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心率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梵高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心率过快

心脏就像是一个发动机,像是一个动力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心脏跳动的这个频率被简称为心率是评价心脏功能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有人说心跳越慢越长寿,其实他也有一个正常的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当然这是处于较为安静的状态下的。如果说在平时出现了心率过慢或者是心率过快的情况,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都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心率多少才算正常,过快过慢或许都不太好,处于这个范围刚刚好

心率快点好还是慢点好?若处于这个范围,你和长寿或许很有缘!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了心率的正常范围,但也说这个数值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每天要应对很多的变化,除了自身的疾病之外。一些外界环境也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在经过了剧烈的运动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心跳非常的快,而这种情况哪怕心率超过了100每分钟也是很正常的情况。并不能称之为心律失常。

另外我们去海拔比较高的地方,身体有一些缺氧,心跳也会加快,这是因为心脏必须要加快跳动,以迸出更多的血液供给机体,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外界刺,激影响心率的条件还有很多,就比如说喝咖啡喝浓茶,但是我们人体处于一个较为安静的状态之下,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外界刺激,心率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才应该重视起来。

简单和大家说一下心律不齐的这个情况。其实心律不齐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心跳过快,一个是心跳过慢,若是心脏停止跳动的话,可以被称为心脏骤停。

首先是心跳过速的这种情况,当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大于100次的时候,这被称之为窦性心跳过速,而这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是因为外界的一些刺激导致的心跳过速,只要刺激源消失,心率就会恢复,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病理性的,像是感染、甲亢、贫血等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我们心跳过速。

心跳大于100次每分钟,就是窦性心动过速了。一种是生理性的,类似于上面提及的情况就正常的心动过速,只要刺激源消失后,心率自然会恢复正常。而另一种就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病理情况,感染、甲亢、贫血等疾病可以引起心动过速。

其次就是心率过缓的这种情况,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的时候被称之为心动过缓。其实这种情况在一些体力劳动者身上比较常见,但是像甲减以及颅内压增高等疾病也会导致我们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说过量的服用了一些药物,也可能会使得我们的心率出现过缓的这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如果我们的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的话,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比如说头晕没有力气,甚至是晕厥。

如果说心率持续走低,到达每分钟40次的话,自身的供血就会出现问题,这种现象是比较紧急的,需要引起重视

有一些人在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的时候,发现了窦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往往不太重视,殊不知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病症,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因为心率过快,会导致我们的寿命缩短,心率过慢也容易引起心脏骤停的情况,所以说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如果你的心率能够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或许和长寿也比较有缘。

今天这篇有关于心率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在下方提出来,如果喜欢小编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给小编一个关注

心跳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读者来信: 上个星期,我刷朋友圈得知有个朋友得了心脏病,看到的第一眼都不敢相信。突然间,我觉得心脏病好恐怖,做什么事都要担惊受怕的感觉,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心率快一点好还是慢一点好呢?

专家表示,心跳的快慢确实会影响寿命的长短,研究认为, 正常的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保持在60次左右寿命最长

所谓心率,指的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一般情况下,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保持在55次至70次属于理想的状态。

广东省中医院的胡世云主任认为,哺乳动物的心率和寿命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比如仓鼠的心率为每分钟500次,但寿命只有两年;而心率仅为每分钟6次的乌龟,寿命却长达200年,这样的规律在人身上同样适用。

通俗来说,心率比较慢的人,寿命更长一些,举个例子,一个心率每分钟为70次的人,能活到80岁,而一个心率每分钟60次的人,可以活到93岁。当然,并不是心率越低越好,当 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则为心率失常

2014年公布的弗拉明翰研究也证实了, 心率每分钟增加11次,总死亡风险就增加15% 的结论,这是因为心脏的每次跳动,都会给全身的动脉带来一次冲击。

因此, 心跳的次数越多,对动脉造成的损伤也就越大 ,而且心率增快也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等多种病理表现。

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心率保持在每分钟60次至100次,就属于处于 健康 的范围,无需过度追求更慢的心率,毕竟心跳过快或者过慢,都不是好事。

医学研究表明,心跳过快容易引发高血压,也会 增加猝死的发生率 ,而心跳过慢则可能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需要起搏器治疗,否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那么,心跳过快或过慢分别存在哪些危害呢?

