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关于苏轼和林黛玉、杜丽娘以及崔莺莺的问题

桃子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11#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林黛玉西厢记

苏辙说:“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其文风为之一变,变在何处?那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旷达”,可以说,这就是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总体特色。

苏轼词的创作起步较晚,二十九岁时始试词笔。他在黄州时期所写的词,当在六十以内,虽数量不多,但这正是黄州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这期间产生了许多代表作。如《卜算子》(缺月桂疏桐)、《念奴娇》(大江东去)、《满江红》(江汉西来)等等。他自己在《与陈季常书》中说:“日近亲阙甚多,篇篇皆奇。”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把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吟啸徐行”、“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是苏轼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组合形象,其实也正是他旷达心胸的写照。体现了一个在风雨中吟啸自若的潇洒形象,这个形象既不同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也不同于那“独钓寒江雪”的孤翁柳宗元。东坡心里有极度的痛苦,他要制约、排遣。通过旷达的制约手段,加强充实自我的精神境界。果然,人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的情况下,忍逢斜阳相迎,实在是可喜,因这正如雪中送炭一般。

东坡不为晚晴的出现而高兴,既不以风雨为忧,亦不以风雨为喜,旷达地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无也情。”风雨和晚晴都成为过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恰到好处地表明了东坡对坎坷人生的态度。

苏轼的黄州词也颇具豪放性格。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起句就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广阔无垠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奠定了全诗的豪放基调;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有音响、色彩、势态、气象阔大,笔力飞动,确实是历代豪放词中少有的气魄。

苏轼在黄州创作诗三百三十多首,占现存苏轼诗二千六百九十余首的八分之一,有大量名篇亦在历代选注家所选之列。

苏轼在黄州期间,比较多地留意自然小景、农村风物。如《东坡》、《南棠》等。这里以《南棠》之五为例:

扫地焚香闭阁眼,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这首小诗恰到好处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体,节奏清新明快,极易激起读者的联想,仿佛自己融进了诗中的画面。此时的作者,早已超脱来自各方面的纷扰,将自己真正融入到诗中的美景,正好读者所感受到的,这又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意境。

苏轼被贬后,心中必然产生不满情绪,因此他在谪居期间也写下了一些发表人生感叹,而又颇带愤世嫉俗之感的诗篇,从这些诗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苏轼的饱经患难。例如苏轼在其妾朝云生遁儿后,作的一首《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看似游戏文字,实际却容纳了作者对世道的感慨。诗的一二句很清晰地讲明了作者的遭遇,原本是可作辅弼之臣的奇才,到头来确为聪明所误,一生坎坷,谪居黄州,他的心里是无论如何也平衡不了的,作者希望孩儿愚鲁,这样才能顺利得到高官厚禄。其实作者心里并不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儿愚鲁,但是许多聪明的志士屡遭贬弃,为形势所迫,作者许下了一个非自己心愿的心愿。其中就饱含了对社会昏暗的批判,对官场混乱的悲愤,这道出了许多同苏轼一样遭遇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四月一日告别了四年又两个月的黄州。在黄州谪居的这段日子里,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山水之间,足迹遍及鄂东大地,亲身体验了艰苦的人生,此时苏轼的心,只能够用他的一首《别黄州》来说透:“病疮老马不任鞿 ,犹向君王得敝帷。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长腰尚载撑肠未,阔领先裁盖瘿衣。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他的心田积蓄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失落与孤独、忧伤和绝望,正是这种带泪情感促使他创作,以此来解脱心理的压抑,他自喻“病疮老马”,一生理想是救世,但终失败,谪居,却又依恋先前的与百姓的情谊,越是惜别,他就越爱黄州,想到今后不免“投老江湖”,重回黄州,于是就有了诗中的肺腑之言。

总之,这是苏轼黄州生涯的一个自我总结,其中的酸甜苦辣是任何一个局外人都不能体会到的。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永不败落的主题,也是从古到今点缀文学的一曲优美的歌。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的叛逆爱情,成为元明清时代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但她们对爱情的传递和追求的历程各有异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爱情历程

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爱情内涵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都具有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爱情的共性;但表现出来的爱情内涵却又有别。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西厢记》中,最主要的矛盾发生在崔莺莺和崔老夫人之间。崔老夫人要女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甚至要红娘“行监坐守”,使礼教的枷锁牢固的禁锢女儿的身心。崔老夫人如此处心积虑,用封建礼教调教好女儿,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封建宗法制的“父母之命”,把崔莺莺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望族,以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

品读《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黛引《西厢记》曲词起冲突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目中,重点写了三件事:林黛玉起相思,贾宝玉引《西厢记》曲词引发的冲突,以及后续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误会。

这里,我们主要看前两件。

潇湘馆,林黛玉春困发幽情,对贾宝玉起相思。

巧的是,林黛玉思念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刚赶上,来看望她。

一般剧情的发展是,宝黛二人马上要,卿卿我我,互相诉不完的衷肠。

《红楼梦》的精彩之处,正是突破了一般剧情的发展。

其结果就是,一对小情侣互诉衷肠的美好画面,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冲突。

宝黛二人,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好端端地谈个恋爱呢?

