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为什么会有这种理念?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提高,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以其鲜明的特点,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即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会惊讶地发现,中医药学的理论系统及指导临床的方法是那样科学严谨,令人折服,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
中医药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的一门医学。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发现人体脏腑经络各有的功能和之间的联系,是维系生命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医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始终是紧紧地围绕着脏腑经络学说进行的。可以这样讲,对脏腑经络功能及病理变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一个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高低。
中医将人体脏腑分为“五脏”、“六腑”,“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认为脏腑有互为表里关系,如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而五脏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肝生心,心生脾……肝克脾,心克肺……正是由于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才维系了人体正常功能活动。如果这一正常功能活动被破坏就会引发疾病。
在对各脏腑功能活动的认识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各脏腑有着各自的功能,即“各司其职”,如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心主神明,主血,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脉……而且还发现,有两个脏器在人一生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肾和脾,即中医常讲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医脏腑功能是以心、脾、肾为轴心的。
由于肾与脾在人体的特殊位置,古代医家对肾与脾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并形成滋阴(补肾阴)派如朱丹溪等,补脾派如李东垣等重要医学流派。这些医家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也更加深了我们对肾、脾等脏腑的认识。
肾脏历来被医家认为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并且把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健康长寿等诸多问题,归到肾的精气盛衰方面来考虑。
肾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脏器,其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如何?
肾在人的五脏中虽居位最下,但它的功能最为重要。肾脏位于人体腰部,左右各一,呈履状,重50~80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中医所讲的肾是包括肾脏在内的泌尿、生殖等器官,也涵盖了生殖、内分泌、免疫、泌尿、呼吸、神经、血液、运动等系统在内的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一个很宽泛的医学概念。肾的功能很多: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主命门火,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人之初生,先从肾始
中医认为人之成形,是父母之精媾合而成,诚如《灵枢·决气》中所讲的:“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里所讲的精,即是肾精。因肾藏肾精,而肾精中先天之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父母之精,两精媾合,形神乃成。故人之孕育,全仗肾精,正如明朝的著名医学家张介宾讲的:“人之初生,先从肾始。”这种“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有,先天而存,当出生后,这种“先天之精”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如此代代相传,不断繁衍,化生。所谓“后天之精”即脏腑之精,它是人体出生后,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成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的根本,而“先天之精”又赖“后天之精”不断滋生。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因父母身体虚弱,肾的精气亏虚孕育而生的子女出现“五迟”(即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即小儿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或先天性缺陷。有些通过后天的调补,身体逐渐发育,和常人一样健壮。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经后天调补,也并不满意,一生体弱多病,这些人就是我们常讲的“先天不足”。明代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先天后天论》中讲:“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这里讲的禀赋就是指人的体质,先天是指人体受胎时的胎元,也就是人生命的本元。从人的禀赋讲,禀赋强壮表明先天充足,肾脏精气旺盛,体壮形健,故多长寿;如禀赋薄弱,表明先天不足,肾脏精气衰弱,体弱多病,故多早亡。所以中医将肾脏称之为“先天之本”,以说明其在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三种最宝贵的东西——精、气、神,认为这三种物质是生命的源泉,故称为“三宝”。
脾肺肾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其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也称为脾主运化水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能够协助胃、小肠等将水饮进行消化、吸收,化生津津液;二是指脾的升清作用,能够将既成之津液上输至肺,经肺布敷全身,或直接布散四旁,而发挥其滋养脏腑、润泽官窍的作用。 肺司水液代谢,亦称为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其宣发肃降作用对体内的水液发挥着疏通与调节作用。肺主通调水道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肺宣发作用将津液向上向外布散,将浊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向内布敷津液,并将浊液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肾主水液代谢,即肾主水,主要表现在肾对水液代谢的升清降浊的作用。肾主水,主要是通过肾阳气化作用来完成的。其一,将由肺的肃降下达于膀胱的浊液,使浊中之清者复上升至肺,并重新分布全身;使浊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其二,肾为先天之本,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脾的运化、三焦气化、膀胱的气化皆赖肾中阳气温煦蒸化才得以正常进行。故曰“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 尽管肺、脾、肾皆能司水液代谢,但三焦为“水道”,主管体内水液的流通与排泄,亦为水液输布与排泄之道。脾肺肾对水液输布、排泄的作用,必须经由三焦“水道”,方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肾的气化为基础,以肺的宣降为动力,以脾胃的升降为枢纽,以三焦为通道,与上焦、中焦、下焦诸多脏腑密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因此,若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而见痰饮、水肿等病症,其治疗亦多从脾、肺、肾三脏入手。故《景岳全书。肿胀》曰:“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焦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本在肾;水化为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