心跳过快的危害:

无论是房性心跳过快,还是室性心跳过快,都属于疾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如果是 心衰 等问题导致的心跳过快,则需要纠正心衰之后,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跳频率才会慢慢下降。

鼓楼医院心内科主任李锡明也表示,心跳过快, 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也更高 ,反之,高血压也会导致心跳加快。

心率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心跳过慢的危害:

心跳过慢容易引发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 等问题,患者往往需要借助起搏器治疗。

此外,如果是 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也会表现出心跳过慢的症状,则需要对相应的疾病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造成致命性的一击。

李主任指出,现代年轻人压力大,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血压升高,由此诱发的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年轻人需要重视心率的管理。

而心跳过慢则 常见于老年人群体,尤其是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更应该警惕心率问题。

既然心跳太快不利于长寿,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在最佳的心率范围呢?

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则属于心跳过快 ,不过,导致心跳过快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比如 运动、喝酒、情绪激动等生理因素 可能引起心跳过快,而 缺氧、贫血、心衰、甲亢等疾病 也可能导致心跳加快。

生理性的心跳过快无须治疗,但病理性的心跳过快则需查找病因,将疾病治好,才能改变心跳的频率。对于非病理性引起的心跳过快,不妨尝试以下3种方式,保持在最佳的心率范围。

坚持运动:

有氧运动能够锻炼心肺功能, 增加心脏收缩的排血量 ,以此降低心跳的频率,因此,运动员的心跳较普通人的更慢。可以选择慢跑、游泳、打球等有氧运动,每天坚持半小时左右。

控制饮食:

少喝咖啡、浓茶 ,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不喝酒、不抽烟 ,将体重保持在 健康 的范围内,是保持最佳心率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不熬夜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样是让心率保持在最佳范围的重要方式。

心率的计算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是通过 摸脉搏 进行测算,简单来说,就是将食指和中指按压在脉搏上,测算一分钟内脉搏的跳动次数,该数目即为心率的次数。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 摸桡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等动脉 来测算脉搏的跳动次数,以此计算心率。

虽然心率慢的人更长寿,但也应是在正常范围内,况且,年龄、性别等因素也会影响心率,普通人无须追求过低的心率值,只要心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不用担心 健康 问题。# 健康 守护者##39 健康 超能团##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都说强有力的心脏是我们健康最大的保障,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随时随地的跳动,而有一些人说心跳慢的人更加容易长寿,但我们都知道心跳的速度,和我们自身以及外界的影响有关。心跳快点好还是慢点好?若能保持这个频率,恭喜!长寿与你有缘

心跳快点好还是慢点好?若能保持这个频率,或许你和长寿很有缘!

在安静的状态下,我们的心率通常保持在每分钟60~100次,如果说心跳过快的话,我们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的20%,心率快慢决定健康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运动状态下,我们的心率大约会在每分钟110~140次,这也是较为安全的一个状态,虽然不同年纪的人群心率的状况也是不同的,就拿40岁的人群举例,在运动状态的时候,心率维持在130次左右比较好。

那么如果心跳过快过慢,对我们身体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来看一下心跳过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首先就我们心脏泵力不够,容易引发猝死。如果我们心脏长时间跳动的速度较慢的话,心脏泵力不够,也会使得我们心脏的供氧供血受到影响,这个时候心事就会有着较大的压力,引发心脏回血过慢的问题,就容易会导致猝死。

其次我们需要提醒大家,如果我们早上醒来和晚上睡觉的时候,心跳速度依旧非常慢的话,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心衰,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虽然说特别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它的死亡率是不容小觑的。

而心跳太快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如果说心跳太快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也是有一些影响的,不能及时关注这种问题,很容易会导致房颤的情况出现一些患者,因此会感到胸闷喘不上气儿,而且长时间的心跳过快,也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危害,很容易会导致心功能不全,从而致使血栓中风情况出现。

其实如果身体没有其他疾病基础的话。每分钟心跳在70次左右或许和长寿也是比较有缘的,而且有研究显示心脏跳动的稳定保持长寿的体魄。

在小编看来,长寿是我们每个人都推崇的,但是科学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心跳也并不是越慢越好,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下方提出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