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祠、观、庵都有什么区别?
寺、庙、祠、观、庵的区别在于人不同,寺是佛教建筑的名称,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后成为神灵的祭拜场所,也是追谥文人武士的地方,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建筑,观是道教的建筑,庵是佛教女子出家的地方。
寺和庵比较类似,但是规模不一样,毕竟女出家人比较少,庵普遍是小一些,而寺就比较大,这两者都是信奉佛教的人。
庙原是古代帝王供祀自己祖先的地方,有很明确的等级制度,汉代以后就把神也混在了一起,后来还加入了追谥文人,如孔子庙,也追谥武士,如关帝庙。
祠是为伟人名士修建的建筑,也是供舍,也是纪念堂,其实说来祠和庙是比较像的,只不过祠更多是以纪念为主。
观是道教的建筑,一般来说是称之为?道观?,也就是道教的地方。对于现在而言,观和寺本质上是差不了多少的,只是表现形式和信仰不同,还有理念不同,行为表达不同,但是模式我个人觉得差不多。
寺、庙、祠、观、庵的发展历程,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些地方承载了我们很多人的愿望,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之中,我们旅游的地方,文化传承的地方,都会有这些建筑。这些建筑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地方,是一个让人心安的地方,这是已经传承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的基因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传承。
寺、庙、祠、观、庵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区别还是蛮大。寺和庵是性别的差异,寺和观是信仰的差异,庙和祠是纪念的人不同,一个是心灵寄托一个是纪念。总的来说,这些地方?纪念?的人不同,寄托的信念也不同。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
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 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 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