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呬多地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三摩呬多地 梵三摩呬多,此云等引。此地复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如瑜伽十一卷一页至十三卷十二页广说。
二解 瑜伽释十五页云: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定地、离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以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故。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二无心定,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尔;何故等引地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言静虑者,谓四静虑。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等持者,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言等至者,谓五现见等至,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此无有失。二无心定,是等引果,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位,所有定体。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离沈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名为等引。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亦名等引。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此无有失。颂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心故。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位俱摄,故名为通。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为局。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对,得作四句。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定位中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诸法。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意狭。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由是总故,偏目地名。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无烦广释。如是二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佛教名词《入三摩地》是什么意思?
三摩地:又名三昧,华译正定,即离诸妄念,心注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禅定: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思惟修,或静虑,即静息念虑,注心一境冥想妙理。定是梵语三昧的译语,是注心一境而离散乱。禅定即思惟研修为禅,妄念静止为定,合称禅定。
三摩地是梵语音译。其实就是入定的意思。
入定即入于禅定。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定为三学、五分法身之一,能令心专注于一境。可区分为有心定、无心定等种。有为佛道修行而入定者,亦有为等待多年后将出现于世的圣者而入定者。若欲入定者出定,以向其人弹指为佳。
据《大唐西域记》载,摩诃迦叶受佛遗嘱,入定于鸡足山中;清辩论师则没身于南印度阿素洛宫,以待弥勒出世。《大智度论》亦云入定者,水火不能害,亦不命终。在瑜伽和右脑冥想中,入定亦为进入α波状态(或曰变性意识)的称呼。
扩展资料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
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
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百度百科-三摩地
百度百科-入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