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附分子的与细胞活动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按着既定的规律形成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附着,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在这一过程中,粘附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与细胞与细胞间附着的粘附分子主要是Cadherin家族的粘附分子,以及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NCAM及CD31。已经发现,Cadherin分子是组织学上在细胞连接中起重要作用的粘着小带(zonulaadherence)的重要跨膜万分。参与细胞与细胞间附着粘附分子的共同特点是以自身识别的方式相互作用,即相同的粘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将转染了不同Cadherin cDNA的L细胞混合在一起后,表达相同Cadherin分子的L细胞可以重新聚集在一起。这种特殊的自身相互识别的作用方式保证了相同细胞的聚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有规律的发生改变,支配不同细胞的有序组合形成组织和器官。当一群细胞失去其原来表达的Cadherin分子或获得表达一种新的Cadherin分子时,它可以离开原有的细胞群。而如果不同的细胞群的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表达某一种相同Cadherin分子,它们可以相互联系起来。如肺的间叶细胞表达N-Cadherin分子,而上皮细胞表达E-Cadherin和P-Cadherin分子,将肺组织胰酶消化后加入E-CadherincDNA转染的L细胞,则L细胞与上皮细胞聚集在一起。上述实验表明,Cadherin分子在胚胎发育、分化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细胞发育、分化以及创伤修复过程中都需要细胞的移动,迄今为止对这一过程的确切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但可以肯定的是细胞粘附分子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而且这些粘附分子的表达得到精细的调控。已经发现E-Cadherin、N-Cadherin、NCAM,CD31及FN和FN受体都与细胞移动有关。(1)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视神经轴突要沿着视束生长到达中脑顶盖建立突触联系,处于生长状态的轴突在神经表皮细胞表面移动,两者均表达N-Cadherin分子。如将胚胎的视网膜组织种植在单层不表达N-Cadherin的Neuro2a细胞上,神经轴突不能生长;如果将Neuro2a细胞转染N-Cadherin分子,则可以看到神经轴突的生长;抗N-Cadherin分子的抗体可以抑制轴突的生长。(2)FN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同样参与了胚胎发育中细胞的移动过程,含有RGD序列的多肽可以干扰胚胎发育中器官的发生。此外,FN及其受体还参与创伤修复过程中细胞的移动,FN可促进创面的愈合。(3)CD31则对细胞的移动具有抑制作用。
细胞粘附分子对细胞的移动具有促进与抑制两种作用,粘附分子在细胞表面分布的极性可能与其作用的差异有关。如CD31和E-Cadherin都分布在细胞的侧面与邻近细胞接触的部位,它们对细胞的移动具有抑制作用。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这一过程一个重要的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表2-7例举了参与这一过程的粘附分子。不同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或渗出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粘附分子不尽相同。
不同粘附分子在粘附过程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在体内由于血液处于不断流动状态,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是在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力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粘附作用有其特殊性。体内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包括白细胞沿血管壁流动的最初粘附作用,以及随后的加强粘附和穿越内皮细胞的过程。为了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在体外研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时,采用了特殊的实验装置,使培养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不断流动通过培养状态的单层内皮细胞。实验表明,在流体产生的切力作用下,CD11/CD18与其配体ICAM-1对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最初粘附几乎不起作用。相比之下,L-seletin分子与其配体E-selectin的结合则发挥重要的作用,抗L-selectin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阻断这种最初的粘附作用。