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腰椎病变强直性脊柱痛的越来越厉害了,御孝堂强直性脊柱贴怎么样呀?管用不?
一、强直性脊柱炎贴膏药好用不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是以关节的疼痛为主,如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活动受限、脊柱畸形或强直,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而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局部治疗,理疗,体操锻练,手术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关键,药物治疗可较快地控制病人的症状,消除炎症,缓解病情,使病人能更好地进行运动锻炼。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阿米替林等。然而,不管病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早治疗对于疾病的预后会比较理想的。
那么,强直性脊柱炎贴膏药好用吗?其实,贴膏药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独特的中医外治疗法,通过贴于病者体表或患部,借体表对药物的吸收和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活血化淤,生肌止痛,通经走洛,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各种治疗作用目的。贴膏药的治疗方式应用较为安全有效,一般来说,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可作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手段。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贴膏药,并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二、3款食疗方让你摆脱脊柱炎
1、 蹄筋汤
原料:蹄筋(鹿筋、牛筋、猪筋任选)80克,鸡血藤50克,大枣6枚,盐少许。
主治:风湿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制法:将蹄筋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用开水浸泡4小时后再用清水洗净,便可与上述药物一起放入砂锅内,加开水两碗半煎煮,煮沸之后改用中火煮到仅剩半碗水,加盐调味。
用法:每日1次,随餐食用,孕妇禁用。
2、川乌粥
原料:生川乌3-5克,大米50克,姜汁10滴,蜂蜜适量。
主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手足四肢不遂,疼痛不能举。
制法:先将川乌头捣烂研成细末,煮沸米粥之后加入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煮,煮熟后加入姜汁、蜂蜜,搅匀后再煮片刻即可。
用法:早晚各服用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附片蒸羊肉
原料:制附片30克,鲜羊肉腿1000克,肉清汤250毫升,料酒15克,葱节和姜片6克,胡椒粉0.6克,味精0.6克,盐1.5克,熟猪油30克。
主治:适用于阳虚身寒之寒痹,关节剧痛,畏寒肢冷,手足拘挛等症。
制法:先将羊肉煮熟后捞出,切成2.5cm见方的肉块,将制附片洗净,与羊肉一同放入大碗中,并放入料酒、熟猪油、葱节、姜片、肉清汤、隔水蒸3个小时即可食用。
用法:食用是可以撒上葱花、味精、胡椒粉,随餐适量食用。
三、强直性脊柱炎发作的典型症状
(1)腰痛、腰僵3个月以上,经休息不能缓解。
(2)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无明显外伤史、扭伤史。
(3)反复发作的膝关节或踝关节肿痛,关节积液,无明显外伤史、感染史。
(4)反复发作的跟骨结节肿痛或足跟痛。
(5)反复发作的虹膜炎。
(6)无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无外伤史的胸部疼痛及束带感,胸廓活动受限。
(7)脊柱疼痛、僵硬感、甚至活动功能受限,无明显外伤史、扭伤史。
(8)双侧臀部及髋关节疼痛,无明显外伤史及劳损史。
(9)突然发生的脊柱及四肢大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务必早期发现症状时就去正规医院检查,确诊后采取针对性治疗。
关节炎单方验方
一、单方
单方1:
组成鲜嫩桑枝30g。
主治湿痹。
用法 用白酒将桑技炒后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治宜除湿通络。桑枝苦、平,人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等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肌肤风痒。
单方2:
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将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妇忌服。
方解因气虚风寒湿邪侵入血脉肌体,症见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项背拘紧,治宜益气和营,祛风利湿。虎杖苦、平,有祛风,利湿,破瘀,通络等功效,治风湿筋骨疼痛。
单方3:
组成独活20g。
主治风痹。
用法用水煎服。
访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关节疼痛,
痛无定处。治宜祛风散寒利湿。独活辛、苦、温,人肾、膀胱经,有祛风,渗湿,散寒止痛等功效。
单方4:
组成*羊霍250g。
主治肾痹。
用法将*羊霍切细后,用白酒泡浸7天,适量服。
方解因房事过度伤肾,症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挛曲,腰痛遗精。治宜益肾祛邪。*羊藿辛、甘、温,人肝肾经,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作用,治风湿痹痛,四肢不红,腰膝无力等。
单方5:
组成柳枝2g。
主治湿痹。
用法将柳枝研细加酌量茶叶,泡汤代茶饮。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重着,肌肤顽麻,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阴雨发作,治宜除湿,祛风逐寒。柳枝苦、寒,太阳明、厥阴经,有祛风利水,止痛消肿等功效。治风湿痹痛,气血凝滞等症。
单方6:
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将白芥子、生姜同研细末贴于痛处。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经络,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痛减,治宜温经散寒。白芥子辛、温,人肺胃经,有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风不语,四肢痹痛麻木,跌扑肿痛等症。
单方7:
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将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剂量适度。
方解因风寒湿侵入关节,经络症见关节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风散寒。木瓜根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湿舒筋等功效治湿痹、痛痹。
单方8:
组成丝瓜络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将丝瓜络用火炼焦,研细末,加红糖冲服,1次3g。
方解因风寒湿邪侵袭于筋,症见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治宜通经活络。丝瓜络甘、平,有通经络,清热化痰等功效。
单方9:
组成透骨草60g。
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新鲜透骨草捣烂成泥状敷于患处。
方解因风湿侵袭经络关节,症见关节疼痛,遇天气变化更剧,治宜祛风除湿。透骨草辛、温,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验方
1.熄风通络汤
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当归尾12g,蚕砂10g,豨莶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湖南省中医研究院欧阳清研究员(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泻下蠲痹汤
组成 猪苓6g,黄芩15g,广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条,黄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黄
15g,全蝎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
主治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色酱黄,苔黄,脉沉有力,形体壮实,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江西中医学院伍炳彩教授(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灵方
