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欧阳修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范仲淹推荐了欧阳修,所以可以说范仲淹是欧阳修的老师,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所以可以说欧阳修是王安石的老师,也就是有了欧阳修的前期变法铺垫才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王安石变法!
苏轼和司马光是好朋友吗?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反对派领袖。查一下宋徽宗用瘦金体写的《元佑党籍碑》,文彦博、苏轼、苏辙、范祖禹、晁补之、黄庭坚、秦观等共309人赫然在反对变法的奸党之列。司马光与苏轼关系非常的好,可是两人的政见也不相同,双方经常因为王安石变法的事情发生激烈的辩论。就战线来说,苏轼和司马光是站在王安石对立面的立场,但是苏轼和司马光还有不同,他虽不同意全面改良,但是某些政见还是触犯了一些贵族阶级的利益,属于夹缝中的政客.没有偏向任何实力派,也就注定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生存空间小,难度大,其政治地位远没有其弟苏辙高.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却为一世之翘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全才的才子。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呢?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斗。 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长两岁,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时期是互相倾慕的好友。然而后来,由于不少人对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让人沉默的「 ”保守派”,把王安石当成改革的先锋,大加赞叹。 就象我,一直以来,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老顽固而从不对他的历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顾,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后来,我终于对这位天才的大文人肃然起敬,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进行了重新审视。 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这一对好朋友却开始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甚至决裂。由于当时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宋神宗大胆起用一直以来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 王安石一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由 *** 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待秋后丰收再行偿还。现在看来,王安石当时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当现实的作用。一千年后,如今的农民享受的「 ”贴息贷款”制度的出台,是否受到了王的启发,我当然不清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王的改革内容相当程度上是符合「 ” *** ”的。 可是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强烈反对。其实历史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所有这些,都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可能立杆见影,不然会发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后来的好多事实证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重,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让人不得不遗憾的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 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我们的司马大文人却一口回绝了他们: 王安石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机会。历史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出之司马家之手,尽管本人从未考察过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是本家,但光是两部巨著和两个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来就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多年后,王安石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 尽管司马光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的《资治通鉴》中对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世人都说安石奸诈,其实这对安石来讲实在太过分了。 君子的优点就在于,不管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他总是能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并且从不避乎自己对对方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欣赏和仰慕。 王安石死后不久,司马光也因积劳成疾,长眠于黄土之下。这一对伟大的君子,从好友到政敌,不管有多么大的纷争和不平,最终双双成为世人的楷模,将伟人的形象和光辉流传于世。 王安石 司马光死后,长街陋巷被自发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泻不通,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千年后发生在首都北京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宰相,一个总理,身份相当的两位伟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他们的光辉典范和人格,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而王安石呢?当年追随他实行变法的那些「 ”改革者”经过历史的筛选,终于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纷纷被划归为「 ”奸佞”的行列,而他,也只有他,千年来扛着「 ”改革”的大旗一路走来,无人能够将他「 ”改革先锋”的冠冕摘下,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极其正直无私之人,谁又能够成为历史的护冕者呢? 北宋的历史颇为短暂,疆地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可能都无法相提并论吧。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乱,宋代的历史,似乎很不愿意让人光顾。然而就是这个寿命不长,疆域狭小的朝代,却出了那么多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的人物。 是的,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篇的苏东坡了吧。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羡慕。当时,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实在应付不了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苏轼终于请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说好了让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儿却成了安徽。 苏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好多笑话。按理说,这样势不两立的人,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错了,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招来灭门之祸时,确因王安石一句话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王安石赏识他,爱护他,喜欢他,所以关键时候就会保护他,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可是他们「 ”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才华,最主要的,他们都是君子! 苏轼 王安石退下来后,苏轼曾经去拜访了他,这一拜不要紧,两个人才发现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东西要交流。他们 重新认识了对方,相互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 王安石曾慨叹说,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这样的人才。当然苏轼也从此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因为他的一首藏有两个典故的小诗从来无人能够识透,而王安石,这位曾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却经常让他嘲笑的前辈,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奥妙,从此苏轼,再无异议。 君子相斗几十年,转头还是真君子,他们之间的纷争和大义,将是我们在君子和小人学术研究上难得的史料。 君子坦荡荡,争吵又何如?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写的「 ”人”字,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引导我们在看问题时不再那么简单地对立和对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是的,君子,他们总是让人无法不去长时间地感动和缅怀甚至效仿!
苏轼 王安石 欧阳修 司马光四人的关系
苏轼 1037-1101 1057进士
王安石 1021-1086 1042进士
欧阳修 1007-1072 1030进士
司马光 1019-1086 1038进士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他们四人都是宋朝时期的官员,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这是他们的共同点。看年龄,欧阳修是他们的老大哥,他们都是进士及第,还都在一个朝廷当官,算是同事,欧阳修是前辈。
如果只是这样就好了,但往往事与愿违,王安石变法是分水岭。
王安石变法前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三人都是苏轼的前辈。欧阳修司马光先后做官,王安石是先从地方官再到京城,但是三人中关系最好的却是王安石和司马光。俩人比较聊的来,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直至后来王安石再次离京。
再后来苏轼通过四川老乡张方平引荐给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这个后生也很欣赏,经常在各种场合夸奖他的文章。这样来说,欧阳修跟苏轼算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变化出现在王安石再次回京开始变法此时的皇帝已经从宋仁宗到了宋神宗,迎来了王安石的变法。而朝廷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守旧派和变革派。很不幸的是,他们三人都反对变法,跟王安石站在了对立面。
而司马光的另一位好友也因为反对变法,被贬。立场变了,关系也微妙了。
新旧朝臣之争,变法失败变化出现在欧阳修去世后的1074年,虽然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好的,想要国富民强,但是变法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加上灾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新旧朝臣之争,变法失败了,王安石被贬。
这个时候的他们三人基本也都远离了政治中心。而后来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判死刑,病中的王安石主动为苏轼求情。
所以,单纯的用前辈,同事,或者朋友不足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曾经朝堂对立,但只是政见不同,他们亦师,亦敌,亦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