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以下书法作品是出自哪?是什么字体?狂草?楷书?还是—— 评论下面的书法作品? 是什么意思?
彭悠答网友问,兼论《唐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真迹
1、文字取自《唐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内容为:府等奉敕润色,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2、字体一般认为是行书,但我认为严格地说应为行楷草。当然目前没有这个说法,只是,因为是集字,确实都兼有。
3、此给人的感觉为纸质本,请与圣教序拓本相比较,字迹及印章等应该可以重叠吻合。而圣教序为唐时咸亨年间的怀仁大师所集王字而刻成的碑,这是不争的事实,碑文里也说得很清楚。从集王字圣教序以来,尚未发现纸质真迹本。此纸质本从何而来?我孤陋寡闻,觉得没有哪个高手能临摹到一模一样的程度,只能认为是通过电脑制作而成,亦称翻黑版。具体说到对王字的评价,我无需多言,你自己随便在网上一搜就得。
4、此拓片前尚有“……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看看就明白了:李义府等人接到皇上命令对序文进行润色,咸亨什么时候由京城的法侣(相当于佛法界的朋友们)立碑,文林郎(官名)某某刻石碑,武骑尉(官名)某某收藏所镌的那些字。
5、集王字圣教序的来源
唐朝时长安(今西安)有一间弘福寺,里面有一个叫怀仁的和尚。他为皇帝亲自为玄奘大师写序而感到非常高兴,加上他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十分仰慕,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用集字的方法,从唐朝内府所藏的王羲之遗墨中找出了《圣教序》中用到的所有字,花了20多年的时间,用灯影缩小放大、勾摹廓填等方法,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王体《圣教序》。全文共30行,每行83字至88字不等,共1902字。
《圣教序》风格瘦硬,古朴高雅,剪裁得体,结构多姿,浑然天成。该帖虽是集字,但由于怀仁和尚书法功力甚深,看后毫无拼凑之感;帖中之字大部分以行书为主,虽其中杂有少量的楷书和草书,但整体感觉极为和谐,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6、题外议论
文中有“武骑尉朱静藏镌字”,那这个镌字是指什么呢?是王羲之遗墨中的字吗?不是,原帖奉为至宝,不可随意切割收藏。是采用灯影投影然后勾摹廓填及根据王字风格另写单个的字直接上碑?这个可能性存在。另有一种可能就是:怀仁大师采用上述方法,经过反复制作,将最后定型的字全部集中在一张纸上,先形成一幅(可能多幅,进行反复制作)作品,然后再将作品刻勒上石。那到底是采用哪种方法呢?我认为怀仁大师所用时间之久,以他高深的功力,力求完美的态度,如果采用第一种方法,只有单个的字,那太对不起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了,他应该采用后一种方法,既有单个的字又有整幅作品。哈哈哈!这就相当有趣了,神龙兰亭序价值连城,那这个镌字原迹就是次兰亭一等了。
大家可以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我希望兰亭出土之日,也就是这镌字面世之时!你会说朱静不是唐太宗,我也知道。但我还是热切期待着!!!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大成之后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而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收录的是王羲之各个时期的作品。《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澡,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个人认为还是临兰亭序好。谁说的初学者临圣教序好啊?可能是他认为圣教序更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全貌吧。我们书法老师是让我们自己选择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