在随后发生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加强粘附并穿越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中,L-selectin分子与其配体的结合则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而CD11/CD18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上升到关键地位。已经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中性粒细胞L-selcetin分子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在趋化因子(如膜结合IL-8)的诱导下,CD11/CD18表达水平则明显升高。事实上,L-selectin分子表达下降可减少对已粘附中性粒细胞的牵拉作用,有利于CD11/CD1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过程。 膜结合细胞因子在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调节上述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有血管内皮细胞膜表面结合的IL-8、GM-CSF、PAF等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所合成的上述细胞因子主要以膜结合(membrane-bound)的形成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膜结合细胞因子调节作用下多种粘附分子按顺序协调作用的复杂过程。
在中性粒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中,IL-8、GM-CSF和PAF等细胞因子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没有上述细胞因子的作用,最初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可能重新回到血流中去。膜结合细胞因子的存在作用其特殊意义,它可以使细胞因子的作用局限化,促进白细胞的粘附、渗出、游离的细胞因子(IL-8等)作用于白细胞减少其L-selectin分子的表达,反而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渗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不同的膜结合细胞因子不同白细胞粘附作用的选择性激活可能是选择白细胞粘附、渗出过程的因素之一。
淋巴细胞的粘附、渗出过程可能采取相似的方式,只是所涉及的粘附分子及粘附激活机制有所不同。即最初是由seectin分子介导的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不稳定的粘附,随后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于淋巴细胞激活其integrin分子,导致加强粘附及穿越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
粘附分子在白细胞渗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先天性白细胞粘附缺陷症(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发病机理中得到了证实。该病的临床特征是反复发生难以治愈的感染。LAD可分为LAD-1和LAD-2两型。LAD-1型患者白细胞CD11/CD18分子表达缺陷,因此不能与FN和C3bi结合,丧失非特异的调理作用;此外,虽然白细胞可以沿血管壁流动,由于不能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结合,白细胞不能渗出到炎症部位。LAD-2型患者白细胞S-Lewisx(CD15s)表达缺陷,不能有效的与E-selectin分子结合,白细胞沿血管壁的流动能力显著低于正常人,同样也不能向炎症部位渗出。因此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白细胞的渗出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性疾病的一种新的手段。 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的归巢主要有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派伊尔小结(Peyre's Patch)及脾脏的选择性归巢等几种不同的途径。
1.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的归巢 L-selectin是决定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选择性归巢的归巢受体,其相应配体为特异性表达于外周淋巴结血管地址素(perpheral lymphonodevascular addressin PNAd)。L-selectin分子与PNAd相结合介导了淋巴细胞与外周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最初的粘附,随后参与粘附与穿越过程的粘附分子主要有LFA-1/ICAM-1、ICAM-2及CD44/MAd分子。
