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义的真实含义和《水浒传》中的“义”,有哪些不同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梁山义气

一、三次“义释”背后的真相

义的真实含义和《水浒传》中的“义”,有哪些不同点?

《水浒传》里曾出现过三次“义释”:朱仝义释宋公明、锦毛虎义释宋江、宋公明义释双枪将。我们分别来看这些“以释”背后到底说明了说明?

宋江犯下人命案后,知县派朱仝、雷横两个都头去宋家村追捕宋江。知县也是在压力之下迫不得已做出此举,其实是有心向着宋江。

朱仝平时和宋江最要好,县衙里人尽皆知,知县派他去追捕,用意更明显。

朱仝果然没有辜负好哥们儿,找到宋江后让他赶紧跑路,这边的事情由他负责打理。宋江得以逍遥法外,可怜的唐牛儿来顶包,被流配了。

朱仝做这些事情只想的是怎样为宋江好,置法度于不顾,更对无辜者没有丝毫怜悯,他所崇尚的“义”只是为自己的朋友好。

后来好友雷横犯事后,他也不惜自己犯下渎职罪,“义释”了朋友。只是雷横和宋江这两个朋友更像是农夫救下的“蛇”,反倒合伙赚他上梁山落草,让他失去了清白做人的资格。这就是朱仝为自己的“义”所食的苦果。

而当土匪头子锦毛虎燕顺听说抓住的人是宋江后,立马态度大变,纳头便拜,还说了一番肉麻拍马屁的话,宋江不但没有被做成心肝醒酒汤,还得到土匪们的十分礼遇,这都是宋江平时在江湖上积攒的名望到关键时刻发挥的重要作用。

就因为眼前这个人行货是燕顺的偶像,所以“义释”。换作其它没有干系的人就不可能了,否则土匪们喝西北风去啊!

这就是燕顺头脑里的“义”,只是凭自己感觉喜好。

再看“孝义黑三郎”宋江义释双枪将董平。

这是事先为董平挖的陷阱,抓了董平后,宋江想学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风。不过董平根本用不着“七擒”,一次就中招。

宋江假惺惺“慌忙下马,自来解其绳索,便脱护甲锦袍与董平穿着,纳头便拜。”董平立刻就“慌忙答礼”,赶快表忠心,顺带把自己报私仇夺程太守闺女的事也一并办了。

宋董二人一拍即合。

二、宋江式的假“义”

宋江干过很多“义”事,许多人都被他的“义气深重”所感动。

赚秦明时宋江、吴用教人假扮秦明滥杀无辜百姓,绝了秦明后路,甚至让秦家妻小都把人头奉上献祭。

之后抚慰秦明的办法是不由分说把花荣的妹子嫁与秦明。这种做法实在是恶心至极。但是秦明也够呛,居然还坦然接受。

扈三娘原本是个富家千金,被李逵灭了门,然后又被宋江许配给猥琐的王矮虎。宋江曾在清风山向王矮虎承诺,日后给他找个好媳妇,转手就把“义妹”扈三娘嫁给了他。

书中说:“一丈青见宋江义气深重,推却不得。”其实对于扈三娘来说,宋江哪有什么“义气”可言,她不过是看明白了此刻若想活命,就得服从。

宋江兑现了曾经给王矮虎的承诺,落得“众人都称赞宋公明仁德”。这就是宋江式的“义”。

像这种宋江式的“义”,梁山好汉们学得快,用得熟,比如呼延灼就用这种“义”赚过关胜。呼延灼第一次见关胜时,“备说宋江专以忠义为主,不幸从贼无辜。二人递相剖露衷情,并无疑心。”

第二天就让关胜中计,活捉了去。然后宋江又开始上演“慌忙下堂,喝退军卒,亲解其缚,把关胜扶在正中交椅上,纳头便拜,叩首伏罪”的桥段。

“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之后又被“义气深重”所感动,从了贼寇。

而想当初呼延灼自己被宋江赚上梁山,也是中了这个计。宋江表演“纳头便拜”的戏码早已是驾轻就熟。然后呼延灼又被宋江的“义气”感动了,“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

呼延灼活学活用,直接把这个套路用在了关胜身上,成为宋江式“义”的推广者。

三、出卖他人利益换取的“义”

登州兵马提辖孙立被亲眷设计逼迫不得已放弃铁饭碗上梁山。他角色转变相当快,还没入梁山的门,就开始为“进身之报”做打算了。

此时宋江正带人攻打祝家庄一筹莫展,孙立恰好与祝家庄的武术教练栾廷玉是同门师兄弟。利用这层关系,孙立自告奋勇去祝家庄当卧底。

师兄栾廷玉对孙立毫无疑心,说明二人关系不错,心无芥蒂。可栾廷玉万万没想到,这个师弟已经暗中把自己,当作向梁山纳贡的投名状了。

后来的事情完全按孙立预想发展,可怜栾廷玉死于混战,孙立给自己捞了战功。这种以出卖他人来换取自己利益的可耻行为,很多梁山好汉都干过。

在梁山好汉头脑里,我对我哥们儿讲“义气”,不惜损害故人利益。

武松受了施恩的好处就答应帮他“黑吃黑”夺取快活林,这也是因“哥们儿义气”,根本不考虑做这件事情有没有正义可言?至于什么“结义”、“聚义”都不过是强盗开大会,毫无正义。

“义”在江湖中,已经与原意大相径庭了。

先秦时代最早提出“义”的是管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孟子更是将“义”发扬光大,成为做人行事的基本法则:“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义”繁体字原形可以看出:上边是“羊”,下边是“我”,即一个人为了正义可以牺牲自我,讲的是一种“大义”。

但在《水浒传》的江湖法则中所说的“义气”,与“义”的原意完全不同,和“正义”完全无关,说白了是出自于私心的“义”,全无利他之心。

演变:

起源:

象形字。甲骨文的“马”像马的侧视形,头尾四足俱全,头颈部的鬃毛是它的特征。

周代相继出现了金文,与甲骨文的形体相比,笔画有所减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望形还可知义。战国齐系文字中马字等形,或省去马首,而用重文或省字符号代替等。

扩展资料:

马的古字形像一头身足尾俱全的马的侧面形象,本义就是指这种动物。后又假借为大。马也用作姓氏。

马是重要意符。用“马”做意符的字主要有两类:一类与马的名称和马的性状有关,如:骏、驹、骥;古时的车靠马牵引,因此许多表示驾车、驱车的字都从“马”,如:驭、驰、驶。

百度百科-马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