组成桂枝10g,麻黄10g,白芍15g,防风15g,制川乌12g,知母12g,白术15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制马钱子0.6g,蕲蛇10g,全蝎6g,川断20g,黄精15g。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及补肝肾。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及颈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陈纪藩(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乌蛇祛湿汤
组成破故纸5g,巴戟天5g,乌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龙肉6g。酒当归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节菖蒲5g,桑螵蛸6g,生银杏10枚(连皮打),炙甘草5g,虎骨胶3g(另烊兑服现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风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周身关节肿痛,发热,十指及肘部拘挛不伸,于阴雨时发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间遗尿,苔白腻,脉沉滑。
来源施今墨(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汤
组成苍术10g,漏芦10g,鸡血藤10g,矮地茶10g,汉防已10g,寻骨风10g。
功效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主治风湿之邪所致之关节疼痛。
加减热痹加黄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热,口苦口渴,便结尿黄者,加金银花、连翘、石膏;风寒湿痹加独活、防风、桂枝、姜黄;下肢疼痛加牛膝。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张海青副教授(中国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汤
组成桂枝3g,赤芍12g,威灵仙12g,忍冬藤15g,络石藤15g,生苡仁15g,乌梢蛇9g,泽兰叶12g,陈
皮4.5g,川牛膝9g,红花4.5g。
功效祛风清热,化湿通络。
主治风湿热。症见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酸楚,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细弦。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黄文东教授(黄荣宗等.名医妙方精华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风养血通络汤
组成秦艽15g,羌独活各10g,白芷10g,防风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蚕10g,地龙15g,生
石膏50g,黄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风清热,养血通络。
主治风痹,身痛走窜不定,或肉抽瘈;中风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兼头痛、颈强,咽干口燥,恶风自汗脉滑或弦数,属血虚内热、风邪外袭者。
加减风邪不重减二活;内热不重去石膏;腑气不通加生大黄、瓜蒌;痰湿重者加半夏、苍术、胆星;气虚加黄芪;抽搐瘈疭加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来源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锅内,慢火焙干,切勿焙焦),川续断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苍术6g,公丁香6g,母丁香6g,党参6g。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通血脉和营卫,除风寒湿痹,解挛缩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养,或产后血虚,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侵袭,痹阻脉络所致的肢体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挛缩抽风,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药共焙干后,与黑木耳研极细末。注意:木耳冷却两小时就得辗轧,时间稍长,即回潮不易轧细。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许为引,白水送下。不饮酒者,也可不用酒。
来源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原明忠主任医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热痹汤Ⅱ号
组成当归12~15g,黄条9g,连翘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风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风宣湿,化痰消瘀。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强硬变形,张口不利,或伴四肢关节肿痛,舌苔淡薄微腻,脉象弦细涩。
加减寒邪偏盛加用川乌、草乌等大辛大热之品以祛内在之汉寒病冷;热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凉乏味以清络中之热;风胜游走合用白企、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肢体肿而且胀者加人积壳、川朴等理气宣痹;久痹正虚者加人归蔑或地黄之类以补气血、养肝肾。此外,还应根据病变部位配合引经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黄;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钻地风;周身关节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络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服2次,首剂煎煮时间不少于45分钟。
来源南京中医学院内科汪履秋教授(中国中医药报.1991,7:26)。
10.痹痛宁
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细辛5g,羌活10g,独活10g,防己15g,生黄芪30g,当归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广地龙10g,蜈蚣3条,乌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风胜湿,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通痹止痛,补益气血,强筋壮骨。
主治肢体肌肉关节冷痛,关节肿胀或变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具体病情,服2~6个疗程。
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谢海州主任医师(李宝顺.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鸡血藤汤
组成鸡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风藤30g,络石藤30g,伸筋草30g,丝瓜络15g,忍冬胶30g,
甘草5g。
功效养血祛风,除湿宣痹,通络止痛。
主治血虚风湿,肢节疼痛,游走不定,筋脉挛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筋脉损伤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来源成都中医学院陈恒教授(卢祥之.名医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虚痹证汤
组成黄芪、威灵仙、寻骨风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细辛6~9g,大枣7枚,生姜、炙甘草各6g。
功效补虚温中,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主治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应用西药致胃气明显受损,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纳诸种西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减血虚,加当归10g;寒痛,加制川、草乌各6g,熟附片10g,麻黄8g;热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龙、石膏各30g;湿重,加苡仁15g,苍白术各10g;关节变形,肌肉萎缩,加千年健、老鹳草、豨莶草各30g;顽痹加全蝎、僵蚕10g,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