要理解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我们还是看书中的情节。

原本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前有过一起偷看《西厢记》的共同经历,可以说,二人彼此对对方的心意和感情,都已经直接挑明。

两个小年轻男女,也算是正式谈恋爱了。

这不,二人你来我往,走动频繁,也很随意。

在这个阶段,《西厢记》一书,更多时候,像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间的媒介,类似于红娘在张生和崔莺莺之间,所起的作用。

这一天,意思懒懒、无精打采的贾宝玉,又不在状态了,他想睡觉,袭人怕他太闷。

贾宝玉就信步出门,随便走走,就顺脚又来到了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正当贾宝玉把脸贴在纱窗上往里面看时,忽然听到一句细细长长的叹息声,和一句熟悉的语句: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一听到这句话,贾宝玉的反应是什么呢?立即“不觉心内痒将起来”。

听完林黛玉的话,贾宝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看看林黛玉那句话的出处,便会得知。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崔莺莺在与张生和韵酬诗后,开始对张生生情,继而朝思暮想,情意绵绵。

崔莺莺在对张生思念地魂不守舍的情况下,自言自语,其中便有这么一句话。

崔莺莺当时这话,是表达她因为太过于思念张生,以至于每天都是想着这些情思,昏昏地睡的状态。

林黛玉又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一起读过《西厢记》的贾宝玉,岂非心知肚明?

听到自己的恋爱对象,每天里躺在床上昏睡,一个劲地思念着自己,贾宝玉的心里,又怎么会不欣喜,不“痒将起来”呢?

贾宝玉先是在窗外,情不自禁就笑问林黛玉,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

然后,贾宝玉就走进林黛玉的卧室,要伸手去扳,因为不好意思而装睡着的、林黛玉的身子。

只是贾宝玉一进屋,便惊动了林黛玉的奶娘和婆子,以及贴身丫鬟紫鹃。

装睡不成的林黛玉,就索性起床了。贾宝玉看林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整个人都痴了。

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让紫鹃是先给宝玉沏茶,还是先给黛玉舀水洗漱的问题而玩笑争执。

贾宝玉在听到紫鹃要先给自己沏茶后,欣喜之下,他对着林黛玉,也说了一句《西厢记》的曲词。

———“好丫头!‘ 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贾宝玉本是赞赏紫鹃,但林黛玉听罢,登时急哭了,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贾宝玉,还准备往外走,要去告发贾宝玉。

我们初看到此处,看到林黛玉如此之大的反应,还真以为林黛玉是真生气了,真的要去告发贾宝玉呢。

等我们看到后面林黛玉的内心独白,才明白,原来当时只是林黛玉的一时气话。

但是,我们还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林黛玉听到贾宝玉那句话后,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应呢?

贾宝玉那句话,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当时张生在普救寺住持处,看到崔莺莺的丫鬟红娘的举止端庄、行事干练后,在心里发了一通感叹,其中有就这一句。

贾宝玉自比张生,将紫鹃比作红娘,将林黛玉比作崔莺莺,那句话明面上是夸赞紫鹃,实质上是在向林黛玉表白爱意。

林黛玉也熟知《西厢记》,听到贾宝玉如此直白露骨的一句表白,林黛玉过于敏感的性格,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再说了,虽说林黛玉年龄还小,但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才女一枚,对于如此露骨的言语,当然第一反应,是觉得粗鄙不堪了。

外加上过于敏感的性格和心理,她又哪里会经得住如此的“混账话”呢?

其实,如果我们全然了解了林黛玉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当时对贾宝玉的生气,并非是真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生气。

毕竟,恋爱的对象,如此直截了当地向自己表白,那一定是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

试问,哪个女孩子,面临那样的情况,心里会不高兴呢?

只是,意思虽是那个意思,但也要看表达的方式,遣词用句的方式。

就像薛蟠,那个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在贾宝玉面前,可真是一个粗俗不堪的下里巴人。

可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情况却又似薛蟠了,人家是才女,诗社文采正数第一,贾宝玉是倒数第一。

薛蟠在贾宝玉面前,说粗俗的言语,贾宝玉不会觉得有什么妨碍,毕竟,他没有林黛玉的那样的敏感心理。

但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说那种话,虽说至少比薛蟠的言辞,会文雅一些,但对才女林黛玉来说,那一样属于粗鄙的范畴,谁让人家才女标准高呢!

再者说,贾宝玉说那句话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林黛玉的心理感受,不仅仅因为她过于敏感的缘故,人家女孩子听到那种露骨的表白,为保矜持,也是会害羞、不好意思的吧。

只是在当时那种突发、限定情景下,贾宝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而然地脱口表达出来,也不由他去考虑那么多。

很多人都觉得林黛玉小气,爱生气,耍小性子,动不动就哭之类的性格特点,很不招人喜欢。

但我们也应理解到,很多时候,林黛玉之所以那样,一是因为确实自尊心强,心理敏感脆弱。

而更多时候,则是因为贾宝玉虽引林黛玉为知己,但是他并不了解林黛玉,他没办法反过来做林黛玉的知己。

林黛玉的苦恼,也在这里。

她喜欢贾宝玉,她也知道贾宝玉也很喜欢她,但是她没法让贾宝玉深入她的心境,更没法让贾宝玉与她的心理感受和她对事物的认知,保持一致。

贾宝玉从小养尊处优,他不能体会林黛玉寄人篱下的那种独特思想。

贾宝玉只是时时、事事让着林黛玉,他却不能与林黛玉进行对等的、知心的交流。

二人成长环境,大多时候虽一样,都生活在贾府和大观园;二人的心理感受差异,却截然不同。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就是因为这种大相径庭的心理和想法差异的存在,二人之间的相处,才充满了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等。

宝黛二人之间的故事,也因为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的无法消除,才有了千回百转、牵动人心的强大引力。

关于苏轼和林黛玉、杜丽娘以及崔莺莺的问题

此处,也正因为宝黛二人,有着对《西厢记》曲词的非议,才产生了接下来节外生枝的误会冲突。

从而,更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加剧发展,才最终给“黛玉葬花”这个高潮情节,提供了充分的燃料和动力支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