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河的主干与支流
蕲河发源于蕲北的四流山。据明·嘉靖《蕲州志》载:泗流山“在州北二百四十里,与英山接界。其水南注蕲春,西注英山,北注寿州霍山县,东注安徽太湖县。”据笔者考“北注寿州霍山县”其实有误,清·光绪《蕲州志》以作纠正,文日:“按此水北流入英山县,不注寿州霍山,寿州离蕲甚远”。(2009年重刊本第40页)泗流山主峰高814米,范围约2平方公里。主峰的顶端有一棵山楂树,当地群众形容它“根扒两省(鄂皖),叶落三县(蕲春、英山、太湖)。”证明泗流山之水只分三个县的方向流出。 封建统治时期,河堤失修,灾害频繁。两岸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清·光绪《蕲州志》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蕲州城堞通舟,仅麟、凤二山及熊化岭未淹;青、崇、大三乡数起蛟,漂流人畜无数。饥,菱、茭亦不可得,山间草根,树皮削食尽。”“光绪六年(1880年)夏,山水骤发,自崇居、青山至挂口,滨河田地悉没,房屋被淹,大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江水,山洪并患;居民流离失所。”又据民国三十二年《湖北年鉴》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水,蕲春一、二、三区四十四围悉遭冲毁,灾民约四万多人……”
面对天灾,蕲春历代子民利用蕲河丰富的水源条件,趋利避害,发展农牧业,不断加固河堤,开恳大片土地。在低凹地方围坝筑埂,抗御水淹;在平坦的地方,垦荒造田,分片治理;同时,在河道分段筑堰,建闸引水,满足滩圩农耕所需。素有“四十八围、七十二畈”之称的蕲春粮仓,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才逐步建起来的。明嘉靖《蕲州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民田三千三百四十四顷三十六亩三分”,折合334436.3亩。“嘉靖元年(1522年)户七千九百八十八,口六万八千零三十七”。也就是说,明朝时蕲河两岸人均有水田4.9亩,是现在人均面积的7.2倍。
临水而居,建设小集镇,是蕲春先民早期利用,开发蕲河的创举。据清·咸丰《蕲州志》载:“檀林河市,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张家塝市,在州北一百六十里,此一大市集也;望天畈市,在州北一百一十五里;漕河镇在州北五十里,此一大市集也。”还有白水畈、狮子口、株林河、黄城河、横车桥等主要支流上的重点集市,在志书上也早有记载。当时人们以小集镇为依托,建立手工作坊,发展商业贸易,开展物资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笔者孩提时代,曾经跟着父亲到漕河北十里的新铺街去卖苕粉,现在新铺街虽然荡然无存,但它当时的繁华热闹景象,仍然记忆犹新:那一里多长的石板街,宽不过一丈,只容得两辆手推花车相对而过,而街上的布店,土产收购店、肉铺、豆腐铺、杂货铺等几十家铺子生意红火。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其热闹情景不亚于当今漕河的农贸市场。当年的新铺街就是蕲河两岸繁荣集镇的缩影。 发展水运是开发蕲河的又一重要举措。在那农村还没有公路、汽车的年代,水运比人工肩挑背驼或用花车推,是最方便和最经济的。蕲河水运是当年蕲春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从蕲州至漕河,各种样式的帆船来来往往;从漕河至张塝,长蛇阵式的竹排或逆流而上,或顺水而下,就是这些帆船和竹排,将蕲春十里八乡的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去,又将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必须品运进来。
笔者的四叔曾是蕲春县排业运输合作社的一名职工。1953年春天,正当货物运输忙不过来的时候,他邀请我的父亲为他帮工,父亲带我去河里玩,那是我第一次乘竹排畅游蕲河,那年我12岁。记得天刚蒙蒙亮,我和叔、父就同排业合作社的伙计们一道,从西河驿出发,父亲拉纤,四叔撑篙,我坐在竹排上玩耍观光。经刘河、青石到张塝,来回历时三天。那竹排是用粗大的楠竹加工而成,烧黑的颜色如铸铁一般,前头高高翘起。下河后,每名排工根据能力大小,负责五至七个竹排。竹排用综绳首尾相连,排上囤满货物,多个竹排串成一里多长。
太阳落山了,排工们就选择平坦干净的沙滩,架起弓形窝棚往下来,坐在干净、清凉、松软的沙滩上,喝谷酒,吃肥肉,享受鼎罐蒸的饭菜,陪伴着月亮星星过夜,谈论着蕲河那些古老的传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蕲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裁弯取直”改河造田形成热潮。目的是缩短防洪河堤、扩大耕地面积,降低河床坡比,解决一河两岸冷浸田问题。据水利部门统计,仅蕲河干流及其支流株林河、孙冲河、白水河、檀林河,经裁弯取直缩短流程10.9公里。其中以干流磨石岭工程为最大。磨石岭位于张塝区和青石区交界处,蕲水北来为山嘴所阻而绕山行,形成45~100度的弯道,导至水流不畅,两岸农田冷浸低产。1976年12月~1978年4月,青石、张塝上民工一万多人,沿直线开控新河道,同时延伸上下河堤7公里。全部工程完成土方283.4万方,石方175.4万方,投资125万元。磨石岭工程缩短河道2.9公里,消除和改善冷浸田6500亩,利用弯道河床扩大耕地3400亩。像磨石岭这样裁弯取直的改河工程相继完工后,有效地改善了蕲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蕲艾与普通艾草的区别是生长环境不同,外观不同,化学成分不同。
一、生长环境不同
1、蕲艾:蕲艾产自湖北省蕲春县,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气温16.8度,适宜种植蕲艾。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主要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艾极易繁衍生长,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以潮湿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二、外观不同
1、蕲艾:蕲艾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厘米,宽1.5厘米,叶揉之常成棉絮状。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茎单生或少数,高50~120厘米。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三、化学成分不同
1、蕲艾:蕲艾中寒艾草精油有1.06%,蕲艾的总黄酮和侧柏酮的含量明星高于普通艾,蕲艾中还含有更多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能治病的化学物质。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中寒艾草精油只有0.54%,艾草中还有黄酮、鞣酸、有机酸类、微量元素、生物碱、蛋白质、纤维素及叶绿素等成分。
百度百科-蕲艾
百度百科-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