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属于文章的体裁吗
1. 文言文算体裁吗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艺术反映现实的多样性以及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提出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裁,是指诗文的文风辞藻。
1.指诗文的结构及文风词藻。
2. 文学的样式。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如诗、小说、散文、戏剧等。
3. 指字体结构。
4. 体制。
5. 风度姿态;风格。
2. 文言文的体裁是什么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
3. 伯牙绝弦文言文 属于什么体裁《伯牙绝弦》文言文 应该属于杂记
古代文言文体裁集锦 :
(一)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 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多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 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
(九)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送东阳马生序》
(十)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留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杂记。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类文体。
(十三)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
《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十四)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
4. 文言文体裁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
5. 古文体裁有多少种古文体裁有论辨、序跋、奏议、书说(shuì)、赠序、诏令、传(zhuà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1、论辨类就是论说文,包括哲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认为论文集(通常都以政治为主)。
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论辨类或者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论):或者是辨别事理的是非,驳斥别人的言论(辨)。
举例来说,《淮南子》是论,而《论衡》则是辨;《过秦论》是论,而《神灭论》则是辨。2、序跋类是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序言或后序。
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
有人认为《庄子·天下》篇就是《庄子》的序。至於《淮南子·要略》篇,《论衡·自纪》篇,《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更显然都是序言,它们都是在书的后面。
《说文解字》的叙也在后面。后来像萧统《文选》等书,序文才移到前面。
3、奏议类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包括《文心雕龙》所说的章表、奏启、议对三类。此外还有疏、上书、封事。
疏的本意是条陈(逐条陈说),封事是预防泄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对策(简称策),是奏议的一个附类。
这是应举时由皇帝出题目,写在简上,叫做策问;应举者按题陈述自己的意见,叫做对策。汉代晁错、董仲舒都以对策著名。
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书指一般的书信,说大多是游士说别国人君的言词。
5、赠序类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
到了唐初,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做“序”。韩愈所作的赠序最多,也被认为最好。
6、诏令类是皇帝对臣下的书信。诏令和奏议本来都是书信,但因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被认为与一般人不同,所以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叫奏议,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叫诏令。
皇帝下达的文书还有“制”“诰”等。檄(xí),是诏令的一个附类。
它被用来晓谕、或者用来声讨罪恶。檄,不一定是皇帝发出的;有时候,也可能是敌国互相声讨,或者是所谓“讨贼”。
由於封建社会很少正义战争,互相攻击的人往往是一丘之貉,所谓檄就往往是强词夺理,或者是捏造事实。7、传状类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是记述死者的事迹。
传指传记,状指行状。传来源於《史记》《汉书》。
拿《史记》来说,《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都应该属於传。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等,可归入传状一类。
8、碑志类包括碑铭和墓志铭。碑铭的范围颇广。
有封禅和纪功的刻文,例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固《封燕然山铭》,韩愈《平淮西碑》等。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例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此外还有墓碑,这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最后有铭(韵语)。封建时代大官的墓碑是树立在墓前道路(神道)上的,所以叫做神道碑,官阶低的则树立墓碣。
此外还有一种墓表,无论死者入仕与否都可以树立。墓表也是立在神道上的,所以又称为神道表。
墓表一般没有铭(韵语)。墓志铭(墓志)也是纪载死者生前事迹的,前有志,后有铭。
它一般是两块方石,一底一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某朝某官某人墓志),安葬时埋在墓圹里,据说是防备陵谷变迁,以便后人辨认的,所以后来又称为埋铭、圹铭、圹志等。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
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刻石的如柳宗元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不刻石的如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杂记文的特点是叙事,但唐宋古文家的杂记往往是叙中夹论;像苏辙的《快哉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是议论多於记事。10、箴铭类是用於规戒的文章,大多是用来戒勉自己的。
刘禹锡的《陋室铭》属於这一类。11、颂赞类是用於颂赞的文章,一般是对别人的歌颂和赞扬。
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属於这一类。12、辞赋类近似於长诗,可以抒情,可以咏物。
本书第十二单元将有专文讨论。13、哀祭类包括哀辞和祭文。
二者都是哀吊死者的文章,但祭文则是设祭时拿来宣读的。百度百科-古文体。
6. 古文体裁有多少种古文,文言文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 *** 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
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
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
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
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
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
文言文对文章的理解
相对于现代白话文来讲,文言文和古文是一回事.这个问题不必深究,从字面上讲,文言文是那种文绉绉的很拽的语言文字.古文就是古代的语言文字.但话说回来,在古代,也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另外“古”也是个模糊概念,先秦相...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1. “文章”在古文中的意思
“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 “纹”。《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
“文”即“纹”,指“纹路”、“纹样”。“章”本指“屏蔽”,转指“外表”。“文章”原义指“有纹样的表面”,诸如服装上绣绘的龙凤图样、皮肤上针刺的花卉图案,等等。即其原义是指直接构成视觉形象的图样。
2.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3. 读了 促织这篇文言文,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写一篇作文促织既蟋蟀,文章中的促织是为满足宫中之乐的玩物,平民百姓为了促织引发了一桩桩的惨案,其中文章主要围绕促织记述发生在主人公成名身上的一场悲剧。
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短短几句话便交代清楚了当时的背景,为下 *** 铺垫。第二段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成名——因无法上缴合格的促织给官员玩乐而遭遇苦难。整个过程作者也是点到即止,不多加修饰。读者读到这里亦可看出朝廷官员的骄横无礼,在悲愤之余作者再讲述了一下的故事。三四段写成名一家占卜得到促织,解救了全家的苦难,为成名带来了新的希望。五至八段为故事的 *** 和结尾,其中成名一家对促织的得失而引发的情感起伏和故事的曲折发展为文章增添了戏剧性的亮点。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之子投井自杀的悲剧映射出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表现出了促织的神奇,为下文成子化为促织做铺垫。文中对小促织有别于其他促织的地方作了详细的描写,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另读者恍然大悟,曲折的发展历程与神奇色彩使读者感触至深。
