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字,为什么每个人写的不一样? 求解答?
为什么每个人写出来的字都不一样?因为当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头脑中并没有清楚的意识指导我们的手臂手指怎样运动,怎样把每个笔画以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怎样用不同轻重大小的力度去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字体。我们总是非常轻松愉快、自然和谐地一写一大段,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够不需要眼睛的辅助就可以书写出正确并工整的字体。
这种可以体现书写技能的习惯技术,被称为书写动力定型。它是由长期的书写训练形成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即对其强度、顺序等的自动化反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对独立性。
但当我们还在学习写字时候,上述条件反射还在努力地形成之中,我们在自己语言中枢的支配下,反复告诉自己到底是该“先横后竖,还是先撇后捺”。然而还是有部分顽皮的小朋友长大之后沮丧地发现,自己的某些字写成了倒插笔,而且很难改正。
除了笔画之外,笔锋、字体的框架结构、下笔力道等等这些书写习惯一旦形成也是很难改变的。这就解释了为何学生写书法是为练字,老年人则是怡情冶趣了。在文字的书写动力定型时期,如果有比较好的字体范本,由于人类独有的“模仿”这一行为的存在,的确是可以不自主地将他人的好的书写动力定型融合入自己正在形成的书写动力定型之中的,所以说,练字要趁早啊。
笔迹反映的书写动作习惯具有人各不同的特征。差异因素存在于很多方面,但主要有以下的四点:
1、生理功能:左撇子和右撇子写出来的某些字的某些笔画的倾向是不一样的。
2、心理因素:就像上文所说到的,心理可以暂时性影响字体,比如悲愤的时候写字可以力透纸背,而失恋痛苦时候写字就有些风雨飘摇。
3、形成书写动力定型的客观环境:书写动力定型形成时期有没有供模仿的字体,小学语文老师说字写的丑让家长回家督促着多些几遍等等意外的发生,都会对书写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4、书写文字的动作精细性和复杂性:一个“纛”和一个“王”字同一个人写出来就不一定都能好看,绣花一样描出来的字和胡乱涂出来的字也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咱写字时候写的都不是字,写的都是早些年练字时候的那些个辛苦留下的痕迹,还有心情和气质。
明朝的书法家不少,成就最大的则是晚期的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由于其突出成就,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给您介绍一下明朝中国书画的情况:
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璲和宋广,及詹希元、杜环等。三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明朝中期:文人书法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法上。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明朝晚期: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徐渭以纵横驰聘的行草书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张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另外,明晚期黄道周的攲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 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