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的功效与作用_栀子花的药用价值
导读: 花的与专区,为您详细介绍花的与、栀子花、栀子花的药用价值、栀子花的副等,要更多栀子花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栀子花简介 栀子花 栀子花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花的药用价值 栀子花有毒吗 栀子花的食用方法 栀子花的副作用 栀子花的花语 栀子花的栀子花简介
栀子,属茜草科。栀子植株大多比较低矮,高1-2米,干灰色,小枝绿色。单叶对生或主枝三叶轮生,叶片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有短柄,长5~14厘米,顶端渐尖,稍钝头,叶片革质,表面翠绿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花单生枝顶或叶腋,有短梗,白色,大而芳香,花冠高脚碟状,一般呈六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
栀子花
栀子花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花的功效
1、泻火除烦:栀子花适于热扰心神。1外感热,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2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甚至谵语。
2、凉血解毒:栀子花常用于血分热毒证。1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2咽肿目赤,热毒疮疡,属实热的。
3、清利湿热:栀子花适用于肝胆及下焦湿热证。1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2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栀子花的作用
1、利胆退黄: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2、促进胰腺分泌:栀子去羟栀子甘有促进胰腺分泌并有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胆流量。
3、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栀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热功效,以生栀子的解热功效较强,熊果酸为栀子降温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显降低,故炒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减弱,焦栀子则没有。栀子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有抑制作用。
4、其他:
(1)镇静:栀子水煎液有镇静作用,炒焦、炒炭后镇静作用明显加强。
(2)降压:栀子水煎液有持久的降压作用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凝血:焦山栀有明显的凝血作用,可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
(4)抑制胃酸:生栀子水煎液对小鼠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炒焦后对胃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消除。
(5)泻下:去羟栀子甘、异栀子甘有泻下作用。
(6)加速愈合:栀子提取物制成软膏,可加速软组织愈合。
栀子花的药用价值
栀子性苦、寒、无毒;气微,味微酸而苦;入心、肝、肺、胃经。栀子花含黄酮类栀子素、果胶、鞣质、藏红花素等,根、叶、花皆可入药,有镇静、降压,抑菌、致泻、镇痛、抗炎,调节平滑肌,加速软组织的愈合等作用,有泻火除烦,消炎祛热,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
1、治感冒高烧:栀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鸭脚村二层皮60克,红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2、治痢疾:用栀子根同冰糖炖服,效果很好,连服7天见效。
3、治眼红肿痛:用栀子叶、菊花各9克,黄芩、龙胆、甘草各6克,用水煎服,连服15天,效果很好。
4、治烂疮:用栀子叶搾汁,抹在红肿的疮处,7—10天。
5、治胃脘痛:栀子7-9枚炒焦,加生姜适量,水煎服;栀子根30克、冰糖20克,炖服。
6、治鼻出血:栀子花焙乾,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吹入鼻腔,用消毒棉塞压。栀子花、槐树花各10克,水煎15分钟,代茶饮。
7、治高血压:用栀子叶泡茶喝,有降血压的作用。
8、治气管炎:栀子10克、鲜栀子根30克,水煎服。
9、治肺热咳嗽:将鸡蛋3个煮熟剥去外壳,再与栀子花30克共煮半小时,每日分3次食用;栀子花15克用白糖30克腌半天,每取少许,泡茶饮。
10、治疮疖红肿:栀子、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水煎、每日剂,分3次服用。
栀子花有毒吗
栀子花是完全没有毒的,它的花色浓郁芳香,经常被年轻男女作为佩戴襟花,香味胜过香水,因此也用来做香水。所以,栀子花不但没有毒性,而且可以净化空气,淡淡的清香很怡人,可以放心的种植在室内,放置在电脑桌上或者我是里面气氛也别美好,装饰效果更佳显著。
栀子花的食用方法
1、花茶
将花朵烘干后冲饮。方法是将花苞或初开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摊成薄层以文火或考箱烘干。烘干时要不时翻转以使受热均匀。烘干后放在密封的容器置于冰箱内冷藏。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2、腌制蜜饯
将花瓣以盐搓揉后以冷开水洗净、沥干以花瓣与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匀装在密封容器内腌制3天即可食用。
3、凉拌食法
先以盐渍通常将花瓣以盐搓揉后放入容器内食用前取出以白开水冲去盐分加入一些调味料如麻油等。余烫的时候为避免变色应尽量减少时间。将花朵投入热开水后迅速取出。装入盘内即食。也可依嗜好添加其它调味剂。
4、油炸
用面粉、蛋汁、清水调制成面糊以不能露出花瓣为宜。放进油锅中热炸至金**即可。
5、栀子蜂蜜汤
新鲜栀子花几朵,蜂蜜少许。加水煎汤服。本方源于《滇南本草》栀子花清泻肺热蜂蜜润肺燥。用于肺热或肺部燥热咳嗽或咯血。
栀子花的副作用
该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花的花语
坚强、永恒的爱、一生的守候。
栀子花的
1、喜酸土
土壤、水肥含碱,均使植株不能吸收铁元素,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使枝枯,叶焦,甚至死亡。要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如将松树锯末沤透拌入土壤中,使用效果也很良好。
2、喜阴凉
切忌烈日暴晒,但往往有的人误认为栀子花要求全阴,以致在栽培上造成失误,实际上在注意培养其阴凉环境的同时,要保持全日60%的光照,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求。
3、喜湿
空气湿度如低于70%,就会花芽分化和花蕾的成长,但过湿又会引起根烂枝枯,叶黄脱落的现象。除正常浇水外,应经常用清水喷洒叶面及附近地面,适当增加空气湿度。
4、喜肥
宜施沤熟的豆饼、麻酱渣、花生麸等肥料,发酵腐熟后可呈酸性,但必须薄肥多施,切忌浓肥、生肥,冬眠期不施肥。种植不足三年的,切忌施人粪尿。施氮肥过多会造成枝粗、叶大、浓绿,但不开花。缺磷钾肥时也会出现不开花或花蕾枯萎脱落现象。
5、喜温
生长期18~22℃,越冬期5~10℃,低于-10℃则易受冻。
6、适时修剪
栀子萌芽力强,容易枝杈重叠,密不通风,营养分散。正形时应根据树形选留三个主枝,要求随时剪除根蘖萌出的其他枝条。花谢后枝条要及时截短,促使在剪口下萌发新枝。当新枝长出三节后进行摘心,以免盲目生长。
以上就是一些栀子花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频道。
