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名字的药为什么有贵有便宜难道成分不一样吗?
主要成分是一样的,但由于剂型,制备工艺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副产物,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可能产生一定毒性。 所以价格不同。
早在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将理想的药物想象为“魔术子弹”,这样一种药物可准确作用于患部而对健康组织无损害。虽然许多新药比老药具更好的选择性,但这种完美的药物并不存在。许多药物并不具备Ehrlich所想象的,只作用于患部。虽然药物均可治疗疾病,但也伴随出现一些不希望出现的反应。
治疗时不希望出现的药物反应称为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如果药物能动态监控,它们可自动保持人们所期望的作用水平。
例如,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保持正常或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保持正常。但是许多药物不能连续维持某一特定作用,反而由于作用过强而致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过低或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如果患者与医生保持良好合作,不良反应可减轻或避免。医生可根据患者叙述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即使一种药物治疗的靶部位只有一个,但它仍可能影响多种功能。例如,抗组胺药物可减轻鼻塞、流泪、打喷嚏等过敏反应,但因多数抗组胺药可影响神经系统,故可同时导致嗜睡、神志不清、视物模糊、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根据用药目的来判定某药物的作用是副作用还是治疗作用。例如,抗组胺药物是市售催眠药的一种常用活性成分,当药物用于这个目的时,它的催眠作用就成为一种有益的治疗作 用而不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不良反应。
是谣言。
“一分价钱一分货”,越贵的药疗效越好,质量更有保障。
辟谣: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评价其好坏应看疗效与安全性,而价格与两者并无直接关系。药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由研发成本、原料成本、工艺制备过程、销售环节甚至政策导向等因素共同决定,大致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药品价格=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其他
当一种全新药物被研制出来并成功上市,因巨额的前期研发投入(几亿至百亿不等),制药公司往往在新药专利保护期内制定较高的定价,以便尽快回收成本,此全新药物被称为“原研药物”。随着专利保护期的结束,其他公司可对原研药物进行仿制,因仿制成本远低于原研药(成本一般为数百万,往往只需进行严格的生物等效性试验,证明仿制药与原研药生物等效),故仿制药的价格相比原研药低,就像**“我不是药神”中描述的瑞士天价原研药和印度救命仿制药的情形一样。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仿制药的临床疗效与原研药并无显著性差异,仿制药的使用可大大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和医保负担,美国等发达国家均在其国内大力推行仿制药使用政策,节约医疗成本。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除研发成本外,销售环节也是导致药品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销售的中间渠道越多,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价格就越高,患者负担越重。近年来,国家为减轻老百姓用药负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医院购入药品后,以购入价向患者进行销售,无利润)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针对用量巨大的慢性病用药,医疗机构以国家组团的形式直接从制药公司采购,省去中间销售环节),使得药价显著降低,百姓获益。
综上所述,药品价格形成因素很多,并非越贵越好,应该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购买、使用。
辟谣专家:余恒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管药师
复核专家:赵环宇,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