。/我不能走。
b、——你走得不?
——我走得。/我走不得。
(选对a* b方)
a、这东西能不能吃?
b、这东西能吃不能吃?
c、这东西吃得不?
(选对a* b* c方)
二十二、不知道、不认得
普通话里的“不知道、不认得”等表示法,湖北有的地区说成“找不到”。有些地区把“不认得”说成“认不到”或“不会认得到”。有的地区还把否定词“不”移位到“知道”或“认得”之间,或者说成“晓不得”。
a、这件事我不知道。
b、这件事我知不道。
c、这件事我晓不得。
(选对a* b c方)
a、这个人我不认得。
b、这个人我认不到。
c、这个人我不会认得到。
(选对a* b c方)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