2.淋巴细胞向派伊尔小结的归巢 integrinα4β7分子是淋巴细胞向派伊尔小结定向归巢的特异归巢受体,抗α4β7的抗体可特异性地阻断淋巴细胞向派伊尔小结的归巢过程,而对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的归巢过程无明显影响。integrinα4亚单位可与β1、β2、βρ等β亚单位结合,分别组成α4β1、α4β7和α4βρ,并表达在不同的淋巴细胞表面,可能与特定淋巴细胞群或亚群的定向归巢有关。派伊尔小结的静脉高内皮细胞专一的、高水平表达粘膜血管地址素(mucosal vascular addressin MAd)。MAd是一种分子量为60kDa的糖蛋白,其对应的淋巴细胞归巢受体是integrin α4β7,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特定淋巴细胞群向派伊尔小结定向归巢的基础。CD44及LFA-1分子作为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其配体MAd和ICAM-1、ICAM-2的相互作用也参与淋巴细胞向派伊尔小结的归巢过程,但它们与α4β不同,除参与淋巴细胞向派伊尔小结归巢外,还参加向其它外周淋巴器官的归巢。 正常的非淋巴组织没有或只有少量淋巴细胞,但在炎症状态下,淋巴细胞可以大量浸润。淋巴细胞向非淋巴组织的归巢可以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正常的皮肤及消化、生殖道粘膜组织中有特定表达γδ型T细胞受体(TCRγδ)的淋巴细胞群存在,它们可能直接来自中枢淋巴器官,这些淋巴细胞的归巢过程所涉及的粘附分子还不清楚。此外,正常皮肤或粘膜等组织中经常存在有少量记忆淋巴细胞,可能是少量抗原持续刺激的结果。(2)淋巴细胞向炎症状态下的非淋巴组织的归巢。在炎症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多为记忆性T细胞,这些T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CD45RO,此外,LFA-1、ICAM-1,α4-integrin、LFA-3,CD44等粘附分子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天然(naive)T淋巴细胞。上述粘附分子相对高表达可能与记忆T细胞向炎症部位的选择性渗出有关。
淋巴细胞向非淋巴组织的归巢过程除了具有记忆T细胞的选择性外,还有组织特异性,也就是就特定的淋巴细胞群选择性的定向归巢到皮肤、粘膜或滑膜等组织。
1.淋巴细胞向皮肤炎症部位的归巢 皮肤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高水平的E-selectin分子,而向皮肤炎症部位定位归巢的记忆T细胞则表达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utaneous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 CLA),E-selectin与CLA的相互作用是CLA阳性记忆T细胞向皮肤炎症部位定向归巢的分子基础。此外,VLA-4与VCAM-1,LFA-1与ICAM-1/ICAM-2的相互作用也与淋巴细胞向皮肤炎症部位的归巢过程有关。
2.淋巴细胞向肠道粘膜炎症部位的归巢 目前关于这一过种的研究资料还不多。粘膜组织中的淋巴细胞表达一种称为MLA(mucosal lymphocyte antigen)的表面抗原,由integrin分子β7链与另一条不同于α4链的多肽链组成,可能与淋巴细胞向肠道粘膜的归巢过程有关。
3.淋巴细胞向滑膜炎症部位的归巢 目前已知LFA-1/ICAN-1、VLA-4/VCAM-1及CD44/MAd都参与淋巴细胞向滑膜组织的归巢过程,但还不能解释淋巴细胞向滑膜组织归巢过程的选择性。推测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决定淋巴细胞向滑膜组织定向归巢的粘附分子。 前已述及,淋巴细胞的归巢与中性粒细胞渗出的过程是相似的。同样,淋巴细胞归巢过程中最初粘附后粘附作用的激活机制也与中性粒细胞的渗出过程类似。
1.具有趋化作用的多肽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可以膜结合的形式存在于淋巴结或炎症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作用于CD8 T细胞使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增强,这种粘附作用的增强是由T细胞VLA-4与血管内皮细胞VCAM-1分子相互作用介导的。此外,趋化因子家族的RANTES对记忆T细胞具有选择趋化作用。不同的趋化多肽对特定淋巴细胞群粘附作用的激活可能与淋巴细胞的选择性归巢有关。
2.粘附分子介导的粘附激活作用 抗CD2和抗CD3单克隆抗体作用于T淋巴细胞可使T细胞表面integrin分子构型改变而使其与配体结合的亲和力增加。此外,淋巴细胞其它表面分子在与配体结合后可能通过相同或不同的机制影响粘附分子间相互结合的亲和力。可能具有上述作用的粘附分子有CD15、CD31和VLA-4。(1)抗CD15单克隆抗体与结合于LFA-1分子的CD15结合后,通过LFA-1分子构型的改变使其与ICAM-1粘附作用增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E-selectin分子可能模拟抗CD15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与CD15结合后导致淋巴细胞LEA-1与其配体ICAM-1粘附作用的激活。(2)抗CD31的单克隆抗体作用于CD8 T细胞可激活VLA-4/VCAM-1介导的粘附作用,淋巴细胞CD31分子与其血管内皮细胞配体的作用可能导致相同结果。(3)VLA-4与其配体VCAM-1结合对其自身的粘附具有正反馈调节作用。由于表达CD31的细胞多为天然T细胞,VLA-4的表达局限于部分T细胞,因此CD31和VLA-4对粘附作用的激活可能与不同的淋巴细胞群的定向归巢有关。
淋巴细胞的归巢是一个多种粘附分子参与并受各种因素调节的复杂过程,对于这一过程还缺乏系统的、确切的认识。随着免疫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必将推动这一重要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为某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一条崭新的途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