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什么作用
三个“第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谁能解释一下,黄帝外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书籍,怎么赞美它都不为过,它是中医的生物学,它指出了人体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经脉以及营气在经脉中是循环往复运行的。《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系统作了详细的介绍,但人体的其它部分基本不涉及,这应当是《黄帝内经》的创造者清楚地知道,只要经脉中没有瘀血堵塞,处于畅通状态,血液循环就能正常运行,人体系统也就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因而不需要了解其它部分。
《黄帝内经》中灵枢—经别中写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灵枢—经脉中写道:“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营气中写道:“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如果没有这本书,笔者估计再过1000年,人类也不知道人体系统哪里是最核心的部分,并且更无法正确地描述出人体核心部分中经脉的路径、营气的走向。由于创造者受制于当时的条件,不清楚经脉中产生瘀血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不是人体系统设计的缺陷,可能是有意设计成这样的,目的是不允许自然界的哺乳动物进化成不运动就可以维持其生命,并且如果不按照安排或设计的方式运动,最终就会走上灭绝的道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黄帝内经》的创造者没找到有效的能使人体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的方法,后来中医也一直没有做到,也就是使所有的经脉都能保持畅通,营气前进无阻碍,且能正常发挥作用,血液循环可以正常运行,每个细胞、组织和器官可以得到人体分配给它血液量,并发挥系统要求它发挥的功能。
此书主要阐述的是阴阳五行,也就是道家的思想,这里就要提到上古时期一个名人广成子。据说,这个广成子住在崆峒山,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在《封神演义》中,他是元始天尊的大弟子,位居昆仑十二金仙之首,按照道家的说法,他在黄帝时期就化身成太上老君来到凡间。
黄帝听闻他的大名后,立马到崆峒山拜见,想向他请教何如才能得“道”,此时的广成子已经一千二百多岁,结果被拒绝了,可见广成子不是一般的任性。
然而,黄帝并没有灰心,几个月后又过来了,这一次广成子被黄帝的诚心所打动,告诉他“道”的精髓,经过他的点拨,黄帝逐渐领悟了道的含义,虽然未能得道成仙,但也活了一百多岁。
《神仙传·广成子》一书中记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扩展资料
《黄帝外经》在西汉时已被史学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
《古代医籍考》上说:黄帝内、外经“犹《易》内外卦,《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及《韩非》内外诸说”,有内无外,即非全书。
1992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在《黄帝内经》条目下,也重新肯定:“《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内与外只是区别相对而言”。上述资料说明,至少在汉代《黄帝外经》已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