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栀子花开、栀子花花语、栀子花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栀子的别名 5 栀子的处方用名 6 来源 7 原植物形态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生药性状 11 栀子的炮制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 11.1.2 炒栀子 11.1.3 焦栀子 11.1.4 栀子炭 11.2 成品性状 11.3 炮制作用 11.4 炮制研究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1.4.3 工艺研究 11.5 贮存方法 12 性味归经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5.6.4 测定法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5.7.1.2 炒栀子 15.7.1.2.1 含量测定 15.7.1.2.2 鉴别、检查 15.7.2 性味与归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15.7.4 用法与用量 15.7.5 贮藏 15.8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栀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栀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栀子 * 栀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ī zǐ
2 英文参考cape ja *** in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pe ja *** ine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ARDENIAE FRUCT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Garden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pe ja *** ine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栀子
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栀子。是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焦栀子表面焦**[1]。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栀子的别名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5 栀子的处方用名栀子、山栀、黄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1]。
6 来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7 原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8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9 采收与初加工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10 生药性状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1 栀子的炮制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1.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1.1.1 栀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11.1.2 炒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取出晾凉[1]。
11.1.3 焦栀子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1]。
11.1.4 栀子炭取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11.2 成品性状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种子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炒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
焦栀子表面焦**[1]。
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11.3 炮制作用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1.4 炮制研究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栀子苷(gardenoside)、山栀子苷(shanzhiside)、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11.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栀子仁中,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栀子和
焦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栀子比炒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采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1.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栀子与焦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1.4.3 工艺研究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栀子、焦桅子、烘栀子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炮制后,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1.5 贮存方法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2 性味归经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3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栀子与焦栀子功用相似,炒栀子比焦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4 栀子的化学成分含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栀子新甙(gardoside)、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5 栀子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栀子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15.2 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15.3 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15.4 鉴别(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直径14~34μm,长约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μm,长约至110μ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pm,长至230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不得过8.5%(附录ⅨH第一法)。
15.5.2 总灰分不得过6.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5.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15.7 栀子饮片 15.7.1 炮制 15.7.1.1 栀子除去杂质,碾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气微,味微酸而苦。
15.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5.7.1.2 炒栀子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15.7.1.2.1 含量测定同药材,药材含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5.7.1.2.2 鉴别、检查同药材。
15.7.2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5.7.3 功能与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5.7.4 用法与用量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5.7.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15.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