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百家姓中姓卢的故事有哪些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12#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卢氏尚书

出自姜姓,系承齐太公吕望 卢氏老家山东 关于卢姓的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奚傒,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吕尚(又名吕望、子牙,后世俗称姜子牙)。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卢氏,既然是创自齐文公的曾孙傒,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齐太公后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则齐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道地的炎黄子孙了。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食采于卢,因姓卢氏”。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左传》上面就有一段:“隐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的记载。这个地方,根据考证,就是在现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西南方。换言之,卢氏目前虽然是到处都有,但“老家”却在山东。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齐太公后裔中,以“卢”字为氏的,除齐文公曾孙傒的“以邑为氏”而姓了单姓卢之外,还有以“卢蒲”两个字为姓的一支。这一支卢蒲氏,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传到后来,也纷纷改姓了单字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使得卢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 由复姓的“卢蒲氏”而单姓的“卢氏”,这段渊源,可以从《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证据,是这样的:“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正跟汉、唐两代的金碧辉煌一样,卢氏在这段时期也表现得精彩出色。汉代的卢绾、卢植,以及唐代的卢照邻、卢同、卢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卢芳 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照邻雕像

卢照邻

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卢琰

(900~985年)字文炳,其先世居河南汴州、玉川称为玉川卢氏。高祖卢仝、曾祖卢云,祖卢妥(后梁官至上卿),父卢清(为越州令)。卢琰文武双全,辅佐后周,功勋卓著,封卢琰为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紫金绯鱼袋。宋太祖对卢琰偿识有加,恩赐甚隆,建隆三年(962年)封为越国公。卢琰有八子,其女卢绵,与后周太子柴熙海成婚,熙海隐柴入卢,名卢浚,称为女支卢。合称为浙江省之九支卢。九子各有才干,在宋朝皆为士大夫,任要职。长子卢佳,其裔多在永康、松阳、金华、青田、平阳等县市。二子卢璞,其裔在永康青山口、磐安县。三子女支卢、卢浚、繁衍最为繁盛,其裔多在仙居、东阳、永康、武义、缙云、浦江、龙游等县市。四子卢递,居永康县丁坑。五子卢衡居永康青山。六子卢勋居永康西山;七子卢敏居仙居县峡阳。八子卢理居仙居县方山。九子卢伟徙仙居卢东奥,后分居永康县石江(今玉川)。另一支卢仝的后裔由河南迁山西省洪洞。浙江省东阳市卢氏,据傅是北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87年),由天台县(浙江东部)迁来。现东阳市卢氏有21624人。 幽忧子卢照邻

卢承庆

字子馀,是幽州琢人号幽忧子。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 六祖慧能

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卢怀慎

(?—716),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为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不如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的政绩只在于荐贤举能,任宰相三年后病故。卢怀慎为官廉洁,家无储蓄,门无遮帘,饮食无肉,妻儿饥寒,生活得很贫穷。他是唐代比较清廉的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 卢俦,字世美,原范阳人,为五代南唐李氏时正议大夫制诰兵部尚侍郎封尚书赠太子太保。他戍守武宁县境修河南岸,练兵之暇,兴修水利,广栽树林,福荫后人。遗有太保堰、磨源垅、将鼓岭、千年古樟,供人凭吊。因石境原属武宁地域,吴楚交界,军事要地,故也在卢俦戍守的范围之内。南唐亡,遂家于武宁,今武宁卢氏悉俦后裔。殁后,遂葬于石境哨前。他在墓在哨前村以东约300米处,墓地为长方形,是一块前氏后高的坡地,坟茔如磨,故当地人也叫“磨子坟”。墓表在“文革”中被毁,墓室保存完好。该墓被列县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俦公二十三世孙宏万由西卢新居迁升仁乡十都卢塘坳。

卢挚

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

卢镗

百家姓中姓卢的故事有哪些

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卢象升

字建斗,明朝宜兴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曾当过大名、广平、顺德等地的兵备。后来升为按察使。他善于骑射,精通兵法,能治军。明朝末年,盗寇四起,他督军战贼,所到之处,贼寇闻风丧胆,升为兵部侍郎,调往京师,在高水桥于清兵激战七日,粮尽矢穷,奋战而死,福王时追谥忠烈,请谥忠肃,著有《忠肃文集》。

