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意识流?意识流派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现代主义流派的“意识流”小说,它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法、英、美等国家。最著名的是法国的作家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英国的女作家陶乐赛·理查逊、维吉尼亚·沃尔芙等人。他们先后写出不同于传统小说的“意识流”小说,形成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意识流”派别,已不复存在;但他们创作的意识手法,却被许多不同倾向的文学家广泛地采用、发展,并且创作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通过研究证明,意识流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什么旗号;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着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也应该称为一个比较独特的小说流派。 不过“意识流”这个用语,首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流动的状态中,所以称为“意识流”。他解释说:“意识——对它自己来说并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样子出现的。象“链条”可“系列”这样一些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使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它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它流动着。“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写出来。以后当我们谈到它的时候,让我们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吧。 他的这段精辟论述,从而告诉我们“意识流”这个词是怎么来年,并不能使我们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权我们对“意识流”小说同传统小说的区别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因为从作品实际看,一些传统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也是以精于刻画心理著名的,而且他们写人物的意识,也是具有一定长度的“流”,并不可能跟着人物的意识永远“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时,实际上都是“流”和“片”的统一。即从局部看,是“流”;而从全局看,不过是其中一“片”或几“片”而已。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德国文学界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又称“反小说”。主要作家有娜·萨洛特、阿·罗伯·格里耶、米·比托等,他们在思想上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等的影响,在艺术上继承了“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的某些观点和创作方法,主张在人物、情节、结构、叙述方式和语言等方面都进行激烈的改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