整个故事都在记述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在蛮横的官僚主义下的一场悲喜剧,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朴实逼真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描写,还有文章最后作者自己的所想所感,无一不触动读者的心弦。看似是蒙蔽在官僚主义下的一场闹剧,实质反映出的是当时社会的本质。作者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中看整个社会,各种丑恶、污秽在文章中无所遁形,朝廷官员的骄固对百姓迫害之深,这篇文章无疑是给与了荒*残暴的封建统治者一个有力的抨击。作者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希望过上平等、恬淡生活的憧憬寄托在这篇文章中,读完这篇文章,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珍惜现时的生活。
4. 对文言文的认识写作文美使人感受到一种情感、思想、智慧的愉悦、满足和升华,使心灵变得更美好开阔,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道德等.如200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则简答题:阅读《宋史·文天祥传》选段,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这道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过零丁洋》和《谈骨气》两篇课文,从舍生取义的角度来谈文天祥亲自率领军队抗元,失败被俘后坚决拒绝投降元朝的铮铮铁骨;亦可谈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许国出使元朝,后奋战不息,最终以死报国,重于泰山,“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而赢得中华子孙的敬仰.学生从这悲壮的美中可受到震撼,体验到强烈的情感节操的感染和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世代传承.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与思辨的阅读近来颇为流行,它对初中生的思想认识、综合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2002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卷中要求学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并辨析:(《爱莲说》)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在现实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我个人认为:“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对立的观点实质归结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要的,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环境是次要的,在一定条件下亦起相应的作用.人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会在成长中(一般情况下)表现得更优秀;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出淤泥而不染”,即改造环境,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磨炼得更坚韧,另一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被环境影响改变.这就表明人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具备优良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学习科学文化诸多方面的知识,如此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有用人材.实践证明:竞争的实质,归结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优秀人才综合素质的养成教育,广大师生难道还不能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豹吗? 重视文言文阅读中简述题的能力测试趋向,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与诸多能力,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一切必须都是为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长为与时俱进的人材,对他们的教育与影响将是终身的.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有新的发展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5. 文言文的理解一、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6. 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他把我国五千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来。我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从《尚书》一直到清代文学,就可以感受到这些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多少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高中时期学习文言文,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2)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熏陶语感。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他们的灵魂,用文言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
不断地走过、不断地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
我们经过诗文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这里的诗词指的是古典诗词,如此量化积累,就是语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气质的形成。
这些恐怕是单纯学习白话诗文所不可替代的。 (3)学习文言文,有利于促进道德回归。
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它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文言流传下来很多有价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因此,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其中包含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当前重新树立个人责任与美德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与功能。
我们当代学生所普遍缺少的很多有关修身、治家、睦亲、就业、交际等道理在古代经典名著中都有发人深思的论述。例如,《中庸》里对人与人交往中所讲究的“诚”有这样的论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再如道德操守,古人对这方面的强调提高到了及至,甚至把道德看得比生命还宝贵。
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些道德观念固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人格。(4)学好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闪耀着一群璀璨的巨星,他们是鲁迅、胡适、梁实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语堂、张爱玲等等,他们光华四射,文采灼灼。他们灵动地驾驭白话,筑起白话汉语的华彩篇章。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再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文教育的血脉。
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的人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使他们难以达到文言所表现出来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的境界。因此,在少年时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文言文,有利于提高白话文的写作水平。
2001年高考南京13中学学生蒋昕捷写出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明证。文章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立意深邃,且通篇采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才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受到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
事后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蒋昕捷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平时喜欢诵读古典名著。“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与文言失去了联系的人,必然由于古汉语底蕴不足而使文章变得冗长、直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7. 如何学好语文的阅读理解和文言文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