卢荫溥

(1760 ---1839),字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中进士,六十年(1795)被任为提督河南学政。嘉庆六年(1801),被任为军机处章京。十八年(1813),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十九年(1814)任国史馆副总裁。二十年(1815)转任刑事部左侍郎。二十二年(1817)任礼部尚书兼国史馆总裁。不久,调为兵部尚书兼署刑部尚书。此时卢荫溥五十八岁,可谓年富力强。嘉庆皇帝认为他“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少保之衔。后又调为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二十五年(1820)秋,嘉庆皇帝驾崩,卢荫溥因撰写遗诏不慎将皇帝的诞生地写错了,而降品五级,但仍留任原职。旋即调为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接着,道光皇帝以“职任较繁”为由罢了他的军机大臣之职,不久又借口他在工部尚书任内“失察”,将其降四级留任。十年(1730),卢荫溥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衔。十一年(1831)十一月,充文渊阁领阁事。十三年(1833)三月,卢荫溥请求退休,道光皇帝以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准其奏请。 道光十九年(1839),卢荫溥被晋加太子太傅之衔。不久,卢荫溥病卒。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多年,历任军机大臣、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尚书,并多次奉诏出使,按事决狱,“勤劳懋著”,“专心职守”、“殚心竭力”、“老成练达”,实为清朝中期的“股肱”、“耳目”之臣。

卢文绍

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卢贤拔

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卢氏在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史籍中明确记载有468人,其中宰相8人,尚书13人,刺史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将军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封侯8人,封伯9人。秦代有卢生,被秦始皇派往东海求神仙药,不获被坑杀。博士卢敖,曾避难隐于庐山。卢植,东汉时任尚书,其子卢毓,三国时任魏司空。卢毓子卢钦任晋尚书仆射。卢毓子卢廷任晋侍中尚书。卢廷子卢志任晋中书监。卢志子卢湛为东晋文学家。卢湛孙卢邈任范阳太守。卢邈子卢玄任北魏中书侍郎,封固安宣侯。卢玄子卢度世任青州刺史。

卢铁成

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

三柏李氏的由来,是因为李氏始祖李穆在吴阳定居时曾经种下三棵柏树,因此得名。

李穆,字贵和,号文庄。他出自大唐宗宝,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九代孙,原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钱山村,于南宋嘉定时中进士,十三世纪由闽入粤,先任龙川、后任石龙(今化州)县令。任职期满,归途经吴川入海,屡遭台、风海盗之害受阻,暂卜居吴阳。

其下有三子,故李穆手植三株柏树于傍潭,视其枯荣,决定去留。后三柏参天,枝繁叶茂,便了却归念,定居吴川西南之极浦。

李穆在南宋朝嘉定,即公元1208元年中进士,任石龙县(化州县前身)知县。公元1214年任期满,入吴川吴阳,第4代到三柏。原地无名,种上三棵柏树后,产生三柏李。

如今中山、黄坡、振文、樟铺等地有三柏李氏村子超过150条。三柏李今有32代人。加上平泽李、华山李在吴川人口超过18万人。按照吴川大约120万人,平均10个吴川人就有至少一个是三柏李吴川人。

自此,李氏在这里繁衍生息40代,历经800春秋,至目前人口达80万之众,人们称其后裔为三柏李氏。李穆则为之三柏李之开基祖。于是,每年二月十六日,岭南三柏李穆公商孙,聚在吴阳镇参加一年一度的三柏李氏文荘始祖祭祀活动。

扩展资料: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建于1937年,砖木瓦结构,上下两进,下进有木楼阁,中为天井,该神祠解放前曾是革命同志的联络站,本村也因此成为革命老区。解放初期乡农协会曾在此办公,后为村民学校,那津大队成立时为大队办事处。

时过七十余年,宗祠遭风雨袭损,鼠蚁所伤,已残破不堪,成为废墟。烈祖是发始之天,宗朝为报本之地,族无祠则子孙不知祖宗之本源,神祖也无所依存。故立祠朝宗恒念祖训,是弘扬祖德和睦宗亲,保存乡粹资治后人之举措,决定重建宗祠。

为实现众子孙多年之要求与愿望,在公元2011年初,经本房各村领导和知名人士商讨,决定重建宗祠并成立重建筹委会。公元2011年八月二十日午时重建动工,次年五月土建完工,后陆续装修,数月后竣工。

祠堂建于原址,基本按原模样而建,红砖水泥钢筋结构,宽约十二米,深约廿四米,坐北向南。公元2013年十一月廿四日卯时入火大吉。

百度百科—那津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